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9
本文字數:1770,閱讀時長大約3分鐘
作者 |第一財經 林靖
今年以來,人才供需有哪些特征與趨勢變化?
獵聘大數據研究院最新推出《2025上半年人才供需洞察報告》(下稱“報告”)顯示,在以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的帶動下,一些科技屬性較強的技術崗正在持續釋放崗位需求,展現出強勁的發展潛力。
根據報告,2025上半年全行業細分職能增長數據顯示,高科技領域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動能。在同比增長最快的TOP20職位中,人工智能相關崗位占據六席,且增速均超過30%。其中,機器人工程師和算法工程師以超50%的增速位列第一和第三,數據建模、深度學習、數據標注及機器學習等崗位也呈現顯著增長態勢。報告分析,這一增長趨勢與DeepSeek引發的AI熱潮密不可分,同時上半年頻繁舉辦的機器人賽事進一步激發了市場對具身智能的關注,推動了相關技術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長。
報告稱,2025上半年AI技術新發職位(人才需求)整體增長顯著,為36.82%。其職位遍布各個行業,充分證明了AI+與各行業融合的趨勢。當前國內AI人才缺口已突破500萬,其中技術類人才尤為緊缺。2025上半年數據顯示,AI技術人才整體緊缺指數(TSI)達2.30(TSI>1即表示人才供不應求),處于高度供不應求狀態。
麥肯錫此前一份關于人工智能的報告顯示,預計2030年中國對AI專業人員的需求將增至2022年的6倍。
此外,根據智聯招聘此前發布的《2025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人才熱點快報》報告顯示,低空經濟、具身智能、智能制造、芯片領域等新興和未來產業的職位招聘增速強勁,無人機工程師、機器人調試工程師、算法工程師、機械工程師、半導體工藝工程師、半導體設備工程師等職業的招聘職位數同比增速均在30%以上。
根據智聯招聘《2025年機器人產業人才發展報告》顯示,2025年前5個月,國內機器人產業人才供需雙雙出現較快增長,其中招聘職位數同比增長6%,求職人數同比增長32%,機器人產業正成為工程師們爭相涌入的新賽道。
另一方面,隨著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體系的專業設置也需要與新時代產業發展、轉型升級相適應。近年來,我國高校的院系專業設置調整不斷加快。
根據麥可思研究院的統計,從2020年到2024年,本科新增熱門專業中,有4個專業新增專業點超200個,分別是人工智能、數字經濟、智能制造工程、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其中,人工智能專業新增最多,五年來新增了406個專業點。
各大高校加快院系專業調整。7月2日,武漢大學舉行機器人學院成立大會。武大機器人學院執行院長肖曉暉教授在會上介紹,新成立的機器人學院2025年將招收90名本科新生,將依托武大多學科交叉優勢,融合控制、機械、測繪遙感、電信、人工智能等學科力量,為機器人領域新興交叉學科的探索和培育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7月10日,武漢大學集成電路學院正式揭牌成立,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劉勝擔任集成電路學院院長。
今年2月,上海交通大學連發四條通知,宣布成立四個全新的學院:電氣工程學院、自動化與感知學院、計算機學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這四個學院原本都隸屬于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現在將與一年前成立的人工智能學院一起,為新一輪以人工智能為核心驅動力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提供人才支撐。
6月30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發《關于開展2025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要以國家戰略、市場需求和科技發展為牽引優化專業設置。把優化專業設置作為高等教育改革重點,科學調整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推動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重塑,對現有專業升級改造,培育交叉融合的新興專業,打造特色優勢專業集群,不斷提高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契合度,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通知》要求,加快布局急需緊缺專業。支持高校瞄準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技術、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經濟、具身智能、自動駕駛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涉外法治、國際傳播、國際組織、金融科技等關鍵領域,以及護理康養、文化旅游、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布局相關專業,有的放矢培養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
微信編輯| 雨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