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信源來自權威報道【光明網】【中華網】【魯中晨報】(詳細信源附在文章末尾)。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韓國人一覺醒來發現,他們丟臉竟然丟到聯合國了”。
一直以來,韓國在申遺方面的“小動作”可是連連不斷。
泡菜、端午祭、大木匠技藝都被他們帶上了“本土外衣”,拿過去申遺。
但沒想到的是,如今他們在申遺方面快要“全軍覆沒”了。
7月19日,有媒體報道稱,韓國申遺五項非遺項目因證據不足被聯合國列入“待撤銷名單”。
讓他們“引以為傲”的文化遺產,這下被別人說是外來貨,也是不理虧了……
技藝及民俗上的“照搬”
“大到建筑領域,小到飯桌,韓國都要撈過來才行嗎”。
在韓國人看來,大木匠技藝是他們傳統建筑的靈魂,每一道工序都是他們本土工匠的千年積累。
但隨著更多歷史文獻的挖掘,才發現他們這種“獨創”的說法其實站不住腳。
中國古建筑專家通過數字化技術,將宋代《營造法式》中記載的榫卯結構拆解為了三維模型。
在與韓國大木匠現存的施工流程進行比對時發現,他們將近30個關鍵的工藝節點之中,有將近20個都與宋代典籍的描述完全吻合。
還有網友曾分析過韓國的大木匠技藝官方視頻與我們國家申遺成功的榫卯技術有關的視頻。
最終發現他們的大木匠技藝,簡直就是我們國家木工藝的翻版,只是換了一個“外包裝”而已。
而除了這個之外,韓國想要申遺的“燃燈會”項目,也出現了不少問題。
韓國宣城他們的燃燈會是為了慶祝釋迦牟尼誕生而獨創的一個慶典。
但經過高清掃描發現,韓國提交的燈繪圖樣竟然是臨摹自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畫。
更令人咋舌的是,壁畫之中的那些“中原”文化元素竟然都被他們“視而不見”,“長安西市匠人制”的字樣被隱藏了。
此外,日本保存的唐代燈架殘件也證實這項技術源自中國。
日本正倉院收藏的唐代螺鈿燈架殘件,它的榫卯結構、裝飾紋樣與韓國慶州博物館展出的“古代燃燈會燈架”幾乎一致。
而日本的這個殘件,比韓國的燈架年代還要早200年。
江陵端午祭同樣也陷入了爭議之中,韓國一直將它宣傳為他們獨有的薩滿教儀式,這個儀式還會有假面表演。
但湖北出土的商周時期儺戲面具,它們的年代比韓國最早的端午祭文獻記載早了整整一千年。
并且面具上的紋飾與韓國“漢東假面舞”面具極為相似,相似度超過90%。
這些都像是在暗示著,它們兩者之間可能存在著一種文化傳承的關系。
技藝以及民俗都出現了一些“疏忽”,就連同他們的一些文化也有些“模仿”的意味在身上。
各類文化的“疏忽”
泡菜,這種在韓國的餐桌上占據C位的美食,被他們宣稱有千年的獨家傳承史。
可若是韓國人翻開中國北魏時期的《齊民要術》,怕是有些“無地自容”了。
這本書里記載的“作菹法”,詳細記錄的那些制作流程和韓國泡菜如出一轍,而且比韓國所說的起源時間早了好幾個世紀。
如果說文字還不夠有沖擊力,那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兩千多年前的腌菜壇,絕對是一個重磅證據。
壇身的紋路、密封的工藝,和韓國慶州古墓里的泡菜壇像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雙胞胎”似的。
更神奇的是,科學家從壇內提取的微生物DNA,和韓國傳統泡菜的菌種來源完美匹配。
有網友調侃“它們之間像是跨越千年的來了個血緣鑒定”。
就連韓國博物館巴不得放在別人眼前炫耀的“古董泡菜壇”,也戳破了他們“本土原創”的謊言。
這個泡菜壇經過鑒定之后發現,它竟然是清朝乾隆年間從景德鎮出口的“舶來品”,壇身上還有“景德年制”的標志。
他們在飯桌上面的“制醬文化”,同樣也飽受質疑。
他們聲稱自己的醬是從公元7世紀制造的,而中國的制醬歷史遠遠早于他們對外宣稱的時間。
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時期,中國就有關于醬料釀造技術的記載。
《周禮》中的有關內容,不僅表示除了當時制醬的技術成熟,并且在飲食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豆醬里不可缺少的“辣椒”,直到16世紀才傳入朝鮮半島。
恐怕只有小說里的時空穿越出現,他們的話語才能立得住腳。
再者,從歷史互動來看,高麗時期與唐朝之間的交流也頻繁,朝鮮半島的文化與制度都深受中原影響。
韓國古代的官方文書、書信大多其實都在使用著漢字。
在音樂方面,韓國古代樂典《樂學軌范》中記載的“唐樂”,經與敦煌唐代古譜比對,音律節奏高度吻合。
如此看來,這些事物都是中原文化傳播的有力證明。
而韓國這樣執著于“本土原創文化”,其實也是有著自己的小算盤。
心里的執著
申遺帶來的經濟利益,對于韓國來講也是有著十分誘人的誘惑。
如果能夠拿上一塊“世界非遺”的牌子貼在頭上,那他們其實是相當于有了一臺“印鈔機”。
當年他們的泡菜申遺成功之后,10年之間的出口額便極速增長了3倍。
一項傳統舞蹈申遺之后,有關的文創產品也使得他們的銷售額暴漲200%。
祭祀儀式得以申遺成功之后,還會吸引更多的游客,民宿價格以及各種小吃攤都能賺到錢。
如果傳統的木匠活兒也能夠成為非遺,不光會帶動更多的人來拜師學藝,還會促進他們與國外的交流以及貿易。
“文化變成了黃金”,使得普通老百姓也都跟著一起受益,畢竟真金白銀落在身上,沒有人不愿意。
所以即便有些文化項目的“出身”不明不白,也不妨礙他們愿意出全力給他們進行包裝之后出道。
不過如果這樣的“包裝”太過火了,還是會引來更多讓人無法理解的爭議。
結語
有些文化其實很難劃分“楚河漢界”,韓國越急著把一些文化劃為自己的本土原創東西,其實也更容易暴露出問題。
“韓國最需要申遺的是愛豆與韓劇”這句話,也是在提醒著他們傳承好自己特有的才是最好的。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內容信息來源:【光明網】【中華網】【魯中晨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