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傅瑞
今年4月初,報社中英文人機協同MV作品《平行世界企劃》誕生,由于本人在該片中深度參與了中英文詞曲制作,經過小組討論后,由我主要負責《Reading BaoBao》英文版的策劃工作,負責歌詞、歌曲、圖畫和視頻等環節。
當時《Reading BaoBao》中文版MV已經以豎屏形式發布,該MV中采用了青小豹的動畫形象,可愛生動。但是,我們希望在此基礎上讓BaoBao“成人”,并將其與時下國際流行文化產品(如游戲、電視劇等)的畫風相結合。與編輯葉雨婷老師討論后,我們決定采用“賽博世界+搖滾歌星”的方式,定位國際主流社交媒體平臺,讓這只“小豹子”在平行世界里當一名“潮流巨星”——他愛閱讀、懂穿搭、玩說唱,是年輕“弄潮兒”的縮影,我們決定為這名又酷又帥的青年創建一個電子世界。
未曾嘗試的新型創作
整部MV的設計順序是歌詞、歌曲、角色設計、分鏡腳本、文生圖稿、圖生視頻、剪輯制作。報社黨委書記張坤作詞,我們在維持中文原意的情況下,將更多的說唱元素加入到英文版中。譬如,英文歌詞采用了大量歐美說唱歌曲采用的意向和暗喻,使得中文概念可以對應到英文語境里的具體事物,利于國際傳播。歌詞再加工環節多次運用了AI刷寫,在韻腳、韻律、節奏等多維度設置了細節。此外,還對整首歌的分段進行了再制,形成主歌、副歌一、Bridge、副歌二等段落,縮緊節奏,讓歌曲不僅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層次分明、細節豐富、起伏多變的“驚喜”。歌曲總時長最終定在了兩分鐘。
曲風決定了整首MV的走向,因此選曲是一切工作的根基。英文歌曲制作采用了傳統詞生曲的方式,與《Reading BaoBao》中文版中大量采用的中式樂器、戲劇唱腔等中式元素不同,英文版選擇純粹歐美音樂元素。在緊扣“國際潮流風格”的前提下,歌曲保留經典4/4拍的節奏型,選擇輕松、優雅的Funk元素,把獨屬于青年人的些許熱血、驕傲、率性寫入主角的性格,在符合BaoBao基本形象的同時,也讓其在賽博世界里“大展宏圖”。
歌曲的生成就像抽獎,我希望任何聽眾都能告訴我,“就是這個味兒”,所以我一直在等一首讓人“如聽仙樂耳暫明”的“獎品”。好在運氣不錯,在“摸獎”50余次之后,總算等到了想要的結果。當時我就把歌曲發給了同事和我的朋友們,他們的反饋都很好,我知道曲子選對了。
下一步是制作分鏡腳本。“要讓這個角色有中國味兒、有國際范兒”,一個全新的形象躍然腦海。為了盡最大可能固定角色的面部特點,主角選用一位人物原型面部進行“文字建模”,用AI詳細分析了五官,將其作為固定數據進行存儲,方便之后時常調用。
然而,AI“生圖卻不記圖”,如何將形象固定下來一直都是一個難題。在實操過程中,每次刷出的圖片都會有較大差距,甚至在背景、衣著等方面還有較大概率出錯。因此,每次生成過后,都需要調整指令,其中包括鏡頭、面貌、神態、身材、身高、衣著、配飾、背景、光影等十余項,每一項都需要微調。以最為“短小精悍”的動畫片頭為例,由于需要交代主角和環境,僅此一項就調整超過20張靜態圖稿。
為了制作順利進行,我按照每一句歌詞對應1-2幅畫面的原則,在每句歌詞所對應的畫面上設定指令,構建起這支MV的靜態圖框架。為了讓MV的畫面更為生動,我們討論總結并加入了許多時下熱點國際電視劇、電影的“名梗”,選材來源于《人生切割術》《魔戒》《福爾摩斯》《破產姐妹》《老友記》《星球大戰》《銀翼殺手》等近20部作品,還特別選用了宮崎駿先生的吉卜力畫風作為歌曲Bridge彩蛋,用以配合音樂變調。在不侵犯版權的情況下,據不完全統計,我們總共生成了105張可選用圖稿,而在服務器上的廢案則遠遠不止于此。特別感謝小組的同事王忻媛和樊星,她們替我分擔了一部分的工作,讓原本龐雜的任務變得輕松了一些。
