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后,英勇的士兵脫下軍裝換上防水的獵裝夾克;手中的湯普森沖鋒槍換成了飛釣竿。每當秋天來臨,午夜與凌晨駛過小鎮的汽車聲會穿透濃稠的秋霧,驚醒遙遠森林里警惕的獵犬。沒有人比他更了解這里的一切……
撰文|禾木羊
編輯|谷子
設計|天宇
圖片來源|(出特殊標注外)品牌官網
· 本文為《戶外探險》原創內容 ·
·刊載于《戶外探險》雜志5月刊·
一陣急促的門鈴聲,像鋒利的鱒魚刀劃破了弗里波特小鎮清冷的空氣……
雖然已是凌晨時分,但年過古稀的萊昂比恩依舊坐在那把略顯陳舊的矮皮椅上,聽到鈴聲他頭也不抬地拿起鑰匙……
“LL,你的鴨靴在哪里?”
“你穿11碼還是12碼?”
若干分鐘過后,福特皮卡顫抖干澀的發動機聲逐漸消失在北方黑壓壓的森林里。
萊昂比恩準備關上店門,“每分鐘按鈴一次,直到店員來開門”的標識在霓虹下異常醒目。
40年前那個突發奇想的火花在他的腦海里再次閃耀,他收起鑰匙作出了一個決定:24小時全年無休地營業。
1872年,格蘭特總統簽署了黃石國家公園保護法。 這一年緬因西部的叢林小鎮格林伍德一個叫萊尼的男孩出生。
父母辛勤地工作才能勉強維持全家人的生計,從記事起他就要幫助父親軋草、喂牛……
8歲那年,小鎮舉辦的一場牲畜展吸引了他,那是他為數不多的興趣之一。 他還希望父親買幾個捕鼠夾讓他能抓些狐貍和松雞換點零花錢。 然而父親只給了他一個選擇: 要么看展覽要么買夾子。
萊尼最終選擇了后者,他知道:似乎,命運對他并不慷慨。
即使這樣清貧的生活也沒有持續多久,4年后父母先后離世,無依無靠的他們為了生存只能輾轉于親友家中。
席卷全美的金融恐慌導致大量工廠企業倒閉,寄人籬下的萊尼學會了打獵來貼補家用,他清楚地記得在新罕布什爾州他用借來的獵槍打到了人生第一頭鹿,那年他只有13歲。
第二年他和表哥乘坐伐木火車前往更遙遠的森林打獵,抵達狩獵營地的第二天表哥幸運地打到了一頭鹿,臨走時他許諾會讓人來接他。
蜷縮在營地小屋里的舊椅上,壁爐里微弱的火光并沒有帶來多少溫暖,他意識到不會有人來接自己了。漫長凄冷的夜晚漸漸散去,他鼓足勇氣獨自打獵,第三天一頭巨大的雄鹿倒在了他的面前,那一刻孤獨瘦弱的“萊尼”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聞名森林的狩獵天才:萊昂比恩。
他用雪橇拖著沉重的戰利品跋涉了5英里,從兩位外地獵人手中換到了12美元。在黑斯廷斯小鎮補充了干糧和手套后他再次返回營地設置了陷阱,這一次他抓到了4只黑貂和1只山貓……
無數個孤寂寒冷的夜晚,森林像母親一樣給了他溫暖與希望,只有在那里他才能短暫地忘卻親人的逝去與生活的艱辛。
他在自傳中平靜地寫道:“在我看來,狩獵和釣魚是一個巨大的誘惑,它把我們帶入廣闊的空間,教會我們忘記生活中卑微瑣碎的事情。”
打獵并不能讓萊昂比恩遠離人間煙火,父親的經商之道給他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他想學習一些商業知識,但對于一個在舅舅家農場打工的孤兒來說,讀書太過奢侈了。
一身泥濘地追蹤獵物、挨家挨戶地推銷肥皂……鍥而不舍的萊昂比恩,最終奇跡般地完成了肯茨希爾學院的商業課程。
鍍金時代的尾聲,緬因號戰列艦在哈瓦那沉沒。戰爭讓萊昂比恩兄弟聚集到了波特蘭附近的小鎮弗里波特,在那里一次意外的發生,撥動了他們的命運齒輪。
“直到40歲,我都過著平淡無奇的生活,除了一些意外……”
在不通公路與鐵路的時代,地處美國東北部的緬因州,依然是人類無法觸及的凈土。
