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圓桌 | 把握文化新質生產力躍遷的底層邏輯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上海近期推出的促進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滬九條”,也包含了鼓勵科技賦能創作的具體舉措。科技進步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引擎。近年來,隨著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加快推進,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按下“加速鍵”,新創意、新場景、新市場蓬勃涌現,賦能文化新質生產力發展。數智技術不僅為激活中華文明基因提供關鍵支撐,更為其揚帆出海注入強勁動能。如何加快推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本報約請三位學者研討交流。
■主持人:陳瑜 本報記者
■嘉賓:徐劍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副院長、特聘教授
解學芳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特聘教授,藝術與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
曹祎遐 上海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位于奉賢金海湖畔的“在水一方”科幻館日前正式啟用,用沉浸游戲方式體驗《三體》。 本報記者 周俊超攝
主持人:科技硬實力與文化軟實力是驅動國家綜合國力躍升的“雙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在建設文化強國背景下,如何理解答好文化與科技這道“融合命題”的重要意義?
徐劍: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絕非簡單疊加,而是文明存續、社會創造與國家影響力不斷提升的系統性回應。其核心在于:以中國文化內核為靈魂,以科技為現代敘事工具,實現從“古典生命”到“數字生命體”的躍遷。
第一,融合是文明延續的數字路徑。科技為文化賦予“數字軀體”,例如通過算法、交互設計活化傳統文化,讓《千里江山圖》從卷軸走向沉浸式展覽,使敦煌壁畫通過VR“復活”。這種轉換確保中華文明在數字時代持續煥發生命力。
第二,融合重構文化生產關系。通過數字科技賦能所形成的“網絡式”共創生態,創作者與受眾的界限被打破,每一個體都可能成為文化敘事的參與者。這種生產關系的變革,將文化從一種“被觀賞的知識”轉變為一種“被實踐的生活”,從而將文化創新的潛能從少數人擴展至整個社會網絡。
第三,融合是全球化競爭的戰略支點。真正的文化影響力不在于輸出多少文創產品,而在于將價值觀嵌入全球技術標準。當我們的審美原則(如“留白”美學)影響AI生成算法,或“和合”哲學塑造虛擬社交規則時,中華文化便成為數字時代的“基礎語法”,我們輸出的便不再是孤立的產品,而是一種具有普遍性意義的思維方式。這是一種更持久的文化影響力建構方式,是我們在新一輪全球化中贏得話語權的關鍵所在。
曹祎遐:科技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轉譯提供方法論創新。科技通過重塑創作生態,推動文化生產從“價值傳遞”向“價值共創”轉型。在創作端,數字技術打破傳統創作的專業壁壘,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使公眾能夠參與文化內容生產,形成“去中心化”創作網絡。在傳播端,算法推薦與社交媒體的深度融合催生了“千人千面”的文化體驗。由此,文化生產回歸“以人民為中心”的本質。
