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韓聯社 7 月 18 日報道,韓國總統李在明確定不出席中國抗戰勝利 80 周年紀念活動。
李在明(資料圖)
這一決定背后,是韓國在中美博弈中的外交掙扎。李在明政府上臺后多次強調,韓國外交需以國家利益為核心,奉行實用主義原則。其公開表態中,既希望維持與美日的安全合作框架,也尋求通過韓朝對話緩解半島緊張,同時將中韓關系定位為 “穩定管理” 的合作伙伴。這種看似周全的布局,在現實壓力下逐漸顯露出搖擺的痕跡。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若重返白宮的傳聞,正持續影響韓國決策層。特朗普團隊近期釋放信號,若再度執政將對韓國汽車、電子等出口產品加征關稅,幅度可能達到 10%。這對依賴美國市場的韓國經濟而言,無疑是直接威脅 —— 美國是韓國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去年相關行業對美出口額占總出口量的 17%。更值得注意的是,美方已明確要求韓國在半導體供應鏈、新能源技術等領域配合其 “對華限制” 政策。
李在明多次在公開場合否認 “在中美之間二選一”。他在青瓦臺閉門會議中表示,韓國應基于自身利益與中美分別打交道。但這種表態難以完全抵消現實壓力。韓國國內保守派已指責其 “對美立場不夠堅定”,甚至將中韓經貿合作解讀為 “偏向中國”。這些聲音背后,是韓國政治生態中根深蒂固的對美依賴慣性。
李在明(資料圖)
中國此前已向韓國釋放多重合作信號。在自貿協定升級談判中,中方提出愿擴大對韓國農產品準入,這將直接利好韓國濟州柑橘、濟州梨等特色產業。高層交往方面,中方也已發出邀請,希望通過雙邊會談協調半島問題立場。這些機會對韓國而言具有實際價值 —— 中韓貿易額去年達到 2200 億美元,中國連續 19 年保持韓國最大貿易伙伴地位。
李在明政府的猶豫正在消耗這些機會。拒絕出席紀念活動后,中韓原定的經貿磋商已推遲。韓國企業界表達擔憂,現代汽車、三星電子等巨頭股價在消息公布后出現小幅下跌。東北亞區域合作中,韓國若持續在關鍵節點保持距離,可能導致其在中日韓自貿區、區域能源合作等項目中逐漸邊緣化。
韓國外交的破局關鍵,或許在于更清晰的利益排序。可將中美市場進行差異化布局,在半導體等敏感領域遵守國際規則,在汽車、文化等非敏感領域擴大對華合作。借助中韓建交 32 周年契機,推動地方經貿合作先行,通過青島、威海等中韓產業園積累合作成果。在半島問題上主動與中國溝通協調,以實際議題合作對沖外部壓力。
李在明(資料圖)
當前東北亞格局中,沒有國家能完全置身于中美博弈之外,但每個國家都有選擇合作路徑的空間。李在明政府若繼續因擔憂外部壓力而錯失合作機會,最終可能陷入 “既沒討好美國,又疏遠中國” 的雙重困境。對韓國而言,真正的外交智慧,在于在堅守自身利益的同時,敢于抓住看得見的合作機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