唯有飛機與獨木舟才能一窺這里的神秘。那里有著極致的原始與野性。狂野奔流的的圣約翰河、清澈寧靜的穆斯黑德湖,還有美國第一縷朝陽照拂下的卡塔丁山峰。那里有危險的黑熊、聰明的雉雞、敏捷的花鹿、像天上的繁星一樣眾多的鱒魚,還有萊昂比恩最愛的大西洋鮭魚, 強壯有力的鮭魚會在上鉤之后猛烈地撞擊撈網。
但緬因的潮濕與寒冷也是所有獵人的夢魘。海恩斯維爾森林深處的獵人木屋經常出現萊昂比恩的身影,為了追蹤獵物他經常跋涉多日。低溫與濕氣的折磨讓穿著一雙傳統皮靴的萊昂比恩苦不堪言。
一次尋常的狩獵后,回到家的萊昂比恩筋疲力盡,他脫去濕透的皮靴,冰冷的襪子裹著早已麻木的雙腳滴著水。一個念頭像壁爐里的小火苗一樣跳動了起來。
20世紀早期的靴子不是膠靴就是皮靴,前者防水但不舒適,后者正好相反。萊昂比恩覺得如果將膠靴和皮靴結合起來,豈不是既能防水又能長時間的行走,至少自己的老寒腳說不定能舒服一些。
他思考的問題正是20世紀戶外裝備領域的三大難題之一的“防水與透濕矛盾”,在GORE-TEX材料誕生前,他的想法無疑是這道難題的最優解。
在泰德夫婦的幫助下,一雙怪異的靴子擺在了萊昂比恩的面前,巧合的是前來購物的獵人埃德加科南特也被這雙靴子吸引,試穿之后馬上訂購了一雙。
1912年,泰坦尼克號沉沒在大西洋,消息從紐約迅速傳到了小鎮。而在小鎮主街的一家雜貨店的地下室內,萊昂比恩將這雙靴子命名為:Maine Hunting Boot (緬因獵靴)。
連他自己也不會想到,這雙獵靴不僅會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具標志性的靴子,而且將自己與小鎮緊緊卷入時代的洪流。
同年,緬因州出臺了狩獵許可證制度。敏銳的萊昂比恩突然意識到,緬因森林的氣候與環境對于本地獵人尚且如此難熬,而被禁止野外生火的外地獵人必定更加痛苦。獨特的緬因獵靴對他們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森林王國的緬因州也是美國早期郵購產業的發源地,魚業與野生動物管理局的獵人名單,打開了萊昂比恩通往郵購帝國的捷徑。
他精心撰寫了一份極具吸引力與極富個人風格的產品傳單。
“除了你的槍,沒有什么比你的鞋子更重要了。如果你的腳沒有穿好,你就不可能成功獵鹿。緬因州狩獵鞋是由一位在過去18年里一直在緬因州森林里跋涉的獵人設計的。它們輕如一雙莫卡辛鞋,卻有厚重狩獵靴的保護。”
為了進一步打消外地獵人的顧慮,他為這雙靴子提供了大膽而冒險的“沒有任何理由退款退貨”的售后保障。 100雙靴子迅速售罄。但同時,意外很快就敲響了萊昂比恩的店門。
因為材料與工藝問題,長時間穿著后鞋面會與鞋底分離。 最終有90雙靴子被用戶退回, 這種退貨率對于任何企業都是毀滅性的打擊。他沒作任何辯解,痛快的將鞋款退還給獵人們。
真正的意外在于萊昂比恩做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他前往波士頓找到了美國橡膠公司,希望他們為自己定做更堅固的橡膠靴底。美國橡膠公司自然不愿意為一個地下室的小客戶費力勞神,十分干脆禮貌地拒絕了萊昂比恩。
但他們低估了這個來自緬因森林的獵人的決心與商業頭腦。
那一年,至關重要的美國郵政快遞包裹服務在緬因運行;如火如荼的國家公園與加速修建的林肯公路;一輛輛T型車從流水線上如魔術般誕生……休閑甚至工薪階層開始跟隨獵人的腳步進入神秘的北方森林……未來已經清晰可見。
改進后的緬因獵靴大受好評,退貨的獵人反而成了緬因獵靴的義務宣傳大使。
標志性的三重縫線、橡膠底的鏈條花紋、棕褐色的經典配色,再加上無條件的退貨服務,在那個咆哮的20年代,緬因獵靴迅速成為東部最受歡迎的戶外靴子,收獲了從伐木工到探險家、從獵人到作家的一致認可。
