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愛發朋友圈的,沒見過這么愛發的。
前幾天,我刷視頻的時候看到《極目新聞》在今年1月19日發過的這么一篇新聞報道,標題很有意思:
小伙一天發十幾條朋友圈,女友受不了,提分手。
這位小伙姓陳,他是一個特別喜歡分享的人,屬于那種大事、小事、天下事,事事都要發朋友圈的人。
吃了醉蟹,他一定要發條朋友圈“推薦給大家”。
秋天來了,拍一張夜色路邊落葉圖,配文“蕭瑟的秋天。果然,自古逢秋悲寂寥啊!”
一張寵物貓睡覺圖,配文:“展示了我的精神狀態!”
小陳跟談了三年的女友訂婚,一口氣連發五六條朋友圈。
女朋友看到后,很生氣,直言:“要是再天天發朋友圈,這個婚,不結了!”
小伙覺得委屈,很想問女友,為啥討厭他發朋友圈。
女友說的話,也是很多人的心聲:“專注經營朋友圈,不如經營好自己的生活。”
是的,這就是很多人長期不發朋友圈的真正原因。
對于這類不發朋友圈的人,真的要恭喜你了!
因為你能從中獲得相當多的好處,還能避開很多人際關系上的煩惱,活得更舒坦、更自在。
滿足分享欲的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風險
“為什么要做朋友圈這個產品?”
2016年的4月19日,微信朋友圈誕生四周年之際,《微信派》采訪微信朋友圈產品開發團隊時,問了這個問題。
團隊成員Kink回答說:“微信除了流通聊天信息以外,還可以流通什么樣的信息?我們是帶著這樣的初衷開始設計這個產品的。”
如果,我們把微信流通聊天信息,比作“私密房間”。
微信朋友圈,就是一個熱鬧廣場。
廣場上人多(我相信每個人的微信好友不是上百,就是上千),非常適合滿足個人分享欲。
是人就有分享的欲望。這是人作為群居動物的本能。
因為,我們通過分享可以與他人建立聯結,傳遞出“我愿意與你建立聯系”的信號,從而滿足自身的歸屬感需求。
但是,在我們滿足這種歸屬感需求的同時,也存在潛在風險。
最大的潛在風險,莫過于遭受利益損失,生命受到威脅。
曬朋友圈被壞人盯上的例子,并不少見。
2020年4月3日,《菏澤網警》發文提醒說,“曬朋友圈當心被壞人盯上”。
文章中有提到,贛州警方在辦理一起案件時發現,有騙子用他人在朋友圈發的自拍,偽裝成自己的,然后去騙別人。
在網上甚至有人將朋友圈的生活照當成了商品出售。
只需要5元,就能買到“3000張照片,172個視頻”的真人朋友圈素材。
所以,在你滿足歸屬感需求的同時,也有可能給壞人可乘之機。
當你能夠控制住自己的分享欲,開始長期不發朋友圈,自然也就降低了這種風險。
這是不是值得恭喜!
成年人的朋友圈并沒有那么單純
“社會很單純,復雜的是人。”
人確實挺復雜的,尤其是成年人就更復雜了。
成年人發朋友圈,你曬自己的吃喝玩樂,可能別人會隔著手機屏幕,在你背后翻白眼,甚至在心里嘀咕一句,“有什么可炫的!”
你曬自己生活多艱辛,人生多不易,也不會有人來同情你。
當然,或許你壓根也沒指望別人來同情,只是想單純記錄一下生活。
抱歉!只要你發的朋友圈,不是僅自己可見,別人就會通過你發的朋友圈解讀各種信息。
當你開始長期不發朋友圈,恭喜你,沒有給別人解讀你信息的機會,也就避免了徒增煩惱。
有意識地讓自己回歸到真實的生活當中去
我身邊有個朋友,他甚至連朋友圈都是關閉的。
他說自己之所以關閉朋友圈,就是想要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發朋友圈的欲望,同時也不想看別人的“精裝朋友圈”。
“精裝朋友圈”看多了,甚至都忘記了真實生活的樣子。
在他看來,虛擬的網絡生活,會讓人沉迷,而他不想沉迷其中。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感受,抱著手機,時間過得很快,一個二三十秒的短視頻,刷完一個又一個,沒多久,半個小時過去了。
虛擬的網絡世界,不斷地通過各種符號,滿足我們的感官需求。
長此以往,我們只會越來越沉迷其中。
雖然,開始長期不發朋友圈是一個很細微的動作。
但是,這也說明,你在開始有意識地戒斷網絡生活,讓自己慢慢回歸到真實的生活中去。
這自然也是一件值得恭喜的事。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朋友圈也是一個小江湖。
既然是江湖,張作霖都說了“江湖不是打打殺殺,而是人情世故”。
當你開始長期不發朋友圈時,就等于遠離了一個“人情世故”的場所,這只會讓你感到更輕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