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網易科技《態度AGI》對話
作者 | 崔玉賢
編輯 | 丁廣勝
“AI給XR領域帶來了最后的缺失的拼圖,我特別激動。我們發現無論從硬件、系統、生態和交互上所有的東西都Ready了,這個行業終于不再是碎片化,統一的加速往前走了。”XREAL創始人兼CEO徐馳在訪談中難掩興奮之情。
7月22日,XREAL在北京又發布了一款新品——XREAL One Pro,借著這款新品,徐馳分享了被谷歌選中、聯合打造的首款適配Android XR的智能眼鏡Project Aura的故事細節;也給出了他對小米AI眼鏡的評價,更重要的是,徐馳分享了AI這個火爆全球的技術給XR賽道帶來的新希望。
徐馳認為,創業九年來,終于發現所有元素都快ready了,包括足夠好的硬件體驗,光學各方面已經可以將眼鏡做到足夠輕巧和便攜,Android XR帶來了一套完整的操作系統,操作系統背后帶來的開放的內容生態,以及AI帶來的高效互動。
“AI為什么能夠做好這件事?是因為我們第一次不再用3D捕捉,而是用語音、跟人的交互方式一樣,甚至未來AI住在你的眼鏡里,通過你的camera,它能夠看到你前面的信息,直接幫你做主動預判。這些交互會大大提升今天XR的交互效率。”徐馳解釋道。
如果AI是下一代人機交互的話,徐馳認為眼鏡將是最有可能最大化AI能力的終端。
可以看到今年XR賽道又空前熱鬧了起來,AI大模型加持下,新舊玩家紛紛出手,推出AI眼鏡,多家創業企業還拿到了新的融資。
然而,徐馳卻呼吁大家不要只看水上的繁榮,而更應該關注“水下”,更多功能模塊的提升。
“小米AI眼鏡已經證明了今天產業鏈能力下做出的(眼鏡)體驗仍然不具備千萬級市場,不具備百萬級市場。現在的AI眼鏡還是需要打磨的。”徐馳認為,“現在的AI眼鏡更像是一個5歲小孩的智商,還沒有讓消費者每天持續佩戴的黏性。”
徐馳明確表示XREAL今年不會做AI眼鏡,而是將精力更多放在打造一款百萬級別的爆款產品上。
今年谷歌Google I/O 開發者大會上,Google宣布了與XREAL深度戰略合作,聯合發布新一代智能眼鏡——Project Aura。徐馳表示,這對XREAL來說是巨大的認可,XREAL依靠產品力、技術力贏得了市場認可、媒體認可,也終于靠著硬實力贏得了這個領域最好的合作伙伴的認可。
“我們不是給谷歌貼牌,而是打著XREAL LOGO的產品,我們還是挺驕傲的。”徐馳強調。據悉,這款深度合作的Project Aura將于2026年正式推出。
XREAL逆流而行,不做AI眼鏡,對于行業炒作的“百鏡大戰”,徐馳也不太認可。
他認為XR賽道還只是進行到了上半場,甚至可能是上半場的上半場,什么時候雷軍親自下場,將70%、80%的時間投入到眼鏡上時,才是真正的“百鏡大戰”。
“對比一下今天的車才是紛爭非常激烈的時刻,我們也希望現在大家先一起努力攻關把iPhone時刻——上半場標志性的時刻做出來。”徐馳表示。
以下為XREAL創始人兼CEO徐馳以及XREAL產品總監劉宗楷與媒體交流的部分內容(有刪減):
XREAL產品與小米AI眼鏡完全不一樣
提問:您給小米AI眼鏡打個分,滿分一百的話,大概多少分?
徐馳:今天小米在這個領域絕對是最高峰,它把現在有的供應鏈解決方案優化的最好了,無論是藍牙連接、電池、續航、拍照各個方面做到極致了。如果大家仍然覺得不滿意的話,我們需要做的是比現在供應鏈整合還要做得更深一步創新,可能是在一些AI模塊上、系統模塊上、芯片模塊上,甚至可能是camera模塊上做更新的東西。
現在眼鏡是把拍照做得比手機好,這件事我們壓根做不到,因為今天我們看一下手機的camera 有多大,這件事可能本身方向就錯了,我們有沒有想過也許AI眼鏡camera不是給人看的,是給AI看的,因為我們希望的是將來 AI 能在這個視角上去share,我們第一時間能夠知道我們在看什么東西,那么它可能不是for人眼的。
那如果從這個視角來講會發現拍照鏈路上要做一些創新性的優化。只有AI能夠用一種高效方式看到我們的信息,它才有可能結合它的能力給到你更主動的、個性化的推送和建議。而這些事兒在芯片端,在Sensor(傳感器)端,在整個鏈路端都要有一些創新的變化,而這些東西從硬件視角來講它不是個算法更替就能解決的,它可能是需要有些漫長的迭代才能達成的。
提問:小米推出了2000多元AI眼鏡,在價格方面,XREAL如何應對巨頭的競爭?