1925年,極地探險家麥克米倫從北極歸來難掩興奮地說:“我的手下對我們上次北極探險中穿著你們的靴子感到非常興奮,發現它非常實用,尤其是秋季和春季的工作。”
而同樣熱衷打獵的世界著名小說家海明威在給朋友的信中這樣寫道:“在惡劣的天氣里,法蘭絨襯衫、厚襪子和 L.L.BEAN 的橡膠底鞋是不錯的選擇。”
絕處逢生的萊昂比恩第一次感受到命運的慷慨。
幾年后,在小鎮的主街上萊昂比恩擁有了自己的工廠,不用顛沛流離的他開始享受生活的安寧與狩獵的快樂。
切下幾片新鮮的鹿腿肉烤至半熟,配上加入牛奶的豌豆湯。
在這段輕松的歲月里,一件又一件影響深遠的戶外裝備在豐富的狩獵經驗與不斷涌現的靈感中誕生。
每次打獵萊昂比恩都會攜帶更多的子彈以備意外,獨特的狩獵習慣長久的叢林穿行,讓他迫切想要一件全新的夾克:更多更大的口袋、更結實耐用的材料、更方便舒適的設計……
最終,擁有5個巨大斜插口袋、透氣的腋下材料、燈芯絨的領口、加厚的肩部與防潮保暖的羊毛內襯、雙層10盎司加厚帆布制成的新型夾克問世。
這款為緬因潮濕寒冷的叢林而生的夾克不斷發展迭代,從最初的Sportsman Coat演變為流傳后世的經典野戰夾克Field Coat。
靜靜在慕斯黑德湖湍急的河流里釣魚,是萊昂比恩除了打獵最喜愛和享受的運動。
一直以來過于單薄簡陋的釣魚服裝讓飛釣者不勝其煩,如果能把所有釣魚工具和魚餌都帶在身上,同時避開釣魚籃的妨礙,飛釣者會更享受流波輕撫的安靜。
萊昂比恩用結實的卡其布縫制了一件功能性極強的釣魚夾克。橡膠制成的防水胸袋可以放置各種釣魚工具而不會打濕貼身的衣服;可以固定魚竿的肩部綁帶解放了雙手;手臂的小型防水口袋存放證件或者鑰匙再合適不過。最獨特的設計在于衣服的背部那個巨大的防水魚倉。
更多“病毒式”產品,像釣魚誘餌、獵鴨誘餌、飛釣袋……出現在L.L.BEAN的產品目錄里。
除了打獵與釣魚這些嚴肅且硬核的戶外裝備,一些簡單實用的配件在萊昂比恩的手中同樣展現出不可思議的吸引力。
那些沉睡在緬因湖中晶瑩幽藍的冰塊不僅帶來了超過加州金礦的價值,還引發了穿越時光隧道的時尚浪潮。萊昂比恩也沒想到,最初只是為了方便搬運切割后的冰塊而設計的Boat and Tote船包會成為霸榜多年的耀眼裝備。
而實用的L.L.BEAN Waxed Canvas Duffle 防水馱包無疑是另一個暢銷代表。厚重緊密的工業帆布、舒適的皮革手柄、全開的長拉鏈、耐臟的深褐色。這款30年代開發的馱包雖然售價僅有3美元,但它可以帶你去任何地方,不用擔心風雨兼程后的磨損和破裂。
一位漁夫在給家人的信中寫道:“不要被一大堆東西困擾,把它們都塞進BEAN的袋子里就好了。”
但是大海總是變換莫測。
廉價汽車載著帶薪休假的人們在高速公路上飛快地駛向郊野與公園,弗里波特小鎮變得越發的擁堵。然而突如其來的大蕭條擊垮了無數企業,也粉碎了普通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從喧囂到安靜的弗里波特小鎮上,流浪漢明顯多了起來。
大蕭條讓萊昂比恩回憶起自己年少的艱難時光,但此時的他早已不是那個需要靠出售獵物才能溫飽的少年,他有能力幫助小鎮走出困境。
在一片倒閉潮中,L.L.BEAN通過擴大生產規模招聘了許多小鎮失業的鄰居和朋友。
熱情的萊昂比恩經常邀請他們一起吃飯,他知道在那個鳥兒的歌聲都會凝固的藍雪時刻,一份穩定的工作一頓溫暖的晚餐對他們意味著什么。 就像曾經的緬因森林對于萊昂比恩一樣,L.L.BEAN成為了小鎮精神與物質的庇護所。
即使環境如此惡劣,經過測試的堅固耐用與揚基人傳統的物美價廉,還有100%滿意的售后服務,依舊是L.L.BEAN不可撼動的黃金法則。
