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楊浦區的余女士快被賣房這事逼瘋了。她那套 110 平的房子剛掛一周,中介就像商量好似的集體唱衰:"現在買家都盯著降價房源,你不降根本沒人看"。更絕的是,有中介直接甩來同小區低價房源截圖,說 "這套掛牌價低 120 萬,客戶都被搶走了",嚇得她連夜失眠 —— 這哪是賣房,分明是在玩心理戰!
一、業主:從傲嬌到卑微的 "價格跳水"
深圳龍華的郝女士腸子都悔青了。四年前花 1200 萬買的房,現在同戶型掛牌價只剩 1050 萬,直接虧掉一輛保時捷。更諷刺的是,她隔壁鄰居為了搶在限售解禁前脫手,把 28 平小戶型從 220 萬砸到 166 萬,單價跌破 6 萬,直接擊穿指導價。這種 "自殺式降價" 像傳染病一樣蔓延:杭州某網紅盤業主為了止損,半年內調價 7 次,最終以市場價 8 折成交,虧掉首付錢。
最慘的是那些置換業主。上海鏈家數據顯示,60% 的賣房客戶是為了換房,但新房首付和二手房尾款的時間差,活活把人逼成 "夾心餅干"。余女士為了趕上 2025 年底的退稅政策,不得不接受買家 "首付分期 + 尾款拖半年" 的苛刻條件,每天都在擔心資金鏈斷裂。
二、中介:從 "上帝" 到 "孫子" 的角色反轉
現在的中介比業主還焦慮。深圳某資深經紀人透露,以前帶看 15 組客戶能成交 1 單,現在得帶 45 組,成交周期從 1 個月拉長到 3 個月。為了搶客戶,中介們八仙過海:有的幫業主免費做 VR 全景,有的自掏腰包買流量推廣,甚至有中介在短視頻平臺直播賣房,被網友調侃 "房產中介快成李佳琦第二"。
上海鏈家新推出的 "房客分離" 模式,表面看是提升服務,實則折射行業困境 —— 以前一個中介吃兩頭,現在必須在業主和買家之間選邊站。有業主吐槽:"現在中介為了討好買家,連我家裝修用的乳膠漆品牌都要挑刺,說 ' 不是一線品牌影響溢價 '"。更過分的是,部分中介故意泄露底價,導致買家帶著 "屠龍刀" 砍價,有業主底價被泄露后,房價被壓到小區歷史最低。
三、買家:手握 "三十米大刀" 的觀望大軍
買家現在是真正的 "甲方爸爸"。深圳科技園某豪宅業主想賣 1800 萬,買家直接甩出同戶型 1600 萬的成交記錄:"人家剛虧 1000 萬脫手,你憑什么不降?"。這種 "比價心理" 讓市場陷入死循環:業主越降價,買家越觀望,覺得 "再等等還能撿漏"。貝殼數據顯示,深圳 6 月降價房源超 3.45 萬套,而漲價房源僅 3081 套,供需關系徹底失衡。
更魔幻的是,部分買家把買房當 "期貨" 炒。杭州某買家交了 5 萬定金后,要求 "若三個月內房價再降 5%,需按新價簽約",氣得業主直接沒收定金 —— 這哪是買房,分明是在做空樓市!
四、市場:從 "萬人搖" 到 "破發潮" 的輪回
曾經的 "萬人搖" 網紅盤,如今成了 "破發重災區"。深圳華強城三期一套 89 平房子,掛牌 308 天調價 7 次,最終以 378 萬成交,單價跌破 4.3 萬,比備案價還低。杭州遠洋西溪公館更夸張,二手房單價從 4.2 萬跌到 2.56 萬,直接回到 2018 年水平。這種 "價格踩踏" 連頂級學區房都扛不住:深圳百花片區某學位房,三個月內降價 150 萬仍無人接盤,業主自嘲 "現在學位房不如菜市場白菜"。
最扎心的是,中介和業主的 "信任危機" 正在加劇。有業主為了防中介套路,故意把底價抬高 20 萬,每次中介報客戶意向價,都要連環追問 "客戶做什么工作?首付能付多少?",像審犯人一樣。這種博弈讓交易成本飆升:上海某房源因買賣雙方拉鋸 20 輪,最終傭金從 2% 降到 1.2%,中介白忙三個月只賺了頓飯錢。
五、專家:這場博弈何時休?
房地產專家邱曉華指出,當前市場正經歷 "深度調整尾聲",一線城市房價已企穩,但三、四線城市庫存壓力仍大。招商證券預測,若 5 年期 LPR 再降 15BP,房貸利率與租金回報率的差距將縮小,有望激活部分剛需。不過對普通業主來說,這些政策利好就像 "遠水解不了近渴"—— 深圳某業主無奈吐槽:"等政策起效,我的房子早跌成老破小了"。
結語:賣房不是賭局,理性才是解藥
現在的二手房市場像極了大賣場:業主在臺上叫賣 "跳樓價",中介在臺下當托兒,買家揣著錢看熱鬧。但熱鬧過后,受傷的永遠是盲目跟風的人。與其焦慮降價,不如學學聰明業主的做法:上海周女士把房子重新布置成 "網紅 ins 風",拍短視頻吸引年輕買家;杭州某業主聯合鄰居發起 "團購砍價",集體和中介談傭金折扣。畢竟,在這場博弈中,保持清醒比盲目降價更重要 ——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熱點新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