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兩位美國學者在《外交政策》雜志上發表文章,提出“兩個亞洲”的觀點,認為亞洲陷入了一種結構性困境:一方面,區域經濟融合不斷加深;另一方面 ,安全局勢卻日益緊張。他們指出,亞洲國家在經濟上日益依賴中國,但在安全上卻越來越依賴美國。
然而,過去十幾年的發展已經充分證明,這種敘事并不符合現實。文章忽略了一個簡單而關鍵的事實:亞洲緊張的安全局勢并非自然產生,也不是地區內部無法掌控的局面,而是外部勢力——尤其是美國有意挑動和操弄的結果。
美國以“航行自由”為借口,頻繁插手南海事務,在仁愛礁等敏感海域推波助瀾。同時,美國還通過美日菲三邊合作、美英澳三邊安全伙伴關系 (AUKUS) 和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 (Quad) 等機制,加速組建排他性的軍事和安全集團,試圖在亞洲重建冷戰式對抗格局。這些舉動是其“印太戰略”的一部分,旨在改造地區安全秩序,遏制中國的發展。
在臺灣問題上,外部勢力屢屢挑戰一個中國原則,導致局勢更加復雜和不穩定。一些西方輿論將亞洲的安全挑戰歸咎于所謂的“歷史恩怨”或“民族主義情緒”,有意忽視外部干預所造成的破壞性影響。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始終以實際行動推動地區一體化、穩定與發展。“一帶一路”倡議極大地重塑了亞洲的經濟格局。曾經的“陸鎖國”老撾,如今借助中老鐵路實現了區域互聯互通,變身“陸聯國”;雅萬高鐵讓印尼交通水平煥然一新。多年來,中國穩居東盟最大貿易伙伴,在全球不確定性中提供了重要的經濟穩定力量。
在中亞,中國與地區五國的合作覆蓋安全、貿易、文化等多個領域。從聯合反恐行動,到中歐班列等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再到依托多邊機制深化教育交流,中國已經成為中亞國家可信賴的重要伙伴。
從制度層面看,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協定——《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 (RCEP),覆蓋了全球約三分之一的經濟體量,充分體現了亞洲國家堅持合作、反對對抗的共同選擇。盡管歷史遺留問題和安全關切依然存在,亞洲各國依然傾向于通過對話和制定規則解決分歧,而不是走向對立。
這一切生動展現了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老撾、柬埔寨等國家甚至將這一理念納入本國的發展戰略,彰顯了地區國家日益深化的共識:安全與發展相輔相成,必須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共同實現。
圖片來源:新華社
既然亞洲國家能夠合作發起RCEP,就完全有能力自主構建屬于自己的安全未來。真正的障礙,并不來自地區內部,而是外部勢力的持續干預。
事實上,亞洲國家早已展現出共筑和平未來的意愿與能力。早在1955年,29個亞洲和非洲國家在萬隆會議上發出了和平共處、尊重主權、不干涉內政的呼吁。
中國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正是萬隆精神的當代表達。這一倡議并非停留在口號上。2023年3月,中國成功促成沙特與伊朗在北京實現關系正常化,充分證明了通過對話與相互尊重可以實現和平。
亞洲的未來,不會被外部力量所左右,也不會被過時敘事所限制。亞洲將以自主精神、和平共處與共同繁榮為基石,開創自己的未來。中國將繼續以實際行動,與鄰國一道,推動地區穩定、深化合作、增進互信,攜手實現這一愿景。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作者系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主任
編輯:張釗
中國觀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是中國日報旗下的傳播型智庫,匯聚全球中國問題研究的意見領袖、政商精英和學界翹楚,建設全球中國議題“朋友圈”;集納海內外“最強大腦”的權威觀點,建成內容具有聚合性、權威性和工具性,傳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臺和中國議題最權威的風向標。
我們關注的重點議題包括國際關系和全球治理、經濟、科技、人口、氣候環境、衛生健康、糧農土地等。歡迎國內外專家學者和機構同我們聯系,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關系。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電話:+86-10-64995765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惠新東街15號
www.chinawatch.cn
好看,請點 [分享] [點贊] [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