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7月18日,歐盟宣布在第18輪對俄制裁中,將把部分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也列入制裁清單。
更欺負人的是,德國財政部長克林拜爾還在G7會議上,公開罵中國的產品是“垃圾產品”,并誓言清零中國制造。
德國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克林拜爾(中)
那么,面對如此狂妄的德國財長,中方又是如何回應的呢?
歐盟的制裁
最近的國際舞臺,有點熱鬧得不太尋常,歐盟前腳剛對俄羅斯揮起第18輪制裁大棒,信誓旦旦要打擊其經濟支柱。
可人們定睛一看,這份名單里居然夾帶了不少中國公司。
對此,歐盟給出的理由含糊其辭,說是懷疑這些企業幫俄羅斯“繞道”獲取技術,卻連一份像樣的證據都擺不上臺面。
要知道中國企業一直遵守國際貿易規則,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也是正常的市場行為。
所以歐盟的這手操作,明眼人一看就懂,中方也立刻嚴正抗議,直斥這是典型的“長臂管轄”:名為制裁俄羅斯,實為給中國發展下絆子。
這還不算完,幾乎就在同時,南非德班的G20財長會上,德國財長更是語出驚人。
德財長的狂妄之言
在南非德班的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期間,G7財長單獨召開了一次小范圍會議,討論如何應對全球經濟挑戰。
德國財政部長克林拜爾在會上直言不諱,稱中國產品是“垃圾產品”,并表示G7已達成共識,要推動“去中國化”的供應鏈戰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他的言論不僅針對中國制造業的所謂“產能過?!?,還特別提到歐洲汽車行業對中國的依賴問題,呼吁G7國家聯合行動。
其實克林拜爾的說法并非一時沖動,而是反映了歐洲部分國家對中國制造業快速發展的深層擔憂。
德國作為歐洲制造業的支柱,過去幾十年在汽車、機械等領域占據優勢。
然而,中國在電動汽車、光伏設備等新興領域的崛起,讓德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克林拜爾的言論,表面上是批評中國產品質量,實際上更像是對自身競爭力下降的一種焦慮表達。
德國的汽車產業曾是全球標桿,但如今中國電動汽車的技術進步和市場擴張,已經讓德國企業感受到明顯威脅。
尤其是在電池技術和智能駕駛領域,中國企業的創新速度讓歐洲難以企及。
因此,所謂的“垃圾產品”論,哪里是什么客觀評價?分明是被現實差距刺痛后,德國財長氣急敗壞的嘴硬,是一種試圖挽回顏面的盲目跳腳。
想給中國斷供,卻可能先“勒死”自己
德國財長將中國產品稱為“垃圾產品”,與其說是對產品質量的評價,不如說是對競爭失利的無奈發泄。
其實歐盟這種“去中國化”的念頭,早已不是單純的經濟盤算,而是一場系統性的地緣政治豪賭。
根子,在于西方對中國崛起速度的始料未及,以及對自己實力相對下滑的清醒認知。
歐盟心里明白,自己雖然在世界上仍是強者,但在中國面前,那種予取予求的絕對優勢,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甚至連美國都開始焦慮、慌亂,恨不得立刻按下中國的暫停鍵。
于是“產能過?!薄凹夹g威脅”“對華依賴”這些帽子,就成了最好用的工具,本質上都是老牌強國自尊心受挫后,為遏制對手設置的輿論路障。
然而,強行“脫鉤”這劑藥,藥方看著解氣,吃下去卻可能要命。
今天的全球供應鏈,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制造的滲透力,遠超他們的想象。
小到一塊電池里的關鍵材料、一顆芯片里的稀土元素,大到整個制造業的配套鏈條,中國都是那個繞不開的環節。
如果歐洲真的鐵了心要和中國一刀兩斷,短期內去哪里找這么大規模、高效率的替代產能?
最可能出現的結果,反而是把辛辛苦苦打下的市場,拱手讓給虎視眈眈的美國。
到頭來,歐洲消費者要么忍受數量不足、質量堪憂的“歐洲造”,要么花高價購買“美國貨”。
而美國企業則會毫不客氣地趁虛而入,一邊搶占市場,一邊掏空歐洲的產業根基。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慫恿盟友沖鋒在前,自己殿后收割的這種劇本,美國在歐洲市場已經上演過不止一次了。
中方的回應
7月21日,面對歐盟的制裁,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明確表示,中方將采取必要措施,堅決維護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的正當合法權益。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西方的這套組合拳,中國沒有選擇陷入無休止的口水戰。
中方真正的回應,是車間里不停運轉的機器,是港口上整裝待發的貨輪,是全球貨架上琳瑯滿目的商品。
中國制造的崛起,靠的不是誰的補貼和恩賜,而是幾十年如一日的技術迭代、完整高效的產業生態、以及全球最龐大、最勤奮的工程師和工人隊伍。
數字不會撒謊,就算在風聲鶴唳的歐洲市場,2025年上半年,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依舊逆勢增長超過30%。
而在更廣闊的非洲、東南亞、中東和拉美,中國產的家電、汽車和光伏設備,正以“皮實、好用”的口碑,實實在在地改變著數億普通人的生活。
畢竟中國制造的成功,歸根結底是技術、市場和效率的勝利,全球消費者的選擇,就是對德國財長所謂“垃圾產品”指控的最好回應。
未來,隨著中國在更多領域的突破,世界經濟將迎來更加多元和平衡的格局。
歐盟和G7需要正視這一現實,與其通過政治手段打壓中國,不如在公平競爭中提升自身實力。
畢竟在全球化不可逆轉的今天,合作與競爭并存才是最現實的選擇。
信息來源:
1.中國新聞網關于“商務部回應歐盟第18輪對俄制裁列單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報道
2.觀察者網關于“嚯,幾個菜?。康仑旈L很狂:中國‘垃圾產品’……”的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