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印度外長蘇杰生開啟5年來首次訪華行程。半個多月前,他還在印度國家電視臺的鏡頭前厲聲警告鄰國“不與印度合作就得付出代價”,更宣稱“印度必須準備好對抗中國”,甚至將中印邊境基建落后稱為“重大錯誤”。然而,抵達北京后,蘇杰生卻像換了一個人:他主動強調“自去年10月莫迪與中國領導人喀山會晤以來,中印關系持續穩步改善”,并稱兩國關系正常化“可帶來互利共贏”。這番溫和表態與出發前的強硬姿態判若兩人。
蘇杰生訪華前的“狠話”絕非偶然。6月22日,他密集接受印媒采訪,拋出三大爭議言論。第一,宣稱所有鄰國必須接受“順印者昌,逆印者亡”的邏輯,矛頭直指巴基斯坦和中國;第二,渲染“中國威脅”,聲稱印度已補齊邊境基建短板,“能捍衛實控線利益”,暗示對華強硬是長期國策;第三,迎合民族主義情緒,借5月印巴空戰余波,炒作“中國支持巴基斯坦”的虛假敘事,試圖掩蓋印度國內經濟放緩、外資撤離的困境。
這番表演實為莫迪政府的一箭雙雕之計:既用外部威脅轉移民眾對治理不力的不滿,又為未來談判提前制造籌碼。但戲劇性的是,蘇杰生話音未落,莫迪立刻派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緊急赴華“滅火”。多瓦爾24小時內便坐在王毅對面,大談“中印戰略目標一致”“完全支持中國辦上合峰會”,暴露了印度外交的矛盾本質——既要對國內強硬派交代,又不得不向現實利益低頭。
蘇杰生落地后的“變臉”,背后是印度難以抗拒的務實需求。首先,中國掌控全球90%稀土加工產能,印度汽車業依賴中國稀土磁鐵。隨著中國收緊出口,印度車企已警告“8月將無米下鍋”。印企CEO公開喊話莫迪:“需要跟中國和解才能拿到稀土。”盡管印度計劃投資250億盧比自建產業鏈,但技術短板注定其短期內無法擺脫中國。其次,特朗普政府對印度加征關稅,而中國作為印度第一大貿易伙伴(2024年雙邊貿易額1384億美元),是印方唯一能對沖風險的市場。
恢復直航、擴大農產品貿易等議題被緊急列入談判清單。中印關系的復雜性在于歷史包袱與現實利益的交織。一方面,殖民遺留的12萬平方公里領土爭議、2020年加勒萬河谷沖突的傷痕仍未徹底平復;另一方面,兩國在“全球南方”領導權、多極化世界構建中存在競爭。
但此次蘇杰生的態度急轉,恰恰印證了三點本質:一是經濟依存不可逆,中國連續三年穩居印度最大貿易伙伴,2025年一季度中國對印簽證發放量同比增15%,人文交流回暖趨勢明顯;二是邊境管控是底線,2024年10月中印達成巡邏協議后,實控線局勢趨穩,雙方均明白“動武雙輸”;三是東方智慧終勝投機,王毅強調“龍象共舞才能共贏”,直指印度既想借美國制華又貪圖中方市場的投機心態。
而蘇杰生抵華后改口“開誠布公交換意見”,實則是承認了在百年變局中,中印合作創造的亞洲價值遠大于對抗消耗。狂言可以討好民粹,但只有務實才能換來發展。中印建交75周年的歷史節點上,“要么合作,要么付出代價”的霸權邏輯,終究會反噬自身;唯有放下身段與鄰為善,方能得龍象共舞的明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