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古籍,“不違農時”藏著發展節奏的密碼,“因地制宜”寫著精準施策的智慧,“深耕易耨”暗含扎實做事的哲學……這些農業金句,是古人用千年實踐凝結的生存法則。
看似講耕種,實則通治道:從經濟調控到社會治理,從企業經營到生態保護,皆可從中汲取順應規律、務實篤行的養分,讓申論寫作既有歷史厚度,又具現實穿透力。
1
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
釋義
意為農業是天下的根本,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事務。出自《史記?孝文本紀第十》。
示例
“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必須始終將農業置于基礎性地位,加大對農業的投入與支持,夯實國家發展根基。
2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
釋義
意為重視農業、以農為根本,是國家的重要綱領。出自《晉書?齊王攸載記》。
示例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從古至今,農業都是國家穩定與繁榮的關鍵支撐。只有重視農業生產,保障糧食安全,才能實現國家長治久安。
3
立政之本則存乎農
釋義
意為治理國家政務的根本在于農業。出自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序》。
示例
“立政之本則存乎農。”從古至今,農業的重要性從未改變。推進鄉村振興,更應將農業發展作為各項政策舉措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1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釋義
意為不違背農業生產的時節,糧食就吃不完。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示例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企業發展亦需循規律:順市場周期、應行業階段、合自身節奏,方能根深葉茂、行穩致遠。
2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
釋義
意為春天耕種、夏天除草、秋天收獲、冬天儲藏,這四件事不耽誤時節,糧食就不會斷絕。出自《荀子?王制》。
示例
遵循自然規律,做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這不僅是傳統農業智慧的體現,更是現代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遵循。
3
濕耕澤鋤,不如歸去
釋義
意為土壤潮濕時耕種、雨水多的時候鋤地,不如回家去,指違背農時方法不會有好收成。出自《齊民要術》。
示例
“濕耕澤鋤,不如歸去。”治理的本質不是“強作”,而是“順道”;不是用主觀意志對抗客觀規律,而是在尊重規律的基礎上實現有序發展。
1
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
無六年之蓄,曰急
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
釋義
意為國家沒有九年的儲備,叫不足;沒有六年的儲備,叫危急;沒有三年的儲備,國家就不成為國家了。出自《禮記?王制》。
示例
糧食儲備關乎國家安危,“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必須高度重視糧食儲備工作,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2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釋義
意為每一碗粥、每一頓飯,應當想到得來不容易;每半根絲、每半縷線,要常念著物資生產的艱難。出自《朱子家訓》。
示例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珍惜每一粒糧食,傳承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杜絕浪費行為。
3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釋義
意為節儉是各種美德的共同特點,奢侈是最大的惡行。出自《左傳?莊公二十四年》。
示例
節約是一種美德,浪費是惡行。在農業生產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仍需牢記“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倡導節約糧食的良好風尚。
2026國考60天上岸計劃
【全勤打卡,全額返現】
公考生都在用的備考神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