徐馳:首先我們產品跟小米產品完全不一樣,小米只做了AI的眼鏡,我今天始終相信一個AI眼鏡給大家帶來的是住在眼鏡里面的能力匹配公司員工的AI助理的話,你一定是愿意給他付更多錢的。所以我不覺得這件事價格是問題,更多的是我在這樣一個價格下帶來什么樣的價值。其實對于XREAL來講我覺得是一個新興的行業,上半場還沒有到價格戰的時候,到下半場才有價格戰。所以我們今天有點是大家套入了一個成熟行業的這些競爭邏輯,在一個我們認為上半場的行業。
所以應該定義的是在iPhone還沒有出來之前,五花八門的手機打價格戰重要嗎?我覺得還可能沒有那么重要,我覺得更可能是在這個賽道上大家養成用戶黏性,其實我覺得套用VR的例子,過去靠補貼方式給大家什么教訓的話,當VR產品體驗沒有那么ready的時候我確實可以用補貼催熟,但是你發現補貼催熟的結果是所有用戶數據并不是那么organic,所以當這個補貼褪去之后,潮水褪去之后,好多人是在挪用它。包括 Meta自己,Meta現在也開始漲價了,我們至少看到不再像以前激進的做補貼,而是慢慢把價格打起來。這件事最后一定會回歸商業本質。
眼鏡是最有可能最大化AI能力的終端
提問:如何看待AI眼鏡這一概念?
徐馳:一個是我們今年不做AI眼鏡,太熱了,特別火,今年對XREAL來講我們會把更多精力放在現在項目上面。還有一點,今天AI眼鏡體驗和產業鏈成熟度還不夠。雖然今年媒體渲染了百鏡大戰,但是今天這個行業更應該關注水下戰爭,小米已經證明了今天現有產業鏈能力下做出來的體驗仍然可能是不具備千萬級市場,不具備百萬級市場,我們也認為這樣一個產品不具備百萬級爆款。說明可能真正在進入下一個階段的可能是水下更多功能模塊的提升,這件事需要大家沉住氣等一等。
同時現在AI眼鏡還需要打磨,這件事期待是對的,我們想象的AI眼鏡甚至媒體想象的已經是上億級或者至少千萬級規模市場的期待值。但是今天單品沒有過百萬的,除了Ray-Ban Meta,但是Ray-Ban Meta其實是靠著補貼,靠著一個時尚單品邏輯的屬性把它沖到僅僅到了200萬。所以我們覺得還是需要打磨的。我們想象的AI眼鏡在今天更像一個5歲小孩的智商,你問問它這是什么東西,你給我講個笑話、表演的節目,你逗逗它可以,但是它沒有讓你每天持續佩戴產生足夠的黏性。
我們認為真正的AI眼鏡首先AI得強吧?它得配合著AI能力,眼鏡有足夠多的匹配度。所以我們認為的是很可能2027、2028年會讓大家看到一個成熟度超過20歲的始終連著互聯網的巨牛的AI Agent,能夠給大家帶來生活當中的巨變。
我們一直沒有解決如何在3D平臺下做高效交互,而AI恰好補足了最后這塊。AI為什么能夠做好這件事?是因為我們第一次不再用這種3D捕捉,而是跟人的交互方式、AI交互方式、用語音,甚至未來有可能的是AI住在你的眼鏡里面,通過你的camera,它能夠看到你前面的信息就直接幫你做主動做預判了。這些交互其實會大大提升今天在XR里面的交互效率。
所以我們認為AI是AI這邊的交互,而AR眼鏡能夠給AI提供什么呢?我們認為沒有AR的AI有點像是一個非常睿智的盲人。
如果AI是下一代人機交互的話,一定終端會是一個離人的眼睛、嘴很近的新的終端,大概率就是戴在眼前的可穿戴設備。對我們來講也會覺得特別激動人心,是AI給了我們整個XR領域、AR領域最后的缺失的拼圖,讓我們發現無論從硬件、系統、生態、交互上所有的東西都全了。終于我們看到這個行業不再碎片化,我們能夠統一的加速往前走,我們想象到iPhone出現之后行業開始收斂的趨勢。
提問:你提到未來合格的應該是20歲的AI大模型,20歲AI大模型在語言模型、多模態模型各自呈現出來的效果應該是怎樣的?比較完善的效果應該是怎樣的?