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既破解了傳統文化從“活起來”到“火起來”的實踐難題,也激活了文化產業的增長動能。例如,遙感測繪、AI修復等技術為文化遺產數字化建檔與保護提供工具;算法設計從傳統文化元素中提取符號基因,使文化符號在當代生活場景中獲得新生。更重要的是,科技賦能的文化傳播突破了地域限制,使中華文化能夠以年輕化、國際化的表達方式觸達全球受眾。敦煌研究院將壁畫數字資源上鏈至“數字敦煌”區塊鏈平臺,實現全球用戶確權共享;昆曲《牡丹亭》利用MR、XR技術,實現跨媒介實時性虛擬展演。B站2025年開源的Index-AniSora模型,使《山海經》異獸、敦煌飛天等傳統IP以個性化形態觸達年輕群體。
科技通過構建沉浸式體驗場景,將文化消費升級為兼具認知與情感的價值體驗。這種體驗經濟的本質,是科技將文化消費從滿足物質需求的“物質消費”,深化為追求精神滿足的“意義消費”,通過情感共鳴形塑社會文化共識。
解學芳:答好這道“融合命題”,一是推動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模式創新。加快以人工智能技術為代表的數智技術作為文化產業生產核心范式,即基于技術賦權實現文化生產對創意來源的擴展,基于機器增能實現人機協作式文化生產效率的提升,基于仿真生成虛實結合式文化交互體驗的強化;與此同時,立足數據思維、技術思維的協同,加快建設AIGC開放平臺,最大化利用AIGC技術支持開發者快速適配文化市場,優化和做強完整的文化產業數智化創新體系。
二是建設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數字化基礎設施體系。夯實數智技術基座;加快文化科技融合數據規則規范構建,完善文化科技融合數據資源保障體系;打破數據壟斷與孤島狀態,建成文化大數據統一市場,構筑更加開放和協同的創新生態。
三是加快AI主導的文化科技融合的制度創新,強化社會責任與科技倫理,實現文化創新與個體增值的雙向互動。在產業創新維度,構建文化創新與數據保護同步的政策法規體系,構建和發展負責任、自主、可信、可控的人工智能文化創新技術保障體系;在治理維度,建構精準善治邏輯和行動框架,作為智能時代文化科技創新的制度保障;在倫理維度,立足AI價值對齊,聚焦人文價值、主流價值、數據倫理,實現以技術為載體,以人文精神為旨歸。
主持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延伸了文化產業鏈,又集聚了大量創新人才,是朝陽產業,大有前途。”近年來,數字演播、數字藝術、沉浸式體驗等新業態快速崛起,旅游+直播、非遺+短視頻、傳統文化+游戲等新的融合模式層出不窮。面向未來,如何培育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形成更多新的文化產業增長點?
徐劍:培育發展文化領域的新質生產力,關鍵在于以科技創新驅動文化生產的全鏈條變革,需突破三個維度:
一是文化內核的“模型化”。當前對傳統文化的運用多停留在符號挪用(如漢服、燈籠)。突破口在于實現從文化元素到文化模型的躍遷,如將倫理結構(如“仁愛”)、審美范式(如“意境”)提煉為可計算的“文化源代碼”。當我們的文化智慧成為能夠驅動內容生成、交互邏輯和美學判斷的引擎時,我們就掌握了文化創新的主動權,能夠創造出思想內核上具有高度原創性的文化產品,形成難以被模仿的核心競爭力。
二是體驗經濟的“情感化”。文化產業的終極產品是人的精神體驗與情感共鳴,因此,未來發展的重點應是那些能將用戶的主觀狀態納入創作過程的技術,實現千人千面的個性化敘事,將文化升級為高附加值的情感服務。這種將人作為創作閉環中關鍵一環的模式,徹底改變了文化的消費屬性,使其從標準化的商品,升級為高附加值的定制化服務,從而催生出數字療愈、虛擬陪伴等全新的體驗經濟“藍海”。
三是產業生態的“平臺化”。新質生產力不僅體現在單個產品的突破,更體現在產業組織模式的革新。未來的產業增長,依賴于從經營產品的思維轉向經營平臺與協議的思維。這個平臺將核心的世界觀、美學規范等進行模塊化和接口化,同時建立起公平透明的版權與利益分配機制,以此激勵并賦能全球的創作者在此基礎上進行二次開發和創新。這種生態模式能將單一IP裂變為產業集群。
