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用血的教訓警示世人:唯有超越國界的團結,方能應對全球性危機。紀念二戰結束、聯合國成立80周年,不應流于形式,而應以切實行動捍衛多邊主義,防止歷史悲劇重演。聯合國雖不完美,卻仍是多邊合作的基石。當前單邊主義暗流涌動,面對新形勢新挑戰,國際社會必須革新治理體系,擴大參與主體,強化承諾落實,平衡創新與規范。近年來中國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議,正是對現有架構的有力補充。
本文為中國觀察智庫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作者:高大偉
(David Gosset)
中歐美全球倡議發起人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槍聲終于歸于沉寂以來,已經過去了80年。隨著1945年5月7日德國無條件投降,歐洲的戰事告一段落。而在亞洲,日本于1945年9月2日登上美國密蘇里號軍艦,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為這場持續多年、令全世界生靈涂炭的戰爭最終劃上了句號。2025年的周年紀念不僅要求我們記住勝利,而且要求我們反思在勝利背后所付出的巨大生命代價。
80多年前,中國、美國和蘇聯擱置文化差異,甚至意識形態分歧,只為攜手擊敗兩個共同的敵人:納粹德國和軍國主義日本,前者的鐵蹄蹂躪了整個歐洲大陸,后者的帝國野心給東亞和東南亞帶來了創傷。顯然,我們從中可以得出一條重要經驗:當人類面臨的威脅超越國界時,應對措施也必須超越國界。
這種認識在歐洲戰場勝利和太平洋戰場勝利之間的幾個月里具體化了。1945年6月26日,當盟軍已經在歐洲取得勝利,但仍在亞洲作戰時,來自50個國家的代表齊聚美國舊金山,簽署了《聯合國憲章》。它在序言部分開宗明義地寫道:“我聯合國人民同茲決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類兩度身歷慘不堪言之戰禍……”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憲章》正式生效,聯合國宣告成立。自那時起,它開始了一項無比艱巨、至今尚未完成的任務,那就是把戰時來之不易的團結轉變為永久和平的框架。
過去幾十年的事實證明,聯合國是全球治理的寶貴形式。盡管今天的聯合國步履蹣跚,但它仍然是一個重要平臺,可以指出并記錄國際社會的失敗,進而有望避免重蹈覆轍。因此,聯合國仍然是人類能夠從悲劇中吸取教訓,并將這些教訓轉化為制度和規則的象征。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然而,2025年的地緣政治格局與1945年相比已經大不一樣。兩極冷戰對抗已經讓位于多極相互依存,但氣候變化、人工智能、網絡沖突、核擴散、流行病和普遍存在的不平等,是《聯合國憲章》的最初起草者們幾乎無法想象的挑戰。在如此復雜的情況下,主張退回到狹隘的國家利益和單邊行動的聲音再次響起——特朗普的“美國優先”主義就是這種思潮的代表。
但是,《聯合國憲章》的目的正是要超越單邊主義。在憲章第一條里,各成員國承諾“發展國際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根據之友好關系,并采取其他適當辦法,以增強普遍和平”。
要讓《聯合國憲章》永葆生命力,我們就不應止步于背誦其條文——更重要的是,要勇于對落實這些原則的機制框架進行大刀闊斧的革新。
令人鼓舞的是,在傳統西方政策領域之外,已經開始有新的倡議出現。中國于2021年提出全球發展倡議,旨在將多邊合作的重心重新聚焦到《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上;2022年提出全球安全倡議,主張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2023年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呼吁不同文化之間互學互鑒,作為“文明沖突”敘事的“解藥”。這些倡議并不是要取代聯合國;相反,它們強調發展、安全和文明對話之間的內在關聯,它們是維護穩定的支柱,也是對現有架構的豐富和補充。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紀念二戰結束80周年的活動不應僅僅流于形式。如果只是在諾曼底獻上花圈,在南京鞠躬致哀,然后一切歸于平常,那么這樣的悼念活動只是徒有虛表。確保地緣政治博弈不再升級為全球浩劫,這才是1945年以來我們的道義責任。
那么,下一步我們該怎么辦呢?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國家主權和國際團結不是對立關系。各國應當承認,在追求各自民族振興的同時,需集中資源和力量,應對全人類共同的挑戰。
第二,要擴大利益相關者的“圈子”。一些城市、企業、大學和民間社團所擁有強大的智力和雄厚的財力,有時甚至能超過一個中等規模國家。不妨讓它們也參與到聯合國議事中來,可能給那些日漸僵化的談判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我們必須做到言行一致。在多邊峰會上做出的承諾必須得到國內立法的背書,還要有相應的資源保障落實;否則,峰會宣言就會淪為華而不實的外交辭令,喪失公眾信任。
圖片來源:新華社
最后,我們必須證明多邊主義可以與時俱進,而不是僵化不前。前行的道路確實不好走,既要現代化又不能碎片化,既要銳意創新又不能放棄來之不易的規范,既要共擔挑戰又不能淡化問責機制。其中的利害關系重大,如果我們失敗,歷史教訓將會重演;如果我們成功,1945年鑄就的和平將不僅被銘記,而且煥發新生,成為在一個動蕩的世界里,人類仍將進步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鮮活例證。
紀念贏得二戰付出的巨大犧牲,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緬懷。它要求我們繼續完成一項當年由中國、美國、蘇聯、英國和戴高樂時代法國并肩開啟的一項偉業,那就是構建一個能夠避免災難的合作秩序。
聯合國至今仍是這一秩序的基石。我們需要改革聯合國,當然也應該強化聯合國,但首先最重要的是,我們決不能放棄聯合國。因為如果我們放任單邊主義、民族主義、自滿情緒和玩世不恭占據上風,那么《聯合國憲章》所致力于消除的禍患就有可能在我們的后代身上重新降臨。80年前,我們的先輩斷定,這種危險不可容忍;面對新形勢下的危險與機遇,我們的莊嚴使命就是作出同樣的抉擇。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原文發表在中國日報國際版,原標題為 "High stakes"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宋平 唐文若
編輯:張釗
實習生陳明靜亦有貢獻
中國觀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是中國日報旗下的傳播型智庫,匯聚全球中國問題研究的意見領袖、政商精英和學界翹楚,建設全球中國議題“朋友圈”;集納海內外“最強大腦”的權威觀點,建成內容具有聚合性、權威性和工具性,傳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臺和中國議題最權威的風向標。
我們關注的重點議題包括國際關系和全球治理、經濟、科技、人口、氣候環境、衛生健康、糧農土地等。歡迎國內外專家學者和機構同我們聯系,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關系。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電話:+86-10-64995765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惠新東街15號
www.chinawatch.cn
好看,請點 [分享] [點贊] [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