我們從合格的百余張圖中挑揀了五分之二作為圖生視頻的儲備,而在這些圖中,有一部分仍然需要人工PS,這部分工作不再贅述。圖片到視頻是一場新的征程,“怎么動”是一個大問題。在原先靜態圖稿的基礎上,我設計了大量動作、運鏡、光影變化的表述,制成了一份全新的“動畫分鏡腳本”。在新的腳本里,有男主合上《中國青年報》站起的動作,也有男主在舞臺上激情表演的動作,甚至還有燃燒著火焰的“Reading BaoBao”戒指旋轉縮小套入手指的動作,這些動作從構思到成型的過程中需要規劃大量指令,細到背景顏色和特寫紋理。我把新腳本再次分發給了幫助AI生圖的二位同事,她們出色的審美和熱心的幫助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新征程”的壓力。當然,生成的視頻也存在大量廢案,選取比例約為四選一,這些生成失敗的動畫依然也還在服務器上。
所有動畫匯總后,剪輯工作得以開始。按照腳本所示,我將畫面與鏡頭進行匹配,除了需要反復調整音樂卡點位置,技術并不難。剪輯過程中,我們使用了部分中文版MV中的鏡頭,但發現片段仍不夠用,于是對相應歌詞表述的畫面進行了補充,工序與之前的動畫一致。剪輯并不復雜,可以說是最省心的一環。
在粗剪完成后,我與同事葉雨婷、王梓元一起推敲畫面細節。在頭腦風暴中,我們設計制作了充滿力量感的特大號Slogan和頗具個性的“Explorer Lab”徽章,也做成了“人在字前走”的包裝,還為MV“特調”了霓虹色彩字幕。經過一遍又一遍的調試、播放,MV最終以“零粗糙”的形式完成,3人離開單位時已近夜里11點。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傅瑞
當一回不典型的“記者”
于我而言,這支MV是一次對技術與審美邊界的探索,也是一次來自人機協同議題的重大考驗。它離“極致”還有很遠,但在當時,它已到了極限。整個任務從策劃到完結用了近一個月的時間,那時住在報社宿舍,每天晚上回到宿舍后,我都會到編輯樓的無人會議室一遍遍磨指令,直到生成令人滿意的結果。
每位記者對“工作到深夜”都不會陌生。在以往的夜里,安靜地策劃提綱、梳理記錄、組織文字是家常便飯。那時,我總是有跡可循得去翻看報道、查找資料,讓文稿更有厚度。但這次是沒有參考的,它像是一種對所有來自工作生活中感知的集合,發散到的每一個記憶點,再帶進畫面里。可能是某一天看到的建筑,可能是某一刻聽到的歌,可能是曾經見過的人,他們都化作文字指令,成為了那個世界里的角角落落。
人機協同是一扇新世界的大門。在此之前,記者用記憶工作——不論它們被記在本子上、電腦中,還是記在腦海里,這些真實而細致的信息會被一遍一遍打磨,直到煉成精簡的文本和視頻。在這之后,創造也成為一種工作方式。閱歷和想象變成了指令與表述,在AI上生成產物。我們提供給AI靈感,AI反饋以結果,這是一種雙向互動。我們也會經常驚訝于AI的設計——有時是“這可真好”,有時是“什么玩意”——制作者從中獲得提示,AI也獲得新的創意,制作者修正表述,AI也轉換方向。
生成的過程就像是與AI的“共腦”,每當我確信自己已殫精竭慮確保指令精準無誤時,還是會產生諸多紕漏。常常面部錯了,衣服錯了,抑或是字符錯了。讓AI完美履行想法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但有趣的是,它可以在多次生成中作出超越原本想象的答案。或許AI的創作仍然不夠精準,不夠細節,不夠有質感,但它為對繪畫、動畫一竅不通的人添上“三頭六臂”,讓內容生產變得高效,讓“從無到有”變得易如反掌,讓不可能成為可能。
或許在將來,產品質量的邊界將取決于AI技術的邊界,AI技術的邊界將取決于指令表述的邊界,而指令表述的邊界依然是文字與審美的邊界——這么看來,記者這個“用筆桿煉心血”的職業,正是“AI”的重要戰略合作伙伴。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