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日本搞出了一個大動靜,把一向沉穩的中國徹底惹毛了!
對于日本的惡劣行為,中方目前已提出嚴正交涉。同時,還有網友直呼,真該把石破茂叫北京來受受教育!
那么,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從"震驚"到挑釁的驚人反轉
翻臉比翻書還快,這句話用來形容日本最近的外交表現,簡直再合適不過。
7月11日,當美國五角大樓要求日本明確表態"臺海有事"時的具體角色,日本政府的反應是"震驚",防衛省官員私下向媒體抱怨,稱美方要求"不現實",那意思就是不想被死死綁在戰車上。
可僅僅四天之后,7月15日,劇情發生了180度大反轉。
日本防衛省發布2025版《防衛白皮書》,超過500頁的篇幅中,將中國釘在了"前所未有的最大戰略挑戰"這個位置上。
更離譜的是,白皮書的措辭之囂張,甚至超過了特朗普時期美國官方的表態。
要知道,臺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日本此舉無疑是在中國最敏感的紅線上蹦跶,這種96小時內的態度急轉彎,暴露出日本對華政策工具化的本質。
中國外交部和國防部罕見地同步發聲,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嚴正指出,日本此舉"粗暴干涉中國內政"。國防部更是直斥日本"炮制虛假敘事,為自身軍事擴張找借口"。
這種"雙部門"同步強硬回擊的架勢,在中日關系史上并不多見,足以說明日本這次挑釁的過火程度,已經觸及了中方的底線,四天的時間,從被動應付到主動挑釁,日本政府的變臉速度刷新了外交史的紀錄。
這場戲演給誰看?
日本這次的挑釁,顯然不是頭腦一熱,而是有著深層的戰略算計,過去幾年,從修改《安保法》到大幅增加軍費預算,日本的軍事"正常化"步伐從未停下。
2025年的防衛預算達到9.9兆日元,占GDP的1.8%,到2027年預計會超過2%。這意味著日本將成為全球軍費開支第三高的國家,僅次于美國和中國。
長期以來,日本自我限制軍費不超過GDP的1%,這是對"和平憲法"的一種遵守,而現在,這個紅線已經被徹底打破。
今年3月,日本還專門成立了"統合作戰司令部",統一指揮陸海空自衛隊。
雖然官方說法是"應對災害和突發事態",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是為介入臺海沖突打基礎,更讓人警惕的是,日本將一份"兒童版白皮書"發進全國小學。
這份看似"可愛"的小冊子,多次提到"鄰國威脅""臺海緊張",還鼓吹日本"要有反擊能力"。
甚至把"臺灣有事"拿來和烏克蘭戰爭作比較,引導小學生產生"戰爭臨近"的印象。
這不是教育,這是灌輸。從小給孩子灌輸敵我觀念,就是要讓未來的投票人形成統一的國防認知,連長崎市教委都要求學校將冊子存放于教職工辦公室,禁止學生直接接觸。
日本政府正在鋪墊長期軍備常態化的民意基礎,通過炒作外部威脅,日本不僅能壓制國內反戰聲音,還能為修憲擴軍制造輿論基礎。
盟友還是工具?美日關系的殘酷真相
日本的戰略焦慮,很大程度上源于對美日同盟可靠性的擔憂,別忘了特朗普政府是怎么對日本下手的,25%的汽車關稅,直接打在日本的經濟命脈上。
石破茂當時還親赴白宮試圖說情,結果連會都沒見上,這道坎到現在日本都沒完全邁過去,2024年對美出口下降了11.1%。
這件事給日本上了一課:別看平時盟友叫得親,真到了利益沖突的時候,美國下手一點都不會軟,美國到底靠不靠得住?真有事了會不會為了保日本跟中國死磕?
這些問題在日本政壇內部爭論不休,在這種雙重焦慮下,日本的對華政策開始扭曲變形。
它一邊需要夸大外部威脅,好給自己擴軍找理由,追求所謂的"戰略自主",另一邊又想在臺灣問題上表現得比美國還積極,像是在向華盛頓表忠心。
可最讓日本下不來臺的,就是眼下的這個局面,它費盡心思把中國描繪成頭號大敵,把自己打扮成站在第一線的"勇士",結果一回頭,發現自己要保護的那個"大哥",正忙著跟自己的"敵人"通電話、約見面。
就在日本發布白皮書的同時,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卻公開說,"中美談判態勢良好",這一下就把日本晾在了原地,等于是在一個它根本不掌握主動權的棋盤上唱獨角戲。
它拼命挑釁的對手,恰恰是它最大盟友最想穩住的合作對象,這種尷尬,比在鋼絲上跳舞還要驚心動魄。
經濟代價正在路上
日本的政治沖動,正在與經濟理性發生根本性的沖突,中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2024年雙邊貿易額占日本外貿總額的20%以上。
若中方因日本的挑釁采取反制措施,比如限制關鍵原材料出口或收緊市場準入,日本脆弱的經濟將難堪重負,更別提,日本還得面對能源價格波動和國內通脹壓力。
2025年1月CPI高達4%,在這種情況下執意挑釁中國,無異于自討苦吃。當前的日本經濟正面臨多重挑戰:高企的公共債務、低迷的消費水平。
在這種情況下,渲染"中國威脅"成了轉移國內矛盾的"萬能藥",通過挑起民族主義情緒,日本政府試圖凝聚右翼保守派支持,掩蓋經濟低迷和執政不力的尷尬。
然而,這種"劍走偏鋒"的策略無疑是飲鴆止渴,面對中國的持續發展和東盟等區域合作機制的深化,日本本可以選擇通過對話與合作來緩解戰略焦慮。
比如在RCEP框架下加強經濟聯系,可它偏偏選擇了對抗姿態,試圖通過依附美國和挑釁中國來"自保",這根本不是什么深思熟慮的戰略,更像是一種走投無路下的豪賭。
而可以預見的是,日本的這種做法必將使其付出慘痛的代價,就在半個月前,中方基于科學評估,剛剛解禁了對部分日本水產品的進口限制。
釋放出改善關系的善意信號,可日本卻用這份充滿敵意的白皮書狠狠"打臉",直接將雙邊關系推向冰點,讓中方的善意化為泡影。
石破茂政府一邊高喊"希望同中國發展友好關系",一邊卻在白皮書中大放厥詞,這種虛偽嘴臉,只會讓更多的合作機會付諸東流。
結語
日本的對華挑釁本質上反映了一個中等強國在大國博弈中的戰略焦慮和路徑依賴。
經濟理性與政治沖動的根本矛盾決定了這條路走不通,代價只會越來越沉重。
面對如此挑釁,你認為中國應該如何精準反制?中日關系的未來走向又會如何?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