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的浪潮奔涌向前,從社區老人學會用手機掛號,到漁民通過電商平臺賣出黃河口大閘蟹,數字技術已成為城市發展的“隱形基礎設施”。提升全民數字素養不僅是破解“數字鴻溝”的鑰匙,更是激活創新動能的關鍵。在東營,數字素養的提升正在讓這座城市的每個角落都煥發新活力。
政府引領,搭建數字素養提升“主框架”。數字治理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城市數字化轉型的速度與深度。為讓數字紅利真正惠及全民,廣饒縣實施大數據創新應用及平臺運維項目全面做好智慧出行、智慧送檢、智慧殯葬、智慧文旅、智慧就業等16項創新應用場景的運行保障,累計減少群眾跑腿15萬余次;實施智慧社區管理平臺擴容升級項目,開發金秋樂安等9項特色應用,不斷提升社區服務的智慧化和智能化水平,累計打造成長型智慧社區8個,基礎型15個,城市社區的智慧社區覆蓋率超過65%。
校園筑基,培育數字時代“生力軍”。青少年是數字原生代,學校作為教育主陣地,肩負著培養學生數字思維的使命。將數字素養融入教學體系,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更能為城市發展儲備長遠動能。近年來,東營市晨陽學校把推廣應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作為教育數字化轉型、學校高質量發展、特色品牌建設的重要抓手,創新實施5715工作法,通過平臺的創新應用重塑學校文化體系,重建學校治理體系,重構教育教學新生態,打造智慧學校新樣態。全方位的數字化轉型,不僅讓師生的信息檢索、數據分析能力顯著提升,更培養了“用數字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為孩子未來融入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社會協同,織密數字普惠“防護網”。數字素養提升不能僅靠“單打獨斗”還需要社會各界形成合力,尤其要關注老年人等特殊群體,讓他們在數字時代“不掉隊”。墾利區郝家鎮的“銀發數字課堂”就很接地氣,通過入戶走訪調研老年人的文化生活需求,梳理“需求清單”。針對“數字鴻溝”問題,定期開展智能手機使用培訓,幫助老年人融入智能生活,還通過科技賦能,推廣智慧養老設備,讓服務更高效、更貼心。
提升數字素養,既要搭好“高架橋”也要修好“便民路”。數字素養不是簡單的技術指標,而是關乎每個市民獲得感的民生工程。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能自如地運用數字工具,東營必將在數字時代的賽道上,跑出更穩健、更溫暖的加速度。(大眾新聞記者 王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