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兩大領導人即將訪華, 中美歐三角關系開始隨之調整,歐盟顯然將此次訪華之旅當成了和美方要價的資本,人還沒到中國,就已經向美國“宣戰”了。
7月21日,中方發布消息,確認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將于7月24日訪華,并將與中方共同主持第二十五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得到中方的準信之后,歐盟心里的一塊大石頭落了地,恰逢歐美關稅談判的當口,歐盟對美國的態度變了。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歐盟本來已經快要和美國達成關稅協議了,但特朗普突然提出了新的條件,令歐盟不得不調整了對美路線。據報道,特朗普12日已致函歐盟,將把關稅提高至30%并于8月1日生效。
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實在是讓歐盟難以接受,美國提出的這30%并不是暫時的,而是“永久性最低關稅”,同時美國堅持維持汽車關稅25%、鋼鋁關稅50%的行業高稅率。歐盟此前反復強調,自身的關稅底線在10%,如果美方一意孤行,將觸發歐盟報復措施。但美國同樣態度堅決,美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明確表示,無論談判進展如何,30%關稅將于8月1日生效,還強調后續的談判不影響征收。
美歐的談判就這樣陷入了僵局,但是歐盟還在尋求解決之道,中方確定兩位領導人訪華的消息,給了歐盟信心,歐盟制定了內外雙重反制政策。
從內部出發,歐盟已經制定了三輪反制措施,第一輪針對大豆、家禽等農產品,總價值約210億歐元;第二輪劍指波音飛機、美國制造汽車、機械等,總價值約720億歐元;第三輪針對服務業,尤其是數字服務稅、限制美企競標歐盟公共采購。這三輪反制直擊美國政治與經濟痛點,尤其是第三輪,相當于直接切斷了美科技公司的在歐業務,被視作“核選項”。
然而上述反制的后果過于嚴重和不可控,所以歐盟更傾向于打“中國牌”向美討價還價。馮德萊恩和科斯塔訪華的一大目的是向美國展示,“歐盟還有中國選項”,另外,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不管歐美能否談成,歐盟都需要通過此行擴大對華出口,以對沖美國關稅損失。
目前中歐雖然還沒談上,歐盟卻已經信心大增,德國率先對美“宣戰”,《華爾街日報》報道稱,一名德國官員已對該報表示,盡管仍有時間達成協議,但“如果他們想要戰爭,他們會得償所愿”。
德國態度的轉變堪稱歐盟立場的轉折點。特朗普對歐盟加征關稅的范圍覆蓋汽車、機械、制藥等核心產業,德國車企首當其沖,在此之前,只有法國和一些國家支持對美國采取更強硬的立場,而德國等國則傾向于尋求一項快速的臨時關稅協議,內部的分歧導致歐盟對美戰線難以統一。但是這次美國對歐盟汽車不愿提供任何豁免,徹底惹惱了德國。法德站在一起,歐盟團結也就不是問題了。
據了解,德國暗示支持歐盟動用反脅迫工具,也就是第三輪反制措施來對付美國,這是前所未有的決定,也標志著美歐同盟的根本性松動,西方自此開始變天了。但可惜的是,歐盟“兩頭下注”的本質短期內仍然難以改變,只要歐盟一天還把自身的安全防御寄望于美國,就一天無法實現完全的戰略自主,注定難改歐盟淪為“中美博弈犧牲品”的困境。
總的來說,馮德萊恩訪華是美國關稅逼出的危機公關,是戰術制衡而非戰略轉向,若美國8月1日關稅如期落地,歐盟或進一步向華靠攏,但結構性依附不改,制衡終將流于形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