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套種”這個概念在高考地理中通常指在沙漠治理或沙化土地整治中采用的植被復合種植模式,目的是更有效地防風固沙、恢復生態、并可能兼顧經濟效益。它不是農業上常見的“套種”(在同一塊地上按季節先后種植不同作物),而是指在空間上合理配置不同類型和層次的植物,構建一個穩定、高效的防護體系。
一、核心目的
1.增強固沙效果:單一植被固沙能力有限,不同植物根系深度、覆蓋范圍不同,多層配置能更有效地固定流沙。
2.提高系統穩定性:生物多樣性增加,生態系統抵抗風蝕、病蟲害等干擾的能力更強。
3.加速生態恢復:不同植物能改善不同層次的土壤結構(如增加有機質、改善保水性),創造有利于其他生物(微生物、昆蟲等)生存的環境,促進土壤發育和生態系統正向演替。
4.兼顧經濟效益:在生態優先的前提下,選擇有經濟價值的植物(如藥材、牧草、果樹),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結合。
二、主要套種模式
1.“草方格沙障 + 灌木/喬木”套種:這是最經典的模式。
2.基礎:先鋪設草方格沙障(麥草、稻草等),起到立竿見影的物理固沙作用,降低地表風速,減少沙粒移動,并截留水分和養分。
3.套種:在草方格的網格內或沙障保護下的區域,科學搭配種植耐旱、耐瘠薄、固沙能力強的植物:
4.灌木層:如花棒、檸條、沙柳、沙拐棗、梭梭等。它們生長快、根系發達(尤其是水平根),能迅速覆蓋地表、固定淺層沙土,是固沙的主力。
5.草本層:如沙蒿、沙打旺、沙米等。覆蓋地表,減少蒸發,提供枯落物改良土壤。
6.喬木層 (有條件時):如樟子松、楊樹(需水分較好區域)、沙棗等。形成較高大的防護林帶,阻擋更高層次的風沙,提供更好的小氣候環境(遮蔭、增濕)。但喬木耗水量大,需謹慎選擇區域和密度。
7.不同固沙灌木/草本的混交套種:不依賴草方格,直接在流沙或半固定沙丘上混種多種適應性強、互補性好的灌木和草本。例如:檸條(深根) + 沙蒿(淺根速生)混種。
三、套種的原理與優勢
1.空間互補:不同植物占據不同空間層次(高矮搭配、深淺根系搭配),充分利用光照、水分和養分資源,減少競爭。
2.功能互補
(1)速生草本快速覆蓋地表,抑制風蝕。
(2)灌木形成穩定灌叢,長期固沙。
(3)喬木提供高層防護和改善微環境。
3.時間互補:不同植物生長周期、壽命不同,保證防護體系的長期穩定性和連續性。
4.生態協同:植物枯枝落葉增加土壤有機質;根系改善土壤結構;吸引昆蟲鳥類,促進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
四、典型區域與應用
1.寧夏沙坡頭:草方格沙障 + 花棒、檸條、沙蒿等套種模式是包蘭鐵路防沙治沙的典范,享譽世界。
2.內蒙古庫布齊沙漠、毛烏素沙地:廣泛應用檸條、楊柴、沙柳、沙蒿、樟子松等不同組合的套種模式進行治理和生態修復。
3.甘肅河西走廊:在綠洲邊緣防沙帶采用梭梭、檉柳、沙拐棗等耐鹽堿灌木的套種。
五、高考可能的考查角度
1.名詞解釋/概念理解:什么是沙漠治理中的“套種”?其目的是什么?
2.措施分析:分析在某個沙漠化地區(如給出具體區域背景材料)采用“草方格+灌木套種”模式的原因(如自然條件限制、技術有效性等)和生態效益(防風固沙、改善土壤、恢復生物多樣性等)。
3.原理闡述:闡述沙漠植被套種模式能有效提高固沙效果和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地理學原理(如生物多樣性原理、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原理、水土保持原理等)。
4.區域對比:比較不同沙漠地區(如西北干旱區、半干旱區)在選擇套種植被種類上的差異及原因(氣候、水分、土壤鹽堿度等)。
5.可持續發展:如何理解沙漠套種模式體現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如何協調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
6.結合圖像:識別草方格沙障圖片,并說明其與后續植被種植(套種)的關系和作用。
六、總結答題關鍵點
1.明確定義:沙漠治理中的特殊種植模式,強調空間層次搭配。
2.核心目標:高效固沙、穩定生態、可持續恢復。
3.核心模式:“草方格 + 灌木/草/喬”的立體配置。
4.核心原理:空間互補、功能互補、生態協同。
5.突出優勢:相比單一植被,效果更強、更穩定、更可持續。
6.典型實例:沙坡頭模式是標桿。
7.價值觀念:體現人地協調、科技治沙、綠色發展。
在高考答題時,要結合具體題目提供的區域背景信息,緊扣防風固沙、生態恢復的核心目標,清晰闡述套種模式的構成、原理和效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