解學芳:打造文化新質生產力,要實現文化勞動者、文化生產要素、文化勞動對象的優化組合,充分發揮數據要素乘數效應,依托算力算法能力配套進化轉換“新質”發展動能,形成共創共建賦能的文化新質生產力躍遷。
文化新質生產力是技術革命、產業升級及文化大數據、文化大模型等新型要素優化的產物。加快打造文化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驅動的,以高科技為表征、高效能和高質量為旨歸的先進生產力形態,將新興文化需求、文化傳承、文化創新等內容轉化成為文化產業不斷躍遷發展的新動能;通過聚合大規模多模態數據,以數智技術嵌入勞動資料的方式提升內容生產效率和水平,尤其是基于強大的AI生成能力,廣泛服務內容生產和傳播的各類場景,形成“要素聚合-動能轉化-載體生成”的耦合協同機制。
加快培育虛擬融合的文化新質生產力新格局。在技術維度,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數字孿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區塊鏈技術為代表的新興數智技術推動文化產業走向虛實融合,加快發展AR/VR藝術展、文旅元宇宙、文博沉浸展、虛擬演出、虛擬偶像等,推動新技術與文化產業實體深度融合,實現由虛至實、虛實聯動的新發展格局;在內容維度,以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新興網絡文化等文化資源內容為核心,將文化資源IP與虛擬環境深度融合,打造強沉浸感和體驗感的多元文化場景。秉持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雙向建構的文化新質生產力創新理念,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發揮領頭羊作用的文化科技企業集群。
曹祎遐:一是要推動“文化+科技+場景”深度融合,實現模式業態創新。近年來,“旅游+直播”突破時空限制,激活文旅市場;“非遺+短視頻”以可視化敘事擴大文化傳播力;“傳統文化+游戲”實現文化符號的虛擬再生。此類跨領域融合通過技術消解傳統行業壁壘,重組生產要素,重構“產品-服務-體驗”價值鏈,能夠持續釋放潛在消費需求與市場空間。
二是借助技術變革,構建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的協同轉化機制。在數字時代,以數據流為中樞驅動的價值轉化機制得以形成:通過大數據分析精準捕捉用戶偏好,進而以定制化文化內容吸引并引導用戶群體,最終促成消費行為發生。以影視產業的全鏈路數字化為例,AI輔助編劇、智能攝制裝備、算法宣發系統等技術滲透創作、生產、傳播各環節,提升內容質量與受眾觸達效率,推動票房等商業價值轉化。同時,產業鏈各環節牽引人才鏈(創新人才集聚)與資金鏈(資本注入),形成“數據驅動、四鏈協同”的產業閉環,在強化產業鏈韌性的同時培育新增量。
三是創新體制機制,構建可持續創新生態。政府通過準入放寬、審批優化、園區建設等制度性供給降低創新成本,例如提供場地、資金、技術支持的文創園區,形成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協同框架:企業主導市場轉化與產品開發,科研機構提供技術解決方案,高校輸送智力資本,在政策賦能下通過知識溢出、資源互補激發創新活力。
主持人:數智技術正成為驅動全球文化貿易增長的核心力量。據統計,2024年我國文化貿易總額達到1.4萬億元,其中網絡游戲、網絡視聽等具有數智元素的文化貿易總額超過3700億元,占文化貿易比重達25.8%,已經超過1/4。從《黑神話:悟空》到《哪吒2》,技術躍升不僅提升了文化產品質量,更推動了文化輸出的深度。如何乘“數”而上,加快培育我國文化出海新優勢,提高中華文化世界影響力?
