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一句“最簡單的節省聯邦資金的方式就是終止與馬斯克企業的合同”的表態持續掀起巨浪,把最新的矛頭指向了馬斯克的太空合同。據美國《華爾街日報》19日報道,特朗普政府已對馬斯克旗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與政府間的數十億美元合同啟動審查,意圖篩查合同執行中的“浪費行為”。然而初步審查結論令白宮陷入尷尬:在絕大多數項目上,美國政府對SpaceX存在“近乎不可替代的依賴”。審查風暴下,美國商業航天“斷檔”的風險似乎浮出水面。
SpaceX已成美航天“主動脈”
“對于美國政府來說,同馬斯克分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薄度A爾街日報》稱,在特朗普于6月初提出切斷與馬斯克業務聯系的可能性幾天后,美國聯邦政府開始審查SpaceX手握的政府合同。知情人士表示,這項審查旨在確定該公司與政府簽訂的數十億美元協議中的潛在浪費。這場審查聲勢浩大,美國總務管理局高級官員向美國國防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等多家機構發送請求,要求詳細填報與SpaceX的所有合同及交易協議,重點評估是否存在重復支付以及可替代性,矛頭直指馬斯克的商業帝國。這一系列舉措的背景是馬斯克與特朗普關系的急劇惡化——從特朗普政府效率改革小組的“座上賓”,到因公開批評特朗普政策而在社交媒體上激烈互懟,兩人間的私人恩怨迅速升級為白宮針對馬斯克商業帝國的政策打壓。特朗普甚至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最簡單的節省聯邦資金的方式就是終止與馬斯克企業的合同?!?br/> 然而,冰冷的評估數據給出了令特朗普政府意外的答案。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多家核心聯邦機構的反饋顯示SpaceX的合同在絕大多數領域“不可或缺”,美國政府幾乎找不到SpaceX的有效替代者。報道認為,這樣的現實背后,是美國航天生態歷經二十年深刻演變的必然結果。
傳統印象中,NASA是負責向太空發射火箭的“國家航天機構”,但實際上其已從航空航天設備“制造-管理-發射”一體化的實體,逐步轉變為精打細算的服務采購方。彭博社本月的一篇報道稱,美國在2004年發布“太空探索愿景”明確將淘汰航天飛機后,NASA并未啟動自研替代品,轉而號召私營企業開發可承擔地球與空間站運輸任務的商業貨運飛船。在此背景下,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與“龍”飛船應運而生。此后,奧巴馬政府繼續推動商業載人航天計劃,SpaceX又將“龍”飛船升級為載人飛行器。
彭博社稱,自上世紀末以來,NASA的經費在聯邦預算占比持續走低,該機構不得不尋求更經濟的出路。NASA在2020年的一份報告中稱,“商業載人計劃”預計能為政府節省200億至300億美元,而SpaceX正是該計劃的最大執行者。中國航空學會理事、《航空知識》執行主編王亞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同NASA密切合作的背后,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馬斯克代表了一種全新的科技文化創新方法:以商業邏輯驅動技術迭代,以極致效率壓縮成本?!?br/> “一家獨大”背后,傳統結構已失衡
彭博社的報道認為,目前SpaceX的火箭發射成本已躋身全球最低陣營,在運力和價格上均達到頂尖水準。盡管許多美國企業都曾分得NASA的合同蛋糕,例如由航空巨頭波音與軍火商洛克希德·馬丁合作的“聯合發射聯盟”,軍火商諾斯羅普·格魯曼,以及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旗下的藍色起源等,但它們目前無法撼動SpaceX的統治地位。
在發射頻率與可靠性上,SpaceX更是一騎絕塵。彭博社的報道援引Evercore ISI的數據顯示,2023年美國境內約90%的太空軌道發射任務由SpaceX完成?!矮C鷹9號”與“重型獵鷹”火箭憑借顛覆性的可重復使用技術,將發射成本大幅壓低,筑起了令競爭對手望而生畏的壁壘。
王亞男分析認為:“砍掉與SpaceX的合作,就等于失去了大部分低成本、高效率的商業航天運作模式。對于意圖縮減國防預算的特朗普政府而言,‘斷供’SpaceX無異于自縛手腳。而且,若棄用SpaceX,意味著NASA要重構眾多戰略工程的底層技術架構,重新依賴波音等傳統巨頭,技術風險和工程風險巨大,可能導致重大延期或挫敗,對美國而言極不劃算。”
王亞男表示:“更深層的問題在于,NASA未能有效維持健康的競爭生態。美國商業航天的理想狀態應是同時倚重SpaceX與傳統軍工復合體的資源,形成多元競爭,然而現實是波音載人飛船屢次延期甚至發射失敗導致宇航員滯留太空,與SpaceX‘龍’飛船穩定高效的表現形成鮮明對比,導致SpaceX在與NASA的合作中‘一家獨大’。”王亞男表示,這不是SpaceX的錯,根本原因在于NASA未能有效激活多元合作伙伴。
結構性矛盾凸顯
盡管來自高層的審查仍在進行,且部分合同面臨風險,但SpaceX在2025年依舊高歌猛進。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今年4月,SpaceX從五角大樓斬獲價值59億美元的28次國家安全發射合同,成為最大贏家;5月,成功為太空軍發射升級版GPS衛星;NASA計劃7月底再次依靠SpaceX將宇航員送往國際空間站。
當前,“獵鷹”系列火箭已是美國政府航天任務的絕對主力,“龍飛船”更是美國唯一獲得認證運送宇航員往返空間站的載人飛行器。馬斯克甚至曾威脅“停用”“龍”飛船,此舉一度在NASA內部引發強烈憂慮——在同俄羅斯外交關系惡化的當下,離開SpaceX,美國載人航天或將癱瘓。
根據彭博社匯編的數據,SpaceX 占NASA在2024年所記錄的210億美元合同支出的約10%,是其預算的第二大受益者,僅次于擁有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加州理工學院。盡管馬斯克在今年6月同特朗普交惡后淡化了SpaceX同NASA的關聯,稱公司在2025年的收入將達到155億美元,其中NASA項目約占11億美元。但SpaceX的影響力早已溢出傳統發射領域。
《華爾街日報》報道稱,目前,SpaceX“星鏈”衛星網絡為美國多個政府機構提供高速互聯網;“星盾”部門同美國國防衛星技術關聯密切,甚至承擔了美國情報機構的機密間諜衛星任務。彭博社認為,從法律上看,特朗普政府的確有權援引合同中的“便利終止”條款取消同馬斯克的合作,但代價高昂:美國政府需向SpaceX支付數十億美元的“成本補償”。更關鍵的是,馬斯克可據此主張合同被終止是出于政治動機,從而針對美國聯邦政府發起法律挑戰。
王亞男表示,SpaceX的崛起挑戰了美國傳統軍工復合體的利益基本盤。歷史上,航天飛機、國際空間站、阿波羅登月,均由這些巨頭完成,但它們的效率低、成本高,官僚色彩濃厚。不過,SpaceX作為馬斯克私人公司,若最終壟斷美國航天科技資源,“恃強自大”并深度綁定政府,也有重走當年軍工復合體老路的風險?!?br/>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