自然生動、溫暖鮮活的L.L.BEAN宣傳冊在寒風中溫暖了美國人的心靈。從洛克菲勒家族到棒球之神貝比·魯斯、從約翰韋恩到總統夫人埃莉諾·羅斯福……大蕭條結束時L.L.BEAN的銷售額翻了4倍突破了百萬大關。
當逃離城市變成潮流,緬因獵靴、鹿皮襯衫、帆布馱包不僅成為愛好者追逐的對象,L.L.BEAN本身也成為戶外探險的標志。
太平洋戰爭爆發,作為弗里波特民間領袖的萊昂比恩被迅速招入五角大樓,成為了美國軍方的軍需顧問。適合緬因氣候與環境的獵靴和包袋,成為了影響戰爭的重要裝備。經過改進的緬因獵靴被空投到阿登戰役的前線,拯救了瀕臨絕境的101空降師的官兵們。
露營作為一種娛樂方式在20世紀初開始在北美流行,經過大蕭條與戰爭的發酵到戰后的50年代已經蔚然成風。從新英格蘭到加利福尼亞,廉價便捷的露營地遍布全美,此時的萊昂比恩已經是全美家喻戶曉的名人。
他用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和對戶外露營生活的刻畫,讓許多人心中的荒野具象化。
從最初只有4頁的簡陋傳單到上百頁玲瑯滿目的裝備圖冊,從狩獵工具到露營裝備、從獨木舟到飛釣桿……沉甸甸的L.L.BEAN的產品目錄,已經成為一本代表自然與神秘的戶外圣經,其影響力堪比納撒尼爾·柯里爾的版畫。
盛名之下也讓人們開始注意到萊昂比恩不為人知的一面。
高大的身材、卷曲的頭發、洪亮的聲音、開懷的大笑……這些極具個人魅力的特質被內化進L.L.BEAN的品牌當中,人們來到店里會直接問:嘿LL,我需要什么裝備?
但是很少有人能注意到,辦公室里傳出的熱情自信的聲音與一街之隔的萊昂比恩家中拳套擊打沙袋的沉悶聲形成的極不和諧的對比。萊昂比恩對待兒子們的疾言厲色的背后有著難以言說的復雜情緒。
父子三人雖然同在公司上班,但彼此之間“遠隔千里”。反倒是愛八卦的小鎮人會在天晴的時候躲在萊昂比恩的辦公室窗戶下偷聽他和紐約股票交易所的交易員的對話,運氣好的時候還能賺上一筆。
“出游的成功和樂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的裝備。裝備太多、太少或不夠合適,都很容易毀掉一次美好的旅行。 ”
在為國效力的那段時間,萊昂比恩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狩獵、釣魚和露營》。這本關于緬因打獵與釣魚的指南不斷再版,迅速成為戶外愛好者的熱門書籍。
從產品設計到采購生產、從廣告宣傳到文案寫作,幾乎每個流程與環節萊昂比恩都會親力親為, 他只賣自己喜歡和測試過的裝備,甚至連產品的介紹也充滿了個人的喜好與厭惡,這導致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后果, 沒有萊昂比恩的同意,公司內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正常進行下去。
全國各地的知名媒體幾乎都成了他的粉絲,關于他的報道從戶外媒體到時尚雜志數不勝數:《紐約客》《揚基》《福布斯》《生活》《戶外體育》……
1946年,全美最暢銷的《星期六晚郵報》刊登了一篇重磅文章,知名作者巴特利特對萊昂比恩的成長故事作了深度解讀,并將L.L.BEAN上升到一種文化現象與不朽的美國精神。同年12月16日弗里波特鎮決議將星期一定為“L.L. Bean 日”。
當他開始意識到自己是“活著的傳奇”,這種情況就越發嚴重。他甚至會躲進閣樓里數著走進店里的客人,或者假裝自己是顧客享受“邂逅”的驚喜。L.L.BEAN的三層木質廠房如同他的私人城堡。在這個城堡里L.L.BEAN不像是一個裝備品牌,而更像是他個人的偶像社團。
