7月16日,武漢迎來今年以來最熱的一天,氣象臺當天上午5時發布高溫紅色預警,大部分地區最高氣溫升至39~40℃。而此時也是長江航道測量員一年中最繁忙的時候。
當天下午2時許,在武昌江灘,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跟隨39歲的航道測量員袁淵進行航道測量。袁淵是武漢航道測繪中心綜合組組長,只見他在護坡和江面交會處,左手持一人多高的RTK定位儀,豎直插入水面,右手操作終端,采集水沫線高程數據。
在岸邊,記者手持溫度計顯示溫度達到43℃。因為安全考慮,袁淵需要身著救生服,此時他的工作服早已濕透,測量完三個點位后袁淵猛灌幾口水,豆大的汗珠從臉上流下。
為何要選在最熱的時候測量航道?袁淵解釋,長江電子航道圖是“活”的,實時都在更新,而每年根據水位波動較大的時段,大概有三次:年初枯水期、7月起的汛期和之后的汛后期。
“航道測量就像給長江‘做B超’”。袁淵表示,測量一般采用無人船搭載的單波束測深設備,通過雷達反射原理測量水深。而整張航道圖需要把長江切成一個個斷面,每個斷面選取幾個分點位進行測量,最終由一個個點位數據匯總成圖。大家在長江上看到的一個個航標,就是通過他們采集的數據來布設的。
“每天外出測量時間超過8小時,范圍大約為10公里。”袁淵說,為確保獲得精準的水下地形數據,測量船必須在規劃的航線中行駛,不斷穿梭在航道間,頻繁調整航向。有些區域水淺灘多流亂、有的地方水道彎曲狹窄水急,再加上氣溫高、風大潮快,哪怕是船只轉彎、水流變化,都會影響測量結果。所以,同一個地方他們要測好幾遍,確保沒有問題。岸邊無人船測不到的區域, 就需要由測量員手持RTK沿著護岸打下一個一個高程坐標。
下午4點30分,完成戶外測量后,袁淵回到位于平湖門碼頭的辦公室。此時畫風突變,袁淵好似一名大廠碼農,只見他熟練在電腦中打開清華山維軟件,將今天測量的點位數據一一處理、比對、整理輸入。
擔任測量員17年,袁淵經歷長江航道測量由“肩扛手提”的人工測量轉向無人設備的自動測量,他笑稱自己現在“能文能武”。“我們現在不僅要會開無人機、無人船,還要會用清華山維、浩辰CAD等各種制圖軟件。”袁淵表示,在高科技裝備的加持下,航道測量精度提升至厘米級,電子航道圖全面測量由每年一次變成三次,重點水道每月還要復測,長江這條黃金航道正越來越安全。
來源:湖北日報(記者王哲)
(來源:湖北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