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防洪體系補上“關鍵拼圖”!2025年7月22日,黃茅峽水庫工程在廣東省清遠市英德大灣鎮正式破土動工。作為連江干流首座控制性防洪工程,其啟動標志著廣東在加強北江防洪體系工程建設上邁出新的一步,對完善連江流域中下游防御體系,筑牢水安全保障,推動區域發展意義重大。
防洪為主 多元協同
一座水庫的“多重使命”
黃茅峽水庫位于連江英德市大灣鎮區下游6公里處,工程等別為Ⅱ等大(2)型,總庫容5.62億立方米。工程以防洪為主,結合航運,兼顧灌溉、發電等綜合利用為定位,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綜合性民生工程”。
黃茅峽水庫位置圖。
黃茅峽水庫效果圖。
作為北江防洪體系的“關鍵一環”,黃茅峽水庫建成后將進一步完善北江中下游防洪體系,極大緩解廣州、佛山、清遠等城市的防洪壓力,減少飛來峽庫區內的臨時滯洪區啟用幾率。
航運方面,黃茅峽水庫將同步建成Ⅳ級航道體系,把 500噸級船舶通航能力延伸至連江腹地,改善連江通航條件,顯著提升水運物流效率,促進區域間物資流通與經濟交流。
同時,在發電方面打造“綠色能源”,預計年均輸出1億多千瓦時綠色電能,為區域能源結構優化注入“清潔動力”。在灌溉方面,可為連江英德灌區提高灌溉供水保證率,保障農業用水需求,助力鄉村振興。
改革創新 多維突破
引領綠色發展
在規劃設計階段,廣東把黃茅峽水庫工程建設與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緊密結合,把“硬投資”與“軟建設”相配套,不僅打造技術先進、質量優良、效益顯著的精品水利工程,更以工程建設帶動庫區鎮村高質量發展,實現多維突破。
在生態保護方面,該工程創新采用抬田技術,通過抬高農田高程,可大量減少征地,大幅節約土地征收成本,同時推動耕地連片規模化經營,促進農民增產增收。這一舉措既有效保護了耕地資源,又降低了工程投資壓力,開創生態友好型水利建設新模式。
該工程創新采用抬田技術,通過抬高農田高程,可大量減少征地。圖為抬田效果圖。
英德市大灣鎮效果圖。
在民生保障方面,工程立足水系、山體、建筑、路網等要求,提升空間造景,豐富節點設計,致力于改善鄉村人居環境,活化利用商業街區,計劃建設一批綠美人居示范點,助力“百千萬工程”和綠美廣東生態建設,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通過重塑大灣鎮區布局,發展特色產業,推動“水+農文旅”融合,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美麗新連江,讓水庫移民搬得出、穩得住、可持續、能發展。
在融資模式方面,積極探索創新,將黃茅峽水庫工程作為水利基礎設施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通過公募形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這一舉措不僅拓寬了融資渠道,盤活水利資產,還為工程建設提供了可靠的資金保障,進一步充實資金池,確保工程建設順利推進。
在建管機制方面,創新采用省屬國企粵海集團組建項目法人的模式,實現投資、建設、運行、管理一體化的全生命周期建設管理,實現飛來峽、樂昌峽、黃茅峽三大水利樞紐聯調聯控。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王美蘇 通訊員 粵水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