徐馳:這大概是20歲年齡成年人的形態。首先我認為眼鏡端一定要多模態,單純大語言沒有意義,就像一輛車如果只能跑直線不能轉彎,這輛車能不能開?我覺得這車開不了的。今天所有可穿戴設備,眼鏡是最有可能最大化AI能力的終端,它一定需要多模態。
多模態AI能力國內外AI公司也是參差不齊的,我們自己從經驗上看到了我們確實看到了Gemini在這塊有領先的因素在,我們也很enjoy大家一起去強強聯合,當然我們也不是說我們只跟Google合作,我們歡迎跟所有AI大模型打磨在眼鏡上的體驗。
AR眼鏡的iPhone時刻什么時候到來
提問:我們一直提到AR眼鏡iPhone時刻,一個眼鏡做到了什么算是實現了當年iPhone哇一下的那種感覺?
徐馳:當你會“哇”一下感覺的時候,反過來推,今天大家拿到小米眼鏡還沒有到哇的時候,大家覺得未來可期。很簡單,這個事兒不是我們來評判的,是行業消費者來評判的,說哇,我們相信它能代替手機的時候,我們很期待它的未來的時候,那個時候iPhone就出來了。我覺得確實非常近了。
我自己有一個評判的標準,之前有一部電影叫《Her》,十幾年前的電影,講的是一個男主人公跟一個操作系統談戀愛的故事,然后配音是Scarlett Johansson,就是黑寡婦的演員演的。我最近在重溫那部電影,我覺得也許當這樣一個現實出現的時候,真的有人愿意跟機器談戀愛的時候,跟AI談戀愛的時候,真的說明這個行業iPhone時刻到來了。我們自己有一個預判,可能2027、2028這樣的時刻就會無限地接近我們的現實,所以大家確實可以期待一下。
大家可以看以下那部電影,重溫一下,我發現真的有些東西是神預言,那里面很多場景的細節我覺得今天已經無限接近,甚至已經實現了。
提問:未來更長遠去看,AR眼鏡發展如果想要替代手機成為下一代計算終端,它一定是需要長時間使用、長時間佩戴的產品,會不會和現在的邏輯完全不同?
徐馳:不一定,這個問題我也沒有答案,但是我們現在是覺得至少我們想先試試這條路能夠把我們帶到什么樣的規模。我們覺得兩條路都有挑戰,一個是全天候的佩戴眼鏡,但是它只有少數功能,功能慢慢加,這條路是更快的還是我們今天做的是在一個有限的體驗,我們維持住一個體驗的底線,我們努力把體積越做越小,這兩個哪個更對我們今天也不知道答案。
但是我們今天覺得我們是從這條路走過來的,這條路可能積累的經驗更多一些,我們會從這條路先扎下去。我確實覺得眼鏡端一定更難,而且全天候佩戴的眼鏡也一定是終極挑戰的方向,這個我是非常認可的。
XR賽道今天仍是上半場 甚至可能是上半場的上半場
提問:百鏡大戰雖然有很多廠商參與,但是真正的水平到什么程度?大家體驗下來發現參差不齊。在您看來現在智能眼鏡包括AI眼鏡在內發展到什么樣的階段了?
徐馳:我們常講今天仍然是上半場,甚至有可能是上半場的上半場,什么時候雷總親自下場說把70%時間、80%時間投入到眼鏡上的時候,一定是這個行業真正百鏡大戰的時候。
對比一下今天的車才是紛爭非常激烈的時刻,我們也希望現在大家先一起努力攻關把iPhone時刻,上半場標志性的時刻做出來。
所以很明顯今天的百鏡大戰更多是媒體或者資本大家簡單的狂歡,說明大家對這個行業看好,但是大家做做就發現其實大家把硬件拼湊好了之后AI還不夠,芯片還不夠,Sensor還不夠,什么什么還不夠,我們還需要回去在水下打磨打磨,期待下一個百鏡大戰的輝煌。
提問:眼鏡取代手機雖然很遙遠但大家還是很期待。XREAL在這塊布局的話,核心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未來如何規劃?