雖然戶外市場驚濤駭浪,但在萊昂比恩看來銷售額持續增長從未止步,甚至在大蕭條與戰爭期間也絲毫沒有影響其發展,財富與盛名帶來的幻覺讓他沉迷于社交與榮譽的沼澤。
企業的經營管理不可能依賴個人的魅力與隨心所欲,西海岸裝備領域的新鮮血液已經悄然崛起,而老牌的競爭對手也正在摩拳擦掌。
年邁的萊昂比恩雙腳已經麻木,他沒有感覺到自己的緬因獵靴已經浸沒在冰冷的湖水里。
一個年輕人的意外到來拯救了正在下沉的L.L.BEAN。
從海軍退役的戈爾曼在導師布倫瑞克的建議下回到了故鄉。他還能回憶起在爺爺的膝蓋上聽他講述森林里有趣和驚險的故事。
也許是他在海軍獲得的榮譽,也許是愛屋及烏的喜愛,爺爺給了他一份在L.L.BEAN打雜的工作。
全木質的大樓里充滿了皮革的味道和混合著膠水與煙草味的復雜氣息。從前臺到倉庫,從縫紉車間到地下印刷廠,隨著對L.L.BEAN的了解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想法充塞著戈爾曼的大腦,他把這些想法記在自己的黑皮本里。
蒼老的聲音從樓下傳來……他迅速收起黑皮本快步返回自己的辦公桌,經過與爺爺的幾次“交鋒”后,他不希望再和爺爺正面相遇,更不希望爺爺看見自己手中的黑皮本。
爺爺沉浸于偶像生活里越發的固執與保守,任何改變都是對他威望與能力的挑釁。
改變生產車間的布局以提高生產效率的正確建議會被當場否決;希望拓展公司業務的建議也會被他的經典話語所終結:“我一天只能吃三頓飯,不需要吃第四頓。”
更要命的是,戈爾曼的頂頭上司也就是他的叔叔卡爾,相比爺爺更加厭惡變化。所有人都知道叔叔卡爾有三大興趣愛好:收藏古董、打高爾夫、隨時隨地地否卻戈爾曼的提議。
戈爾曼就像黑皮本里的白頁,爺爺和叔叔如同堅硬的黑色封面牢牢地封印著他。
以嬉皮士文化為代表的亞文化浪潮席卷北美大地,寧靜的鄉村與原始的荒野成為這場文化運動的圣地,1號公路上前往阿卡迪亞國家公園的背包客與房車旅行者絡繹不絕。
1967年2月5日,途經弗里波特小鎮的人們,驚訝地發現20年來從未打烊的L.L.BEAN居然店門緊閉。人們很快就從電臺獲悉了萊昂比恩逝世的消息,慰問信像雪片一樣飛來。
忠實甚至狂熱的追隨者們將他塑造成一個東部獵人與揚基商人的完美典范。當人們提到緬因,腦海里就會浮現出萊昂比恩站在那間圓木建造、地面鋪滿松木條、墻上掛著鹿角的狩獵小屋里笑容滿面的等待著自己的顧客。
10個月之后,叔叔卡爾因為癌癥去世,爺爺與叔叔的相繼離開是L.L.BEAN歷史上遭遇的第二次重大危機, 也正是這場危機讓戈爾曼的黑皮本在眾人的眼前展開。
經過家族投票,戈爾曼成為新任總裁。然而此時他要面對的L.L.BEAN與公眾眼中的L.L.BEAN相比完全是另外一種奇特甚至荒誕的景象。
L.L.BEAN的主打產品緬因獵靴是在二樓車間里手工完成的,到了60年代,縫紉工已經老得沒辦法對齊縫線了,一只靴子的三道車線的重任隨時可能讓老人家的心臟停止跳動。
整個車間的機器陳舊不堪,年老的溫妮每天都在那里修修補補。一位朋友開玩笑的說:L.L.BEAN的車間就像是古董縫紉機的博物館。
銷售室的產品展示約等于沒有,每個產品只有一個樣品,如果顧客想試穿只能從倉庫里現找,店員通常會貼心地說道:你自己去倉庫翻吧。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顧客很快就會迷失在幾十萬平方英尺的倉庫迷宮里。如果恰好顧客是在凌晨時分進入這個巨大迷宮,那大概率第二天會有店員發現他正在一堆翻到的狩獵服裝堆成的小山包里打著呼嚕,身上可能還沾滿了云杉味的口香糖。
