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道,近期,歐盟官員動作頻頻,科斯塔、馮德萊恩先后決定訪華。與此同時,德媒發聲,揭示了中歐關系中復雜且微妙的現狀。這背后,是歐美在貿易等多方面對中國施壓,卻難以得逞的現實。
先看歐美那邊的情況。美國自不必說,特朗普重返白宮后,在貿易問題上不斷折騰。就拿對歐盟來說,特朗普12日宣布,8月1日起要對歐盟輸美商品征收30%的關稅 ,理由是歐盟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讓美國對歐貿易出現“長期、巨大且持續的”逆差。這之前,美國就對歐盟加征過25%的汽車關稅、50%的鋼鋁關稅,還有“對等關稅”緩征期間10%的“基準關稅”。歐盟作為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雙方去年商品和服務貿易總額達1.7萬億歐元,約合2萬億美元,平均每天就有46億歐元的往來 ,以往雙方稅率也較為接近,美國對歐盟產品平均稅率1.47%,歐盟對美國產品平均稅率1.35%。可如今,美國這一系列操作,把雙方貿易關系攪得一團糟。
馮德萊恩(資料圖)
歐盟呢,在應對美國的同時,還想在對華貿易談判中施壓中國。在中歐高層談判前夕,雙方官員有不少接觸,但歐盟多次以“產能過剩”等借口干涉中國內政,試圖讓中國在貿易談判中讓步,覺得中國面臨經濟形勢和美國外部壓力,就會輕易妥協。歐盟工業事務專員斯特凡·塞喬納還表示,歐盟國家應該建立聯合稀土儲備,防止來自中國的所謂“經濟勒索”,今年要啟動招標推廣“替代原材料來源”,6月還宣布在域外開展13個新的原材料相關合作項目。這背后,是因為今年4月中國為反擊美國特朗普政府對華征收的“對等關稅”,對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歐洲很多企業依賴中國稀土制造的零部件,性能、性價比方面難以替代,沒了中國的供應,不少工廠都可能得停工。
歐盟(資料圖)
不過,德國媒體倒是逐漸看清了現實。德國《法蘭克福報》發文指出,歐盟與美國面臨對華政策困境,不管歐盟和美國用啥手段施壓,中國都不會讓步,反而會更加強硬。過去中國對歐美市場依賴度較高,西方提供高級消費市場和先進工業產品。但現在不一樣了,中國和東盟密切合作,開拓了龐大的下沉市場,中低端產業也有了新去處,帶動東南亞國家融入全球供應鏈。中國不再過度依賴歐美市場,有了更多的戰略選擇。而且,西方對中國的指責毫無根據,中國工業產能提升被說成“產能過剩”,產品競爭力強就被扣上“非法補貼”的帽子,中國對這些惡意指責早已厭倦,也有能力全面反制。
從現實情況看,中國的強硬態度是有底氣的。在貿易領域,中國積極推動貿易多元化,出口在GDP中的占比更加合理,經濟結構更穩健。面對美國的關稅大棒,中國的反制措施精準有力,像稀土限制就讓美國有所忌憚。在全球經濟合作中,中國與新興市場的合作模式展現出強大的活力,為自身發展拓展了空間。反觀美國,其貿易政策反復無常,“對等關稅”政策多次調整,豁免清單上都是美國消費者和制造業剛需產品,這表明美國的關稅霸凌不僅沒能達到目的,還讓自己陷入困境,股市與債市受到沖擊,經濟面臨衰退風險。歐盟在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中也處境艱難,內部立場分歧,在對美姿態上偏軟,被美國拿捏。在對華談判中,歐盟的施壓策略同樣難以奏效。
馮德萊恩(資料圖)
如今科斯塔、馮德萊恩火速訪華,背后反映出歐盟在貿易等問題上有求于中國。歐盟一方面想解決與中國貿易中的分歧,另一方面也意識到在全球經濟格局中,不能忽視中國的地位和影響力。但歐盟要明白,與中國打交道,施壓和不合理要求不會有效果,平等對話、合作共贏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美國在貿易問題上對中國和歐盟的策略都失算了,中國不會因外部壓力讓步,歐盟也不應再被美國牽著鼻子走,在對華關系上做出錯誤判斷。未來,中歐關系走向何方,要看歐盟此次訪華能否轉變態度,以務實合作的姿態與中國共同推動雙邊關系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