徐馳:首先我們做得很簡單,沒有說明天就要收購蘋果,沒有說明天我們就要替代手機,我們是先做一個單品百萬級爆款,所以是一步一步來的。對我們來講始終叫仰望星空,我們有我們的目標,這個目標是替代手機。但是我們仍然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去做。
我覺得今天這個行業非常經典的是它是大家對終局高度共識,但是對于通向終局的路徑高度不共識的時代。其實這樣反而對創業公司是有機會的,因為如果今天通向終局路徑大家高度共識的話,那是大家百鏡大戰的時候,是大家紛紛下場比誰更快的時候。
所以這樣的話是讓我們思考這件事該怎么做,我們自己也不是百分之百的知道這個答案,但是我們想做的是第一不忘初心,想做空間計算愿景的決心。第二,如何腳踏實地一步一步把這件事做起來,先focus做一個單品過百萬的,再 focus單品過千萬,再一步一步往上做。
劉宗楷:補充一個視角,當下在衡量一個新品類的時候往往是用新體驗和舊體驗替換來做考核標準的,其實作為普通大眾這也很現實,一個眼鏡不夠成熟的時候,為什么要從手機換到眼鏡呢?這個過程還在發生中。
回想2007-2010年的時候,華米OV剛出現的時候,那個時候的安卓體驗是什么樣?有一款標桿級的蘋果,可能蘋果到iPhone 4的時候才有了所謂的iPhone的moment,但是這時候安卓系統也在不斷迭代,但是它堅持開放,這時候眾多國內非常強的手機廠商開始用安卓平臺打造自己的操作系統。小米做手機之前先做了一個叫MIUI的launcher,那是更早的事情了,所以大家都是在安卓平臺上逐漸發展出來的。直到現在能看到的無論是手機硬件還是手機自己的操作系統,還是交互、應用生態四個方面全面繁榮,這個過程在空間計算時代下正在一點一點的發生。
也許生態號召能力,毫無疑問我們是作為一個創業團隊,我們沒有太大的話語權,需要跟更多的好學生在一起合作,但是我們也有優勢,在眾多的當前的 AR 眼鏡廠商中間我們有做自己的芯片,有自己的光學工廠,就是我們做得比別人更重的地方,而這個地方就是當下發展過程當中我們自己的優勢。但是我覺得沒有任何一家企業,不管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都說自己的優勢能是絕對,有句話說任何企業距離倒閉都有18個月的時間,如何把優勢變成長期競爭力,找到自己在不同階段下都有自己的戰略的生態位,這就是過程了。我們相信我們能夠做到,但是到底能不能做到就讓大家來看就好了。
提問:有一種說法是現在這個行業還是一種泡沫,AR行業經過好幾次波折了,這次又是泡沫。您怎么看目前這種現象?
徐馳:這個行業這么難賺錢,不適合掙快錢,它更適合大家堅持長期戰略定力的企業深耕、再去綻放。真正想掙快錢可以去幣圈,幣圈大家每天都有人賺錢,那這個說明什么呢?你后入局的人大家也有一定的概率會賺到錢。
這個行業確實沒那么容易,我剛才的例子不一定特別形象。我們只是想講今天這個行業還很難、很早期,所以大家對這個事兒有正常期待就好了。如果今天海外科技巨頭在這么大的投入下都沒有那么快的掙到錢的情況下,我們想象中的百鏡大戰可能還有點早。
我覺得很多事兒其實不光是這個行業,造車也一樣,如果今天問我的話,作為一個從業者我們十年看過去,這個行業經歷過一次VR大的火爆,經歷過一次元宇宙的火爆,這次可能是AI這波火爆,說明大家持續對這個賽道有預期,對新終端有預期,但是火爆之后都沉下去了,是因為那個時候的技術、產品體驗沒有達到用戶的預期。
因為你經歷過這些周期了,我們也看到這個行業經常有人來了又走,走了又來,每個人進來這個行業都是抱著掙快錢的心態。我們想呼吁這個行業挺難的,不適合賺快錢,大家如果想在這個賽道長期賺錢的話可能還是需要一點長期主義,我們想呼吁一些長期主義。往往那時候作為一個在賽道足夠久的人,我們想給從業者一些建議,就是我們想在這個行業熱的時候讓大家降溫,我們反過來也希望在行業低潮的時候給大家打打氣。
像XREAL也一樣,我們也經歷了過最難的時候,在最難的時候保持樂觀我們才走到今天的。
提問:最近幾個月這個行業融資比較頻繁,最近三個月至少有10家公司拿到融資,包括咱們公司今年上半年也有一筆來自上海國投的融資。您怎么看待目前市場的熱度?以及公司目前對于投融資是什么態度?
