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桃子媽
來源丨小十點
ID丨sdikid
果然豪門深似海,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后離世17個月后,出事了。
三個自稱是宗慶后同父異母的孩子“宗繼昌、宗婕莉、宗繼盛”起訴宗慶后獨女宗馥莉。
他們既要追討父宗慶后生前承諾的,21億美元(約150億元人民幣)信托;
又要分奪宗慶后生前持有的,估值超200億元的股權繼承權;
還要直接向法院申請,與宗慶后的血液樣本做親子鑒定,獲得法律身份確認。
消息一出,輿論一片嘩然和憤慨。
而宗馥莉本人,卻異常冷靜和果決。
早在接手娃哈哈時,就已經開始未雨綢繆,把公司里里外外進行了一次大換血。
所有人都夸她是一個有見識有鐵腕的大女主,卻不知,背后那個沉默而智慧的媽媽才是宗馥莉成功的底氣。
記得網上曾流傳兩段采訪。
一個是施幼珍唯一露臉的公開視頻。
采訪中,眉眼帶笑的施幼珍意味深長:
“他(宗慶后)已經不是我們家的某個成員,而是屬于娃哈哈。”
一個是記者對宗馥莉的采訪,記者問:“你爸在你心中是個什么樣的形象?”
她一臉平靜地回答:
“他就是個企業家啊。”
“對我來說先是企業家,老板,再是老爸,有個排隊。”
回答不同,卻能看出媽媽的影子。
正如一句話所說:只有媽媽清醒,孩子才會冷靜。
01.
富爸爸窮爸爸
都未必是合格的好爸爸
同一個父親,命運差距能有多大?
先給大家講三個故事。
功夫演員李連杰大家都不陌生,但他四個女兒的境遇卻很少被人提及。
大女兒和二女兒從小是留守兒童,在父親的漠視中長大。
兩個女兒見過父母感情的破裂,對親密極度不安,大女兒至今仍然單身,哪怕身邊有不少追求者。
而另外兩個女兒,則過著截然不同的人生。
名校教育、名牌服飾、名媛圈常客,光鮮亮麗的精英生活。
小女兒Jada更是從小鋪路,學舞蹈、演講,7歲就跟劉德華同臺表演。
第二個故事,是導演英達的兩個兒子。
一個,3歲砸重金請一流的鋼琴老師,斥巨資報“天價”冰球訓練課,為了孩子教育費用瘋狂接節目。
這么看,他應該稱得上是一位偉大的父親。
可轉頭,對另一位兒子巴圖不聞不問。
記得有一次,偶然同臺參加節目,英達還當著大兒子的面,對小兒子展示父愛,稱自己是“小兒子的司機、保姆、廚師、教練”。
氣得大兒子媽媽,宋丹丹在微博質問英達:
“……以前的孩子在7歲時,他求你帶他出去玩一次你都不理,11歲時管你要電話你都不給,14年來形同陌路。
表演慈父可以,但我不允許你繼續傷害我的兒子……”
而英達的回應卻異常冷漠:
“我們兩個雖然是父子,但生命中的緣分也就這么長了。”
更直言,既然離婚了,就不應該聯系,會傷害他現在的孩子。
“我不知道我的小兒子愿不愿意,與另一個孩子分享父愛。”
外人看了,都不免為巴圖感到悲傷和不忿。
第三個故事,是前兩天看到的一個新聞。
視頻里的男孩9歲,父母離婚后,他被爸爸撫養。
爸爸不久后再婚,暑假時,一家人自駕游從佛山去桂林。
上車時,座位不夠,爸爸就讓年僅9歲的兒子,和嬰兒車一起擠在后備箱中。
男孩表示:在后備箱躺了很久,很無聊。
車里其他人吃吃喝喝,有說有笑,挺難受的。
看完故事,再回到開頭的問題,答案顯而易見:
哪怕是同一個父親的孩子,有的孩子是掌中至寶,有的孩子卻被忽視,甚至被輕視和踐踏。
為什么?
心理學家榮格曾有一個觀點:
男性對孩子的愛往往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建立在對孩子母親情感的基礎之上。
也就是說,父親對孩子的愛,取決于他有多愛自己的妻子,是否經常和孩子朝夕相處,是否對孩子有大量的投入。
若丈夫對妻子有足夠的愛與尊重,他才會更愿意進入家庭角色,以及承擔父親的職責。
真相很殘忍,也很現實。
但也不得不說,無論從生理角度還是從道德層面,父親對孩子的愛,少了一份天然的純粹。
02.
家庭里
媽媽永遠比爸爸重要
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
孩子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先“找媽”。
“媽,我那件衣服哪兒啦?
媽,今晚吃什么?
媽,你干嘛呢……”
假如媽不在家,那么就是:“爸,我媽呢?”
以至于很多爸爸抱怨:為什么孩子和媽媽更親近?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找媽媽,是因為媽媽比爸爸更靠譜,孩子分得清誰對ta是一腔熱情的好。
這兩天,《喜劇之王單口季》火了一個50歲的房主任。
她和丈夫是包辦婚姻,婚后丈夫耍錢、敗家,外面養女人。
她和丈夫抗爭,和父母反抗,可都不準她離婚。
父親說:“離婚,丟人!”