哪怕是本地的消防志愿者對這里也充滿敬畏:“當警報響起時,我必須換四層樓,穿過五條走廊、五扇門和兩層樓梯。”
員工們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看看報紙尤其是關于LL的新聞;和同事與顧客聊聊天喝點咖啡;吃幾個甜甜圈... 悠閑愜意得如同在佛羅里達度假。
這里的工作氛圍其樂融融,你不需要努力工作,也沒有人要求你努力工作,如果下了班還沒到家,家人會打電話詢問:你還在養老院嗎?
事實上養老院的說法一點不夸張,L.L.BEAN員工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了60歲。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養老院。
而更讓戈爾曼感到頭大的是樓上那十幾位打印訂單的阿姨,她們就像手拿魔杖的法師把L.L.BEAN所有有價值的信息都封印在一張中情局都無法破譯的卡片上。
L.L.BEAN就像一個巨大的黑箱,沒有人能準確知道這個箱子里到底是怎么運作的,竟然可以在如此奇特的情況下年年增長。
這對于一個習慣了整潔、秩序、規則的驅逐艦指揮官而言,它的現狀如同CIC系統里瘋狂閃爍的空襲警報。
要徹底改變L.L.BEAN光靠他自己是無法完成這個任務的,他需要得力的幫手:設備和人才。
他重新請回了被叔叔趕出店門的IBM銷售代表,計算機化不僅能極大提高訂單的處理效率也能解開封印在卡片里的商業秘密。70年代哈佛商學院對L.L.BEAN作過多次研究,在他們的幫助下戈爾曼找到了自己的黃金搭檔。
銷售本就是關于細節的研究,當卡片里的秘密被一一解開,戈爾曼曾經的擔憂不復存在。 1980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后L.L.BEAN的銷售額達到了1.215億,比五年前整整翻了4倍。
外部環境的巨變進一步加速了L.L.BEAN的發展,也讓L.L.BEAN再次走到了命運的十字路口。
“早在生存成為時尚之前,L.L.BEAN就已經存在。”
幾十年來萊昂比恩始終保持著與時尚的距離,他所代表的戶外生活方式與追逐感官娛樂的時尚是完全不同的價值取向。L.L.BEAN秉持的理念就像 “一條流動的綠色河流”, 然而L.L.BEAN與時尚保持距離的做法反而讓它成為時尚追逐的風箏。
當殺人峰的暴雪聆聽著哨兵巖的脆裂、當東海岸的堅冰粉雪撞擊著西海岸的陽光沙灘、當愛之夏牽手伍德斯托克、 當阿巴拉契亞徒步者凝望著阿波羅宇航員……戶外運動就像久困于牢籠的猛獸,貪婪的時尚覬覦這頭猛獸的力量早已路人皆知。
80年代著名的“科蒂”時尚大獎頒給了L.L.BEAN,戈爾曼“被迫”參加了 NBC、CBS等電視臺的訪談節目。
讓L.L.BEAN真正感受到時尚的蠻力還是麗莎·伯恩巴克在《官方預科生手冊》中的一句戲謔:“L.L.BEAN是預科生的圣地”,直接讓L.L.BEAN當年的銷售額暴增了42%。緬因獵靴繼Polo衫、The North Face羽絨服、JANSPORT書包之后成為東海岸精英家庭的標配。
銷量的暴漲讓管理層無比興奮,然而時尚的蠻力就像大海的潮汐來的快去的更快,僅僅一年后銷售增速就大幅下降。
關于戶外與時尚的品牌路線之爭再一次擺在了眾人的面前。萊昂比恩曾經說過:“如果你在森林里失去了目標,請立刻回到營地。”
意識到L.L.BEAN的基因開始慢慢異化的戈爾曼決定停止過度時尚與休閑化,他想憑一己之力對抗來勢洶洶的時尚巨人。
