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杜春娜 實習生 張伊然
7月22日,濟南市召開“深入實施工業強市發展戰略”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5場市中區專場。
市中區委常委、副區長欒長征介紹,市中區以產業轉型升級、城市有機更新為抓手,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正加快拓展和優化都市工業的載體空間。其中,最重要的一環,是在中心城區的西部片區布局打造濟南都市工業承載區,建設一批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新型產業園區。目前整個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果,而且正積極爭創省級經濟開發區。
欒長征表示,從發展模式看,打造濟南都市工業承載區,市中區有特色、有活力。主要體現在“機制活、路徑清、效能高”三個方面。一是機制活,市中區在全市率先推動M9新型產業用地政策落地,并按照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通過制度創新和機制創新,建設一批制造業與服務業相融合、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相融合、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相融合的新型產業園區。按照規劃,整個區域總用地面積約1.5萬畝,總建設體量超過1000萬平方米。其中,工業及倉儲物流用地約7000畝。目前,中博領創時代、濟中智立方等產業園區已先期建成,正加快實施重汽西片區、馬家莊片區等產業用地的征遷工作。二是路徑清,要在片區內構建“一主三副”的園區組團。“一主”是以濟南中央活力區、鄭莊組團、陡溝組團為核心,“三副”包括西門子能源、山東電力設備和電力戰新產業園三處特色產業園區。產業方向主要聚焦在人工智能、新能源裝備、空天信息等主導產業和高端軟件、新能源汽車等特色產業。三是效能高,濟南都市工業承載區將實施更加高效的扁平化管理,一切都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人才支撐為動力,全力打造一個生態集聚、充滿活力、獨具特色的濟南都市工業樣板區。
同時,從未來發展看,打造濟南都市工業承載區,市中區有信心、有期待。市中區要堅持生態、載體、場景、基金“四輪驅動”,打造系統、高效、創新、協同的產業支撐體系。按照“三年起勢、五年成形、十年建成”的預定目標,預計到2035年,整個片區將新增產值1300億元,實現稅收65億元。
記者了解到,目前,園區各項工作都在有條不紊向前推進,并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一是基礎設施更加完善。道路方面,山水路、魏家路、東西三號路等已建成通車,黨東路、南一路等道路正加快施工,東西三號路與黨楊路連接路段、二環西南延等項目已列入市級重點項目,市政、交通配套逐漸完善,“四縱四橫”主干路網、“十三縱七橫”支路路網已基本成型。電力方面,110kV東風輸變電工程已竣工投產。未來還將利用黨家變電站以及規劃中的丘山變電站為片區發展提供更多更穩的電力保障。二是公共服務更加優質。引進落地育英教育集團、南上山教育集團等全市知名教育資源,有效滿足適齡兒童就近接受優質教育的需求。“一山兩河三園”生態景觀體系初具規模,進一步豐富了區域休閑生活空間。高端居住載體加快供給,中海寰宇時代、市中國岳城等高端住宅項目相繼建成入住,累計建成面積47.5萬平方米,區域人居品質顯著提升。
三是項目招引更具優勢。充分發揮各類基金的引導帶動作用,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市產業引導基金,并與頭部科創基金管理機構深度合作,助力科技創新型企業落地發展。目前,瞪羚基金、未來先導基金已完成組建;同時,年內還將組建交銀AIC、產發青溪、君度盛和等6支基金,另有3支基金待立項推進,基金儲備總規模達85.5億元。以此為帶動,一批戰新產業及園區項目正加快形成集聚。比如,已與中建國際等企業深度對接,共同推動戰新產業園等項目;按照“頭部企業+生態共建”模式,正與獨角獸企業萬幫能源在數字能源方面開展合作,共同打造新能源產業園區;聚焦航空航天產業鏈條的關鍵研發創新環節,正加快布局風洞群、高空臺等試驗設施和中試基地等關鍵技術服務平臺,切實解決企業發展的關鍵痛點,集聚孵化相關科技企業。截至目前,整個片區已儲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項目30余個,年底前落地入駐16家以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