徐馳:首先從資本市場上我覺得一級市場火熱可能是二級市場包括整個消費品市場火熱的延伸,說明大家對這個賽道是有一些長期看好的興趣,我覺得這件事是好事。
這個行業大家投入是遠遠不夠的,對比今天在硅谷、美國看到大廠在這個賽道的投入,今天不夸張的講在過去這幾年在中國企業里面,在AR這里投入最大的是XREAL,不是任何一家大廠,XREAL研發投入是最大的。從這個視角來看的話,我們在這個賽道投入是遠遠不夠的。對比新能源車,對比其他很多特別前沿的主流賽道的話,我們覺得我們仍然呼吁我們有更多的投資,而且更多的長期主義投資進入到這個賽道。這樣才可能帶來的不只是水面上的繁榮,我們同樣有水下的繁榮。
如果今天大家看的話,有一個區別,中國更多是水上的繁榮,所以有百鏡大戰,但我們今天在美國,我們去看的話美國沒有100家公司在做,也沒有那么多跨界的公司在做,但我們看到的是大家都有非常多的水下的繁榮在做,是一些基礎能力的長周期、很重的一些東西在不斷提升。所以我們能夠看到像Orion這樣的產品,我們能夠看到安卓XR這樣的產品,所有這些東西不是短期跨界就能做好的事兒,而是一個企業、一個集團軍長期深耕之后拿出來的產品。我覺得我們仍然需要這樣。
XREAL自研芯片從來沒想過與高通競爭
提問:XREAL有自研芯片X1S,同時跟高通也有很深入合作。未來性能規劃方面會不會有重合、競爭?往遠處說性能非常強勁,短期內希望實現自研芯片怎樣的布局呢?
徐馳:大的邏輯是這樣,在我們之前所有芯片定義都是以一體機形式定義的,大家都是一個芯片解決所有問題。蘋果是第一個把R1芯片和M2芯片分開的,但是它仍然做成了一體機,而XREAL很早就有一個判斷,頭盔不能太重,我們一定要做輕量化設備,輕量化只能做成分體式計算方式。而這樣就有一些對延遲敏感、帶寬敏感、感知比較重要的東西能不能放在眼鏡端?我們從來沒有想跟高通競爭,我們想開發出眼鏡端最適合眼鏡剪裁的芯片級解決方案,達到對性能上的要求。
我們巴不得高通做這件事,甚至國內芯片廠商一起聯合開發這件事情,因為我們不希望將來把太多資源放在這兒,同時我們認為芯片這條路還有非常多的事兒可以做,今天只是12納米,有很多算法沒有放進去。如果這條路是對的,且現在看到了Meta也在往這個方向走,我們認為未來分體式會變得越來越主流,然后慢慢這根線變成無線,然后慢慢的可能下面的東西變成手機,慢慢下面的東西可能變成手表,或者慢慢變成眼鏡了,它一定是循序漸進的。
在這塊我們非常歡迎,我們沒有想跟高通搶生意,我們也不配跟高通搶生意,還是一個大家一起合作的一個邏輯,就像當年我們想去做光學的時候,我們也發現大廠確實看不上我們這樣的小創業公司,所以我們只能自己咬著牙把這事兒做起來了,但是做著做著發現又研發、又生產、又設計,我們有機會在這里做一些自己系統鏈路的優化。
舉個簡單的點,今天光學和芯片是兩個獨立的東西,但是我們因為有了芯片,我們可以讓光學設計更加有一個自由度,因為我們的芯片可以做on device的校準,所以最后變成因為光學和芯片都自研,有可能做到1+1大于2的效果。
提問:你們跟Google的合作后會給大家帶來多大的驚喜?
徐馳:我們大概在三年前覺得空間計算這件事光靠XREAL自己是做不到,我們認為我們沒有生態的號召力。對Google來講它覺得有生態號召力,也有AI能力,可能沒有硬件的能力,所以我覺得某種程度上這是一個強強的聯合,對Google來講也能夠重現在安卓上面的成功,就是它選擇和一些硬件廠商大家一起定義這件事,先把體驗定義好了,再去規模化它。我們相信未來安卓XR一定會有眾多硬件廠商大家一起適配,我們也相信一開始的時候他們會選擇一兩個他們認為行業不錯的合作伙伴大家一起定義。
所以今天這個事兒不是安卓XR做好了我們去適配它,而是雙方團隊像一個團隊一樣,一起想想在AR眼鏡端安卓XR的系統交互該怎么做、體驗該怎么做、內容該怎么做等等,我覺得大家是一個互相影響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