徐劍: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本質是一場文明形態的數字化轉型。只有將五千年的智慧轉化為數字時代的“元語言”,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既守住根脈,又贏得未來。具體而言,需要實現三重升級:
敘事升級:從符號展示到價值共鳴,新的競爭優勢在于,運用數字技術這一敘事工具,將中華文化內核中對人類共同命運的深刻思考、對社群和諧的獨特智慧、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哲學洞見,轉化為能夠被全球用戶理解的故事。這里的靈魂是中華文化對人類共同困境提供的獨特解答,而科技的角色,則是將這些解答從抽象理念,轉譯為可供體驗的、沉浸式的情境模擬。當海外用戶在一個數字世界中,親身體驗到中國式智慧在解決現實問題中的力量時,文化的影響力便超越了國界,直抵人心。
標準升級:從產品輸出到工具引領。文化貿易的制高點在于標準的制定權。我們必須自覺地將中華美學精神與哲學思想,熔鑄于數字技術的底層架構與核心算法之中。這意味著我們的目標,不只是創造出優秀的數字內容產品,更是要創造出蘊含中國美學基因的技術標準,比如基于“書畫同源”原理的生成式AI工具,或融入“園林借景”思維的虛擬空間引擎。當全球創作者依賴這些工具時,中華文化便成為“底層代碼”。
傳播升級:從單向輸出到開放共創。以受眾為中心的策略,必然要求我們將海外消費者轉變為中華文化的共創者和傳播者。我們的戰略應當從單純地輸出產品,轉變為搭建一個開放的、技術賦能的“全球文化共創平臺”:共享京劇臉譜、神話IP等數字素材庫,設立跨國創作者基金。例如,邀請海外玩家為《山海經》神獸設計新形象,通過區塊鏈確權分成。這種模式讓中國文化成為全球創作者的“靈感公地”,影響力自然水到渠成。
解學芳:利用數智技術推動文化“出海”走向文化“出彩”,實現網絡文學、網絡游戲、網劇、電影等多個文化科技融合典型集群式出海。建立跨文化理解的AI訓練范式,通過與現代數智技術結合,深入挖掘和利用中華傳統文化IP的內核,將核心價值觀、歷史故事、人物形象和藝術風格、現代文化元素深度融入,在全球文化市場中創造一批具有鮮明中國風特色和文化深度的IP集群,建立起與海外受眾的文化情感鏈接。
樹立長期戰略意識,打造文化原創力,發揮中華優秀文化的社會滲透性與引導性功能,基于文化原創內核提高數智時代文化“出海”中主流價值的傳播,夯實整個社會的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特別是不斷提升國際傳播與國際文化市場運營能力,建構新一代的文化出海傳播矩陣,組建跨國復合型傳播與綜合性運營人才團隊,利用智能傳播矩陣指數級放大傳播半徑,優化中華文化的全球化表達。
積極參與和共同制定文化出海行業標準。面向文化強國建設,樹立和實現國際文化標準在全球引領的目標,構筑西方難以替代的核心競爭優勢;培育一批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的文化出海企業,特別是加快構建以中華優秀文化為內核的中文語料庫,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本土生成式人工智能體集群,賦能文化高質量出海。
曹祎遐:一是以數智生產重塑內容創造范式,激活中國故事的全球表達。技術賦能不僅提升內容創作效率,更構建了機器精度與人文溫度相結合的敘事體系,在保留文化本真性的同時,借助人機互動創作模式增強故事的跨文化適配力。例如《黑神話:悟空》通過動捕與AI生成技術,將齊天大圣意象轉化為全球玩家可交互的數字敘事,實現文化符號的全球化穿透。
二是以數智共情革新文化傳播機制,實現精準化情感連接。一方面通過用戶行為建模構建文化認知圖譜,實現內容與受眾的智能匹配;另一方面運用交互技術打造多感官體驗場景,將文化傳播轉化為可感知的情感實踐。這種從“廣域覆蓋”向“精準共振”的范式轉變,本質是借助技術手段跨越文化鴻溝,在情感層面建立深度認同。例如,泡泡瑪特基于全球畫像定制LABUBU潮玩的視覺策略,以“丑萌”美學突破文化隔閡。
三是以平臺治理構建全球規則體系,夯實文化“走出去”根基。全球文化競爭已進入體系制勝階段,需同步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與標準規則輸出:對內構建文化大數據平臺,通過數據確權、流通機制破除資源壁壘;對外推動技術標準國際化,將數字展陳規范、文化數據評估體系等創新實踐轉化為國際規則。這種平臺筑基與規則引領相結合的雙軌策略,本質是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制度性話語權,為中華文化參與全球治理提供體系化支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