然而20世紀末,無論是戶外運動還是休閑時尚都被時代的偉力所重塑,這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剝去了他們身上的鎧甲,一腳把他們踢入了凡塵。
1990年3月, 戈爾曼跟隨著名登山家吉姆惠特克前往中國西藏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 他頂著狂風大雪經過艱難跋涉最終抵達三號營地。
而此時的L.L.BEAN也在進行一場艱難的跋涉。獵人們的消亡、預科生的成熟、背包客的老去、互聯網的普及……世紀末的經濟危機讓早已飽和的戶外市場更加慘烈,L.L.BEAN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裁員。
產業全球化和海外市場的拓展似乎成為L.L.BEAN走出困境唯一的救命稻草。
2001年的一天,在L.L.BEAN的辦公樓里一個不起眼的角落,戈爾曼坐在父親留下的辦公桌旁,身后的墻上掛著爺爺最愛的獵槍。他像往常一樣安靜地翻著多年來隨身攜帶的黑皮本,這是他最后一天上班。
從1961年為爺爺打工到今天,他已經在這里工作了整整40年。L.L.BEAN從一個只有幾百萬銷售額的東北小鎮企業,發展成今天銷售額超過12億的跨國公司。
某一刻,他開始理解爺爺的一些做法,L.L.BEAN是為熱愛戶外的人們創造的品牌……不是僅為資本服務的工具。
曾經,他可以收購像L.L.BEAN一樣優秀的公司:Eddie Bauer、 西爾斯、Abercrombie & Fitch……而今天那些強大的競爭對手們紛紛倒下, 自己還像往常一樣每周都會風雨無阻地去普雷布爾街為無家可歸的人做早餐,就像大蕭條時期爺爺做過的一樣。
他緩緩合上了本子,自己也老了。
100多年前那個寒冷的夜晚,蜷縮在獵人小屋里的少年,帶著勇敢與敏銳來到港口小鎮弗里波特。他穿著緬因獵靴涉過時光的河流,與小鎮一同見證了經濟的輪回與世界的巨變。
從兩次世界大戰到亞文化運動、從能源危機到時尚潮流……他與家人堅守著不變的法則,將L.L.BEAN打造成緬因的標志與美國的偶像。
今天的弗里波特早已不是那個只有5000人的制鞋小鎮,而L.L.BEAN依舊是無數人心中對荒野的溫暖回憶。 每年幾百萬人在L.L.BEAN門前的巨型獵靴和鱒魚池邊打卡留念, 這不僅是流動的歷史也是關于一片森林、一份摯愛、一個美國夢的懷念與不舍。
在嶄新而動蕩的新世紀,L.L.BEAN腳下的路更加崎嶇坎坷,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人工智能與能源革命、不斷加劇的文化沖突……
L.L.BEAN一百周年的誕辰, 一只708碼的巨型緬因獵靴建造完成,它從森林環繞的弗里波特出發,沿著一號公路向南飛馳。
它攀上過華盛頓州的山頂,也走遍全美各地,從紐約到佛羅里達、 從芝加哥到舊金山,甚至跨過太平洋從鐮倉走到京都。
它所到之處吸引了無數人好奇的目光,如同100年前獵人們看到萊昂比恩手中的那雙奇特靴子。
“零售業末日”的今天,在《福布斯》最佳企業的排行榜中,L.L.BEAN連續三年擊敗了傳奇的PATAGONIA與REI,成為戶外裝備行業的領頭羊。
或許我們無法真正了解L.L.BEAN是如何從遙遠的緬因森林穿越一個多世紀的風雷雨雪走到今天這個充滿未知的時代。但至少我們知道有些堅持不會因為時間的打磨而褪色:
“以合理的利潤銷售優質商品,像對待自己一樣對待你的客戶,他們總會回來購買更多商品。”
你了解 L.L.BEAN 這個品牌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