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4月,福建船政局有意嘗試自造巡洋艦,為此特意委托正監督法國人日意格在法國海軍那里找來了兩款巡洋艦的設計方案。
這兩個方案技術難度差不多,都是舊式船旁列炮布局的木質蒸汽二等巡洋艦,區別只在于大小,小的那款裝備13門火炮,大的那款裝備21門火炮。
船政局為了保險起見,選擇了建造難度較小的13門炮方案,并成功建造了“揚武”號巡洋艦。而江南機器制造總局則很可能以21門炮的設計為藍本建造了“鎮安”(后改名為“海安”)、“馭遠”。
“海安”級二等巡洋艦艦長80米,如果加上艦首牙檣的話,那么總長更是超過了90米,幾乎和“定遠”級鐵甲艦差不多了,艦寬13.4米,艙深8.96米,吃水6米,排水量2800噸,幾乎是“揚武”的兩倍,也是晚清時期自造軍艦中噸位最大的。甚至一直到民國時期,自造軍艦單就噸位而言,也沒有能夠超過“海安”的。
噸位的增加使得搭載的火炮也能夠相應加強,“海安”級巡洋艦裝備90磅克虜伯炮2門,42磅克虜伯炮24門,12磅炮舢板炮4門,火力也差不多是“揚武”的兩倍。
不過“海安”級巡洋艦的動力系統稍弱,只配備了1800馬力的雙汽缸蒸汽機,最大航速約10節,比“揚武”略慢一些。和早期的蒸汽船一樣,“海安”級巡洋艦還可以使用風帆。為此它的螺旋槳被設計成了可升降式,使用風帆時可以升到水面之上,以減小阻力。
“馭遠”號
綜合來看,“海安”級巡洋艦盡管設計有些老舊,但是依靠巨大的噸位,建成以后依然可以算是當時清政府軍艦中的最強者,李鴻章稱其為“在國外為二等,在內地為巨擘”。
然而“海安”級巡洋艦在南洋水師中的地位卻頗為尷尬。當時南洋水師的海防策略因為實力和見識所限,主要是在長江和海口一帶巡防而已,并不考慮出遠海作戰。而“海安”和“馭遠”因為噸位太大,吃水也較深,在這些海域活動頗為不便。
加上“海安”級巡洋艦的維護費用太大,南洋水師難以承擔,因此“馭遠”剛服役就被封存,只有“海安”被南洋水師所用。不過“海安”服役僅三四年就神秘退役,之后“馭遠”頂替了“海安”的位置,直到中法戰爭時在石浦被法國桿雷艇擊沉。
被法軍桿雷艇攻擊的“馭遠”號
就這樣晚清時期中國自造軍艦中,噸位最大的兩艘就都草草收場,只能說是時代的悲劇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