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宣布即將舉辦“93”大型閱兵活動時,最先表現出顯著關注的國家并非外界普遍猜測的俄羅斯、美國或日本,而是位于東南亞的越南,這背后究竟有何緣由?
其實,這種敏感反應并非突然出現,早在2025年4月30日越南“南方解放日”的紀念閱兵中,就已經初現端倪。
那次紀念儀式上,中國儀仗隊作為受邀嘉賓亮相,共118名成員,統一身著14式禮賓制服,配備95式自動步槍,隊列整齊劃一,步伐節奏精準。
盡管整個出場時間不過數分鐘,卻在越南國內社交平臺上引發了廣泛熱議,主流輿論普遍認為:中國儀仗隊在視覺呈現與精神風貌方面,全面“超越”了越南本國的軍隊表現。
“他們的隊列整齊得仿佛沒有絲毫誤差,每個人的動作風格都像經過精密計算。”一位在場的越南軍官如此形容。
從表面來看,中國儀仗隊所帶來的“震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身高與體格上的優勢;二是動作節奏與精準度的高度一致。
根據中國陸軍儀仗部隊的選拔標準,儀仗兵身高需在185厘米以上,體重需與體脂率相匹配,視力、骨骼結構、耐力等也有嚴格要求。而在越南,男性身高超過170厘米已屬相對高挑。
這種身高差異并非單一現象,而是折射出一個國家在營養攝入、健康水平、人口整體素質等方面長期積累的結果。
在中國,過去幾十年來在民生、醫療、營養等方面的持續投入,已經轉化為新一代年輕人普遍高大健壯、體能優異的現實成果,而這些恰恰是越南目前尚難以在短時間內實現的。
此外,中國儀仗兵的訓練標準一向以嚴苛著稱。據軍方公開資料,一名新兵要掌握標準的正步動作,平均每年需踢壞七雙特制軍靴。
整個訓練過程中,其行進距離累計可達數千公里,相當于從越南首都河內步行至胡志明市。這種高強度、高重復性的訓練方式,正是中國軍隊管理體系與紀律文化的集中體現。
相比之下,盡管越南也設有儀仗隊編制,但由于國防預算有限、人員輪換頻繁,往往難以維持系統化、高標準的訓練機制。這種差距一旦形成,便很難通過臨時性“提升”來彌補。
閱兵儀式所展現的不僅是士兵個體素質,更是國家工業能力與后勤保障體系的綜合體現,尤其是禮服、軍靴、武器及其配件的統一程度,直接反映了一個國家制造水平的上限。
在越南,由于預算限制和生產工藝不足,儀仗服裝常存在色差、布料不均、剪裁不一等問題。有些士兵穿的是蘇式皮鞋,有些則穿國產仿制品,臨時拼湊的痕跡十分明顯。
而中國則完全不同,所有參演裝備均由軍工體系統一定制,從馬靴皮革的厚度,到禮服縫線的密度,再到槍械涂層的反光率,均達到近乎“工藝美學”的標準。
事實上,越南真正感到不安的并非中國一次閱兵本身,而是對比之下所凸顯出的落差感。這種落差不僅體現在軍容軍紀、訓練標準或工業支持方面,更深層次地反映在對“國家競爭力”的隱性認知差異。
近年來,越南確實在國防現代化方面加大了投入,根據2024年統計數據,其國防預算已達到60億美元,同比增長8%,為近年來最高水平。但若按1億人口計算,人均軍費僅為60美元,遠低于東盟平均水平,而中國的人均國防支出已是越南的數倍。
此外,越南的武器裝備多依賴進口或二手采購,缺乏自主研發能力。即使引進新型戰機、護衛艦,也常因維護體系不健全、配件供應滯后或操作技術不足,難以形成完整作戰能力。而中國近年來在北斗導航、人工智能、導彈技術等多個領域已實現技術代差。
越南軍方內部一份軍事研究報告曾指出:“越南當前面臨的最大挑戰并非預算不足,而是工業配套能力滯后、訓練制度缺乏連貫性、戰略自主性較弱。”這份報告表明,越南軍方已清醒認識到問題所在,但在現實中仍缺乏足夠的資源與能力來應對。
因此,越南的緊張情緒并非源于對中國閱兵的敵意,而是對時代變遷中兩國差距不斷拉大的擔憂。這種差距不僅讓小國感受到無形的壓力,也迫使越南重新思考其戰略定位與發展方向,對此,你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