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 歡
晨光中的卡茲尼神殿。 顏 歡攝
穿過蜿蜒狹長的約旦西克峽谷,眼前豁然開朗:高近40米、寬約35米的卡茲尼神殿在峭壁上巍然屹立。晨光鋪灑,歷經2000多年風霜洗禮的砂巖在光線中色彩變幻,橘色、玫瑰紅、粉色,層次分明、生動。
卡茲尼神殿深藏于約旦南部廣袤的沙漠中。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阿拉伯游牧民族納巴泰人定居于此。荒漠中的高山峽谷給生存帶來巨大挑戰,但納巴泰人依然在砂巖上開鑿出一座宏偉的城市——“玫瑰城”佩特拉。卡茲尼神殿,就是其中最恢弘的建筑之一。
在古羅馬和古希臘最早的記載中,納巴泰人是“住帳篷的游牧民族”。公元1世紀,古羅馬作家普林尼筆下的納巴泰人已經積累了相當的財富。近百年來,盡管只發掘了2%的遺址,一些考古發現就已經展現出佩特拉往昔的繁華:鼎盛時期,常住人口達兩三萬,古埃及人、亞述人、猶太人、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都曾定居于此。伴隨貿易繁榮,納巴泰人積累了大量財富,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公元1世紀初,佩特拉已有巨大的競技場和龐大的露天泳池等宏偉建筑,彰顯著這座城市的繁榮與昌盛。
在峽谷中建造一座壯麗的城市,納巴泰人如何完成了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古絲綢之路是納巴泰人積累財富的必經之路。當時,乳香和沒藥廣受古埃及、古希臘和古羅馬人的喜愛,若要送往地中海地區,這些古代“奢侈品”必須穿越沙漠。佩特拉地處大漠,連通阿拉伯南部和地中海地區,成為重要樞紐。貿易帶來的豐厚回報,使這個沙漠游牧部落逐漸壯大成為強大的王國。
貿易往來伴隨著文化交流,古老文明的交匯交融給佩特拉留下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仔細觀察遍布城內的500多個砂巖雕刻成的建筑外立面,門廊、雕像和圓柱具有古希臘羅馬風格,檐口和方尖碑又有著古埃及特色,頂端階梯狀的裝飾據說傳承自亞述人。在這些遙遠帝國的建筑風格中,融入納巴泰人的想象與創造,于時光長河中鍛造形成佩特拉獨特的建筑特點。無怪乎19世紀的英國人約翰·威廉·伯根在詩中感慨,“玫瑰城如同時光的一半那樣古老”。
佩特拉的鬼斧神工源于納巴泰人的勤勞與智慧。西克峽谷巖壁上大約與人肩膀齊高的位置,一條狹窄溝渠若隱若現。考古學家發現,溝渠內殘留著封閉陶瓷管道的印記,每段陶瓷管道長約0.3米,要從8公里外的水源引水,需數以萬計的管道毫無裂縫地有效拼接。此外,工程師在保證水流速度和連續性的同時,還需令某段管道不至因水流過快而承壓過度。最終,納巴泰人將管道坡度設置為向下傾斜4度左右——這個結果與現代水利工程師利用先進儀器開展試驗的結果一致。2000年前,納巴泰人正是用這種長距離管道,在城內建設了5個堤壩,令佩特拉能夠抵御洪水的侵襲。
另一巧思是納巴泰人鑿刻巖壁的方式。面對近百米高的峭壁,納巴泰人從懸崖頂端雕琢神殿外立面。他們在高處開鑿一條狹窄的巖架,用古老鉆頭將楔子固定在巖架下方,上面鋪設木板,為雕刻匠人提供平臺。打磨工作近半,大量鑿出碎石落地后高高堆起,形成天然平臺,替代了腳手架,雕刻工人登上平臺,直接走到巖壁正面進行工作。
公元363年,一場大地震席卷了佩特拉,幾乎將古城夷為平地。隨后幾百年間,曾經繁華的城市逐漸被沙漠吞噬,成為一座被遺忘的空城。
直到1812年,瑞士探險家約翰·布爾克哈特來到這里,才打破了沉寂。在貝都因人帶領下,布爾克哈特終于找到了佩特拉古城,令其重新出現在世人面前。隨后,各國探險家、考古學家紛紛慕名而來,對古城展開深入的研究和探索。1985年,佩特拉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今天,每年都有數十萬游客前來領略“玫瑰城”的神秘魅力,感受歷史的滄桑變遷。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8日 17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