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陳佩斯終于揚眉吐氣了!
截止7月22日下午15:00分,《戲臺》的點映票房已經達到了5080萬。
從最初的“預售票房”26萬,到點映5天票房爆發式增長。
八零后們終于可以把心放到肚子里了。
《戲臺》這部電影在點映之前,幾乎沒有做過任何宣傳。
因為不是商業大片,根本不符合資本的要求,其排片幾乎全被安排到了午夜場。
80后們怒了!
因為陳佩斯是他們的童年記憶,是他們的快樂源泉,他們一直欠陳佩斯一張電影票。
大家集體走進電影院觀看《戲臺》,這一看了不得。
這部電影被評價是“近10年來最棒的喜劇電影”,是真正有嚼勁有深度的電影!
據悉,陳佩斯為了拍攝《戲臺》,砸上了全部身家,一共投資了上億。
就在2天前,朱時茂還淚灑路演大廳,擔心陳佩斯會血本無歸。
現今,《戲臺》好評如潮,后期上映后,票房肯定還會大漲。
除了票房分賬,網絡版權、電視版權、海外發行和周邊商品版權等,陳佩斯還能拿回一部分成本。
這一次,因為不向資本低頭消失26年的陳佩斯,終于揚眉吐氣了。
陳佩斯15歲那年,陳強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內蒙古軍墾農場接受再教育。
農場的生活太苦了,吃不飽穿不暖,天天風吹日曬,干活干到崩潰。
除了勞動,陳佩斯作為運動員,每天還得訓練。
因為體力消耗過大,他根本吃不飽,一聽說哪里有吃的,他的兩個眼睛就冒綠光。
后來不知聽誰說“搞藝術的頓頓都能吃大鍋菜和大饅頭,還不用干體力活”,他心動了。
任憑陳強怎么阻攔,陳佩斯也不聽。
陳強吃夠了當演員的苦,年輕時因為演黃世仁差點被臺下的小兵打死;
后來又因為這個工作被下放,說起來一把心酸淚。
可陳佩斯不聽,寧可被打也要考,因為能吃飽飯。
那個年代流行楊子榮那種“長相周正”的演員,像陳佩斯這種賊眉鼠眼的,根本不受歡迎。
再加之陳強的身份,陳佩斯先后遭到了北京軍區文工團和總政話劇團的拒絕。
陳佩斯不死心,只要聽說有單位招演員他就去,哪怕被奚落他也不在乎。
其實陳佩斯打小就很有表演天分。
他的五官表現力很強,模仿起陳強來惟妙惟肖,時不時還展現出超高的喜劇天分。
注定是吃這行飯的人。
陳佩斯上小學時,老師讓他用“五彩繽紛”造句。
他張口就說“我放了一個五彩繽紛的豆花屁”,全班哄堂大笑,老師差點被氣到心梗。
因為這事,陳強被請到學校批評,回家就讓陳佩斯吃了一頓“竹筍炒肉”。
可事后,陳強想一想兒子的造句,自己都忍不住笑出聲來。
眼看著兒子上躥下跳的要當演員,陳強有些心疼,一直在偷偷想辦法幫他。
1973年,八一制片廠要成立一個學員隊,開始在全國各地招生。
陳強就把陳佩斯交給了田華,讓他跟著學習聲樂、臺詞、走臺步等等。
第一考試時,陳佩斯朗誦了兩首詩歌,演了一個小品,很輕松就被錄取了。
可有人不服,說田華給陳佩斯走后門,并要求陳佩斯“再考一次”。
為了堵住悠悠眾口,八一制片廠又換了好幾個老師來考驗陳佩斯。
結果他毫不緊張,即興表演了好幾個節目,征服了現場的老師,順利成了八一制片廠的演員。
因為長相問題,陳佩斯早年在臺上,不是演小兵,就是演土匪頭子,幾乎沒有拿到過什么正經角色。
陳強調侃他,他表示不服,說“你和我媽把我生成這樣,我有什么辦法,要是把我生成楊子榮那樣,我還用演壞人”?
