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和連戰兩位先生廣為人知,但了解并欣賞他們書法作品的人卻相對較少。這兩位對中華傳統文化情有獨鐘,尤其在書法藝術上頗有造詣,其筆墨清新脫俗、飄逸俊美,下面讓我們一同領略他們的書法魅力。
以馬英九先生為例,他用行書寫下了“術精岐黃,妙藥長生”這八個字。字體流暢自如,筆觸精準有力,整體風格既展現了傳統書法的韻味,又不失現代審美情趣,堪稱佳作。
讓我們來看看下一幅作品,其內容是“敦品勵學”。這幅作品的筆觸非常凝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敦”字的書寫極為出色。相比之下,“學”字則顯得略遜一籌,整體結構有些松散,尤其是挑鉤部分處理得不夠有力。
下面這四個字也寫得相當不錯,頗具歐體的神韻,既工整又不失靈動,流暢而不過于隨意。
讓我們再來欣賞一下連戰先生的書法作品。
第一次見到連戰先生的書法,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當時,一位朋友赴臺舉辦展覽,意外地獲得了一幅連戰先生的墨寶。
我還記得,那幅作品是寫在一張灑滿金色的紅宣紙上,筆法穩健,功力深厚,朋友還特地讓我幫忙裝裱。
這幅作品是我從網上發現的,雖然比不上之前見到的那一幅那么出彩,但仍不失為佳作。其筆觸沉穩有力,直透紙背,尤其是那幾個小字,古樸典雅,書寫得十分精妙。
總體而言,這兩位先生的書法并非平庸之作,而是展現了深厚的書法功底。盡管他們并非專職書法家,但其作品卻別具一格,令人印象深刻。
確實,馬英九先生與連戰先生的書法,如同他們各自在政治舞臺上的風采,雖非專攻書道,卻能在筆墨間流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蘊與不凡的藝術修養。馬英九先生的行書,既有傳統書法的韻味,又不失現代人的灑脫與自由。特別是那“術精岐黃,妙藥長生”八字,展現了其書法技藝的精湛。
而連戰先生的書法,則更顯沉穩與內斂,每一幅作品都像是他性格的寫照,工穩而不失靈動,渾厚中透著文人的雅致。無論是大字還是小字,都能看出他在書法上的深厚功底與不懈追求。
這兩位先生的書法作品,盡管風格迥異,卻都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傳承。對于書法入門者來說,學習書法一定要從楷書學起嗎?
楷書是不是書法的基本功,這個問題多年來一直爭論不休。這個問題該如何客觀的解答呢?當然回答是肯定的:“是”!但還要記住隨后的一句話:“也不是”。
下面先說“是”,楷書是基本功,更多地是討論楷行草這三種書提地技法和結構層面的。
第一方面指技術、技法。楷書的技法,也就是筆法,行書、草書都要用到,古今優秀經典的行草書作品都有楷書筆法的影子。如孫過庭最有名的草書《書譜》,通篇都是在楷書基礎上形成的,每一個字,每一個點畫,都有楷書的基本功。沒有楷書基礎,《書譜》不可能寫成這個樣子,也不可能寫得這么好。
第二方面,楷書所起的作用就是“穩得住”,行書、草書往往在寫的過程中“穩不住”,寫起來很多人會不自覺地“信馬由韁”。雖然行書、草書要有速度支撐,但速度也是有節奏的,要有快有慢、有急有緩、有輕有重,不然寫出來就是一團亂麻,不成章法。怎么辦呢?這就要求有楷書的“穩”,有了“穩”,再寫行書、草書的時候,你就能更好的把握書寫的速度和尺度。從這方面解釋,楷書確實是書法基本功,嚴格來說楷書確實是行書、草書的基本功,這種說法是正確的。
再來說“不是”,楷書不是書法的基本功,此種說法也是正確的。首先,楷書就不是篆書、隸書的基本功,因為篆書和隸書先于楷書成熟,而楷書漢代末期才剛剛萌芽,經歷東西晉、隋到唐代才基本定型。雖然楷書、篆書、隸書在行筆速度上都有“求穩”的共性,但這不是主要影響因素。而篆書、隸書的筆法,是先前就已經形成了的、有自己獨特的技法。從歷史發展順序來看,楷書的筆法倒是跟篆書、隸書學的。因此,楷書不是篆書、隸書的基本功,要說篆書、隸書是楷書的基本功倒是有道理的。
而且我們在討論書法基本功問題時往往拘于某種書體,反而不去關注其普遍的通性問題——書法的基本功首先就是駕馭毛筆的能力,其次是對虛實結構、章法布局、通篇氣韻的掌握能力。趙子昂說:“用筆千古不易,結體因時相傳。”關注毛筆的運用和掌控是千古不變的核心問題,所以書法的基本功并非藏于某種書體,而是在于控筆能力,只要用筆得心應手,何種書體,哪些結構其實都可水到渠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