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的南粵街頭,短褲、背心、人字拖仿佛成為了廣東人裝束的代表,自在又隨意。在廣東,穿著襯衫西褲行走于鬧市,反而顯得過于拘謹,與周遭格格不入。若遇雨天,街巷中便開出一朵朵傘花,人們依然踩著人字拖,從容不迫地涉水前行。這“人字拖哲學”絕非潦草,它是以實用為根基的生活智慧,任你暴雨傾盆,我自履跡從容。
就在6月初的時候,一個關于“廣東人當不了霸總”的話題在平臺成為了熱搜,不知道大家是否認同此觀點呢?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就穿著打扮而言,廣東人確實顯得尤為“老土”,廣東的大街小巷上,我們幾乎看不到化妝的女生,也難以見到穿正裝的男生,堪稱全國的一股清流。
如果把廣東人的穿搭拿來與生活在京圈、滬圈、成渝圈的人士作對比,那就真的太寒酸了。有廣東人表示,我們把買衣服的錢都拿來吃了,即便買一雙襪子都得掂量一番;也有廣東笑言,我們對“潮”字的反感是刻在骨子里的,因為大家首先想到的不是時尚與潮流,而是可怕的回南天。
在廣東這片土地上,樸素的衣裝哲學,早已超越遮身蔽體的實用層面,升華為一種文化自覺。廣東人深諳“低調”的智慧,崇尚“禾稈冚珍珠”的境界——珍珠被禾稈所蓋,不輕易示人。彼此深知真正的力量無需外在的虛張聲勢。廣東人便如珠玉藏于樸素的櫝中,自信與底氣從不依憑浮華的衣著,而在于對自身價值的篤定。這種樸素,是繁華閱盡后沉淀的從容,是“不彰自顯”的生存哲學。
事實上,樸素在廣東人的身上,非寒傖的無奈,乃是繁華過眼后沉淀的篤定與自信。那看似洗舊的衣襟下,藏著與生活從容周旋的智慧:懂得在務實里安頓身心,亦明白體面無需滿身披掛。當人字拖踏過溫潤的嶺南大地,步步踏實,步步生風——樸素所孕育的,是生命本身那堅韌而溫潤的質地。
像全紅嬋那樣,她穿拖鞋出門可以沖上熱搜,她認為某地方的特色小吃不好吃可以沖上熱搜,她出征奧運時教練給她一個利是可以沖上熱搜,她用筷子夾牛排可以沖上熱搜。然而在廣東人的眼里,她除了跳水技術突出之外,所有的一切都和普通的廣東人無異。
毫不夸張地說,廣東人的樸素是方方面面的,例如,出門的時候,大家不會為穿什么衣服而焦慮,也不會為佩戴什么首飾而煩憂。過年的時候,大家不會在意紅包多少錢;吃席的時候,大家不會糾結份子錢應該給多少;嫁娶的時候,大家不會為彩禮多少而爭吵;一切都講究“心意”,誰都不愿意自己成為破壞規矩之人,因此廣東人往往都活得更為松弛。
從評論區可以看出,很多外省的網友亦非常認同廣東人的生活模式。一位來自湖南的網友留言說:“以前在老家不化妝打扮就不好意思出門,自從來了廣州以后,整個人都隨意了,天天素面朝天,穿的是T恤,衣服休型褲配拖鞋 ,怎樣舒服怎樣來 ,每次回老家見到我的熟人都會問我在廣州干嘛咋還變土了,沒以前精致了。”
一位來自四川的網友直言:“真的羨慕廣東人的松弛感,在我們這里出席正式場合都要收拾得巴巴適適的,唯獨廣東不講究,商K照樣大褲衩、人字拖,門童還恭恭敬敬的拿盤子接車鑰匙,哪怕是個電動車人家都絲毫不會顯露一絲不耐煩。”
一位來自河南的網友透露:“我在廣東20多年,穿著大多舒服隨意,結果回到河南,我看不慣她們隆重,她們看不慣我隨意,和我嫂子出門玩,她每次粉一層又一層,口紅眼影眉筆,頭發摩絲至少半瓶,再穿個高跟鞋,那叫一個板正,我就防曬噴霧一噴,頭發挽個丸子發型,短衣短褲,穿著運動鞋,哈哈,整一個對照組。”
一位來自貴州的網友也表示:“在廣東待那么多年,真的很喜歡當地人的務實。我朋友經常幾十塊的短袖,騎著電驢帶我去吃大排檔,有次去他家,家具全是好木材的,啥材質我忘記了,說茶幾8萬。廣東人真的不會在乎你穿得多精致,他們更在乎的是如何活得開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