陳佩斯真正開始演正角,是在陳強回到北京后,由王好為導演的《瞧這一家子》。
這部戲的劇本是有北影廠電力廠的工人所寫,王好為覺得很有意思,決定好好做一下。
再加之當時的大環境下,八一廠已經很久沒有拍喜劇了,于是將該劇提上了日程。
該戲1979年上映后,獲得一致好評,陳佩斯終于有了一點名氣。
這部戲打開了新的喜劇片市場,也將陳佩斯這個演員和“喜劇”劃上了等號。
后來的《二子開店》、《父與子》、《傻帽經理》等片子,基本都是這個風格。
提及陳佩斯,就繞不過朱時茂。
這對小品界的“黃金搭檔”,時至今日依舊是八零后心中的“無冕之王”。
朱時茂比陳佩斯幸運的多。
因為長相周正,他16歲就考入了福州文工團。
1982年因為在《牧馬人》中飾演了許靈均一角,朱時茂一夜爆紅。
一年后,他就被調入了八一制片廠工作。
朱時茂進入八一廠時,陳佩斯早已是廠里的“老油條”。
當時的八一廠內只有一部公用電話,每當休息時間,電話前總會排起長長的隊伍。
等待打電話的時間里,陳佩斯和朱時茂恰好排在一前一后,于是聊成了朋友。
當時的社會大環境很亂。
演員們雖然是正式工,但工資很低,很多人都偷偷在外走穴,以此補貼生活。
陳佩斯和朱時茂一拍即合,倆人私下開始排演一些小段子,然后結伴去走穴,在當時可賺了不少錢。
即使干私活,他倆也干的風生水起。
1983年,兩人拍的喜劇段子《考演員》在哈爾濱爆火,引起了春晚導演黃一鶴的注意。
恰好黃一鶴認識陳強,就對陳佩斯和朱時茂發出了邀請。
兩人經過數次商討,最終排演了《吃面條》。
《吃面條》在彩排時,就經常逗得工作人員捧腹大笑,黃一鶴本人也十分喜歡。
可這個小品沒啥意義,不符合春晚的基調,直至年三十下午都沒定下“到底要不要讓他們上”。
直至最后一刻,黃一鶴拍板“上吧,出了問題我擔著”。
就這樣,觀眾在1983年的春晚上看到了《吃面條》,并記住了陳佩斯和朱時茂的名字。
過完春節后,兩人去逛公園。
剛進去一小會兒就被大爺大媽們圍住了,大家一邊笑一邊說“哎呦,這不是吃面條那倆人嗎,哈哈哈哈”。
直至此時,陳佩斯和朱時茂才意識到“他倆是真火了”。
就連他倆去走穴時的出場費,都比之前漲了幾十倍。
此后的10年時間里,陳佩斯和朱時茂成了“黃金搭檔”,也成了“小品之王”。
《羊肉串》、《主角與配角》、《警察與小偷》、《王爺與郵差》等小品。
都是80后記憶中永遠都不會忘記的經典。
可是自打1999年開始,春晚上就再也看不到他倆的身影了。
那些年,陳佩斯和朱時茂的小品太火了。
央視國際看到了他們的價值,背著他們出版了“小品合集”。
他們既沒有征得陳佩斯和朱時茂的同意,也沒有支付版權費,行為十分無賴。
陳佩斯和朱時茂在1996年就發現了這件事,但本著以和為貴的態度,并未追究。
當時央視國際也承諾,不會再侵權。
誰知道到了1998年,陳佩斯和朱時茂發現,他們還在銷售這個合集。
于是,他們一紙訴狀就把央視國際告上了法庭,并要求對方賠償166萬。
要知道,當時的視頻渠道很少,央視是絕對的權威存在。
一旦和他們撕破臉,就等于自斷后路。
可陳佩斯和朱時茂不想像資本低頭,依舊堅持打官司。
最終,他們贏了官司,但也得罪了資本,再也沒有登上過春晚。
陳佩斯離開舞臺后,買了一大片地,開始種果樹。
因為好幾年沒有收入,他一直在吃老本。
后來在楊立新的幫助下,他被人藝邀請去演話劇,才終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舞臺。
這次的《戲臺》就是由一部經典話劇改編,其中傾注了陳佩斯全部的心血。
沉寂26年歸來,出手就是一部高質量作品。
即使不向資本低頭,不出現在熒幕前,陳佩斯依舊擁有強大的精神內核和專業能力,依舊可以成功逆襲。
現今,陳佩斯71歲了,往后可能再也沒有精力拍攝新電影了,希望《戲臺》大賣,票房破10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