就這樣,她稀里糊涂過了30年,直到23年4月8日,她簽約成為一名脫口秀演員,有了一些能力。
“2024年4月8號,我帶著兩個女兒,凈身出戶,拿到了離婚證書。”
你看,就算過得再難,什么都不要,也要把女兒們帶走。
而在舞臺上,房主任也無條件為女兒兜底:
“如果有一天,我的女兒推開門對我說‘媽,他……’,我說離!有媽在,媽用脫口秀給你托底!”
這樣的媽媽,不止房主任,更是無數中國媽媽們的縮影。
75歲,還在給兩個兒子做直播帶貨做“背景板”的“老干媽”陶華碧;
獨自將谷愛凌撫養成奧運冠軍的谷燕;
以及屏幕前,剛給孩子做好飯,輔導完作業的你……
很認同一句話:家庭里,媽媽永遠比爸爸重要。
正如老舍先生在《我的母親》一書中寫道: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歲,有母親便可以多少還有點孩子氣。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
媽媽和孩子是臍帶的鏈接,是一起感受過心臟跳動的人,是永遠無條件支持孩子的人。
如果你仔細觀察周圍過得幸福的孩子,會發現,他們的背后,往往都站著一位溫柔而有力量的媽媽。
03.
驚人的母子鐵律:
孩子的天花板,取決于媽媽的人生
聽過一個母子定律:
媽媽活成什么樣子,孩子就是什么命。
若媽媽能活成一道光,孩子就會追光而行;
若媽媽困在焦慮內耗中,孩子也會染上負能量的情緒。
最好的教育,是先育己、再育兒,在生活點滴中影響孩子。
1.掌握生活的主動權
知乎上看到一個熱門話題:
結婚后,最可怕的是什么?
聽過一個網友回答:
最難的不是你變成什么樣,而是你是否掌握生活的主動權。
她分享了一個發現在自己身上的經歷。
她說,自己婚后的生活像按下了快捷鍵:生子、離職、做全職媽媽。
“感覺就像小說里的NPC,只是被動接受,沒有自己的自主意識。”
直到一次出門,發現自己連每天吃什么菜,都要聽丈夫安排,才驚醒過來。
有句話說,你要走自己的人生劇本,而不是做別人的續集。
掌握自己的婚姻走向、不為孩子放棄自己的工作,擁有一個不易被左右的心態……
當你手上的主動權越多,腳下的路才會越走越寬廣。
才能給自己和孩子創造出想要的生活,影響孩子成為一個獨立、自信,積極面對生活的人。
2.有一筆自己的積蓄
《金錢心理學》一書中有個觀點:
存錢最大的好處是,你可以隨心所欲地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與任何人一起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而且可以想做多久就做多久。
在小紅書刷到一個媽媽的故事。
前幾年,結婚后她把自己的積蓄拿出來,作為家庭的消費開支。
當時心想,都是一家人,到時候自己沒有了,可以再從共同存款里拿出來。
去年,她被公司裁員,工作不好找,只好退居家庭二線。
剛開始兩個月,丈夫對她態度如常,可隨著時間變化,丈夫對她橫豎看不順眼。
有一次,她打算和舊友聚一聚,從賬戶里拿出500元,晚上回家后,丈夫指責她亂花錢;
還有一次,她要去面試,想買一套正式的衣服,丈夫卻讓她自己掏錢。
就連想給孩子買個東西,都還要向丈夫請示。
所以,任何時候,媽媽都要給自己存一筆積蓄。
這些私房錢,可以給你重新再來的勇氣,也可以給你逆風翻盤的底氣,更可以讓你不受“手心向上”的窩囊氣。
3.看淡傷害,活好自己
我發現,前面文章里的每一位媽媽都很厲害。
她們雖然都經歷了不順心的人和事,卻依然把日子一天天過下去,且一天比一天過得好。
一個根本的原因是:
她們不困在過去,不困在痛苦里,也不活在抱怨里。
而是抬起頭,向前走。
就像人民日報曾講過的一段話:
“永遠不要拎著‘垃圾’趕路,讓過去過去,明天總有驚喜等著你。人很多時候之所以倍感煎熬,是因為放不下手中的‘垃圾’。”
深以為然。
一些遇到的壞情緒、小遺憾、爛人爛事,如果一直不放下,就會繼續侵蝕我們的生活。
所以,丟掉手中的“垃圾”,不談原諒,卻看淡傷害,專注自己,活好自己。
再用自己的光,照亮孩子的人生之路。
之前看《斷舍離》時,里面有一句書評:
“扔掉看得見的東西,改變看不見的世界。”
想讓心情變好,要放下心結,丟棄惹人心煩的是是非非;
想讓生活變好,要遠離爛人爛事,重整旗鼓,開啟嶄新的人生。
如此,迎接你的將會是新生和美好。
母好,則子安;
母順,則子穩。
點亮愛心,愿所有的媽媽和孩子此生清歡自在,平安喜樂。
來源:小十點(ID:sdikid),專業實用的育兒干貨,睡前故事,親子閱讀,美媽提升,精選好物。小十點,關心孩子,更關心媽媽。
育兒不慌張,阿呆爸來幫忙,伴你和孩子一起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