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午后,福山區門樓街道賈家疃村口,司機老林輕踩油門,一輛垃圾清運車順著新坡道“滑”進藍白相間的封閉廠房。車廂頂蓋“啪”地彈開,濕垃圾傾瀉而下,卻不見污水四濺,也沒有臭氣撲面。12秒后,壓縮箱體“嗡”地合攏,箱體側面指示燈由紅轉綠,示意“已吃飽”。老林探出頭沖監控比了個大拇指:“老伙計,現在比轎車進加油站還快!”
老站“病了”
地面坑洼、設備卡殼,居民生活受影響
2011年,賈家疃轉運站作為福山區首批村級中轉站投入使用,承擔著周邊30多個村莊生活垃圾的壓縮、外運任務。隨著城鄉一體化推進,日均垃圾量由最初的10噸一路飆升至30噸,老舊的移機式壓縮設備“小馬拉大車”,故障率居高不下。
“最怕夏天,液壓油滲漏混著垃圾滲濾液,一腳踩下去能濺半腿,臭味順著風能飄到200米外的村委。”中轉站負責人于港城介紹,“隨著使用強度加大,加上年頭久了,當初的移機式垃圾壓縮設備現在確實有點‘力不從心’了——電子元件老化、液壓部件磨損嚴重,毛病經常出現。設備一出故障,壓縮效率就大打折扣,直接影響周邊村莊生活垃圾轉運,造成生活垃圾積壓,影響居民生活環境。”
更糟的是站內基礎設施狀況堪憂,混凝土地面經重車長年碾壓,早已龜裂成“蜘蛛網”;雨污混流,一下大雨,垃圾滲濾液順著破損井蓋往外冒,村民戲稱“門口有條‘黑水河’”。
政府“拔釘”
195萬元專項改造,日轉運效率翻番
民有所呼,政有所應。2025年初,福山區政府將賈家疃轉運站列入“民生實事清單”,財政撥付195萬元專項經費,由福山區綜合執法局環衛中心牽頭,對老站實施“內科+外科”聯合手術。
4月23日,改造工程正式啟動。到如今,改造工程已經圓滿竣工并投入使用。記者在現場看到,站內曾經破損的場地和生產用房被系統性地修繕加固,雨水井、污水井修葺一新,確保排水暢通無阻。一條新增的高效上料坡道,讓垃圾運輸車傾倒作業更加順暢安全。
福山區環衛中心設備安全科科長王濤指著正在運行的嶄新設備,向記者介紹:“我們向區里申請并獲批后,采購了這臺技術先進的新型頂部投料式移箱式壓縮設備。你看它這‘大塊頭’,干起活來可是‘快準穩’!”新設備具有卸料車輛一次性完成卸料、無需反復移動、卸料過程無撒漏等優點,卸料效率較之前的設備提升了2.5倍,轉運效率相較之前翻倍提升,完全能滿足服務區域內生活垃圾“日產日清”的剛性需求。
記者觀察發現,垃圾車駛上坡道,直接卸料進壓縮主機,巨大的壓縮裝置隨即開始高效工作,整個過程流暢有序。記者在現場掐表測算:一輛8噸垃圾車從進站到出站,全程用時8分42秒,較改造前縮短了13分鐘。工作人員介紹,垃圾日轉運量由30噸躍升至70噸,峰值突破100噸,真正實現了“日產日清”。
“以前最怕過節,垃圾量翻倍,我們只能半夜轉運。現在機器不停,人還能輪班休息。”老林說。
村民點贊
開窗不怕味,家門口跳廣場舞很舒心
“以前異味確實是個令人頭疼的問題,特別是天氣熱的時候。”工作人員說。如今,記者環顧四周,幾乎聞不到明顯的垃圾臭味。“站內同步配套了先進的智能除臭噴淋系統和專業的高壓清洗設備,工作期間噴淋系統將自動啟動,噴淋除臭液能有效中和異味分子,加上及時徹底的場地清洗,大大減輕了對周邊空氣的影響,環保性能較高。”工作人員補充道。
傍晚7點,距離轉運站直線距離不足100米的村民文化廣場準時響起音樂。領舞的趙美蘭阿姨笑呵呵地說:“以前轉運站附近有明顯的臭味,在附近跳廣場舞都受不了,我們寧可繞路2公里去鎮廣場跳。現在好了,在家門口就能舒心地跳舞,連鄰村的人都過來湊熱鬧。”
福山區綜合執法局環衛中心負責人表示,賈家疃模式將在全區5座老舊轉運站推廣,預計2026年底前全部完成升級,讓更多居民告別“垃圾煩惱”。
記者 姜曉
通訊員 王芳 張丹丹 攝影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