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最北端的神木市,處于毛烏素沙地與黃土高原的交界處。眼下,一場“綠色逆襲”試驗正悄然展開。
神木市是一座以煤炭資源聞名的工業城市,如今卻將目光投向了一種耐寒耐旱的樹種——紅松。這種常見于東北的珍貴樹種,為何能在西北干旱區扎根?它能否成為生態修復與產業轉型的新希望?7月14日,記者深入神木市紅松種植基地,探尋背后的故事。
神木市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冬季寒冷,土壤貧瘠,傳統林業認為此地“不適合紅松生長”。然而,紅松的附加值遠超普通樹種。松子每公斤售價超百元,松針可提取精油,木材更是制作高端家具的優質原料。內蒙古赤峰的案例顯示,盛果期紅松林畝均年收益可達3000元。2020年,神木市林業局聯合中國林科院啟動了一項大膽試驗:通過改良土壤、選育耐旱品種,首批種植500畝紅松并取得成功。
榆林市對樟子松嫁接紅松技術的研究已持續多年。2019年,榆林市林科所的“毛烏素沙地樟子松嫁接紅松技術研究”項目榮獲榆林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這一突破讓深耕林業二十余年的陜西正能益森生態環境有限公司負責人劉總看到了希望。憑借豐富的基層經驗,他敏銳察覺到紅松作為生態與經濟兼用樹種的巨大潛力,積極向神木市林業局建言獻策。
在神木市林業局的大力推動下,2020年春天,第一批3萬株紅松苗從黑龍江跨越兩千公里,扎根神木。然而,初期的嫁接成活率不足50%。“沙地晝夜溫差大,導致接穗容易失水。”來自黑龍江的技術員余新華清楚記得當時的困境。為此,神木市林業局專門邀請黑龍江省葦河林業局國家紅松落葉松良種基地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李希才長期駐點指導。通過改良嫁接技術,終于攻克了難關。
“我們采用了‘深坑覆膜’技術減少水分蒸發,并混交沙棘作為伴生樹種,有效提高了成活率。”神木市林業局林草產業發展中心主任任會軍介紹。令人驚喜的是,三年后這批紅松成活率躍升至75%,部分植株已高達2米。
神木市林業局以此為基礎,大力開展試驗研究,目標直指紅松的產業化。他們先后開展了“果用紅松優良種源選擇技術的研究”“果用紅松優良無性系選擇技術的研究”“果用紅松抗生理干旱的研究”“樟子松和油松人工林高枝多頭嫁接紅松試驗”“不同砧木樹種嫁接紅松試驗”“不同嫁接方法嫁接紅松試驗”“多芽與單芽嫁接試驗”“紅松果林幼林人工輔助授粉試驗”以及“果用紅松夏秋季嫁接試驗”等關鍵技術攻關,并與榆林市林科所共同制定了《樟子松嫁接紅松技術手冊》。這些系統性研究為產業化鋪平了道路。
紅松產業建設成果初顯,潛力巨大。如今,成果已清晰可見。在神木市中雞鎮紅松苗木基地,紅松枝頭果實累累,部分枝條因掛果太多而被壓彎,需輔助支撐。從育種到結果,基地熬過了漫長的5年,如今數百畝松樹碩果盈枝。
在神木市爾林兔林場:嫁接在三齡樟子松上的紅松已結出碩大松果。任會軍表示:“這些紅松完全依靠自然生長,長勢良好,證明技術適應性很強。”
技術突破縮短周期:紅松在東北天然林成材需500年,人工林也需40年以上。而神木嫁接后的紅松,2至4年即可開花結果,第四年結果率高達51%,大大縮短了回報周期,彰顯出巨大發展潛力。
自2021年啟動試驗項目以來,截至目前,已累計培育優質紅松嫁接苗70余萬株,建成35畝果用紅松示范林和采穗圃,在榆林市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等地累計改造樟子松人工林8500余畝,嫁接紅松28萬余株,建成西北地區最大的果用紅松育苗基地。榆林市已建成“兩松”(樟子松、油松)人工林160余萬畝,為產業升級奠定了堅實基礎。
“樟子松嫁接紅松技術的成功應用,是我市林業領域的一次重大突破。”榆林市林科所所長劉生權強調,“它不僅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更為西北地區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探索出了一條可復制推廣的新路徑。”
行走在神木市中雞鎮的300畝紅松苗木基地,滿目蔥蘢令人心曠神怡。整齊排列的樟子松嫁接紅松苗在微風中輕搖,新嫁接的嫩芽舒展身姿,向著藍天奮力生長。這片曾經的沙地邊緣,正上演著一場充滿希望的“綠色逆襲”。
來源:群眾新聞客戶端
編輯 秦學 校對 葉蕊 責編 李治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