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蔡麗怡 歷經兩年時間的創作,由廣東優創合影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和廣州花拾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莫政熹、劉俊生執導的搶救性紀錄片《中國民居》第三季將于7月22日起在騰訊視頻首播,央視、愛奇藝、優酷、B站陸續播出。
關于房子與家,幾乎是貫穿中國人一生的永恒話題。此次,莫政熹、劉俊生導演攜攝制團隊跨越山海,分別在貴州黔東南、青海三江源、廣東僑鄉江門、中國香港四個地區進行記錄拍攝。延續一貫“知識科普+人文情感”的創作理念,《中國民居》第三季為觀眾深入淺出地剖析了傳統民居土生土長的生存智慧。
1
以無濾鏡的“祛魅”表達,呈現傳統民居美好但不完美的一面
前兩季《中國民居》在網絡平臺放映后,引發熱烈反響,并在豆瓣收獲8.2分,其不僅成為網絡熱議話題,更作為開源教材進入全國多所中學課堂。今年5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海外社交平臺點贊推介《中國民居》紀錄片片段。在弘揚傳統文化的時代背景下,傳統民居文化的影像表達,將帶領觀眾開啟一場追本溯源的尋根之旅。
侗寨建筑
青海碉房
據悉,《中國民居》第三季不僅展示了神乎其技的侗族木構營造、傳承千年的黑牦牛帳篷營造技藝、國際化的建筑遺產保育方式,也著重探討人與家的關系。通過真實無濾鏡的“祛魅”表達,呈現出傳統民居美好但并不完美的真實一面:傳統建造與現代化發展的矛盾、華裔歸國尋根的阻難、高原游牧生活的艱苦……更重要的是,認清了情懷背后的現實,依然有人愿意堅守、回歸,并努力讓這片土地變得美好。
2
用6年走訪全國多地的傳統民居,記錄千姿百態的家與人生
作為“家”的故事載體,傳統民居建筑一直低調地停留在小眾題材的角落里。大眾對于傳統民居的認知,很多還停留于“冬暖夏涼”“世外桃源”“天人合一”的刻板印象。然而,真實的民居圖景遠非這些標簽所能概括。帶著對民居的人文思考,《中國民居》紀錄片項目的發起人齊勝利和影像團隊選擇將目光聚焦千家萬戶的老房子。自2019年起,團隊用6年時間,走訪了全國多地的傳統民居和村落,記錄千姿百態的家與人生:地坑院主人蔡大爺、寄望孩子走出大山的丹巴大嫂、守護鄉土建筑的清華學者陳志華……在人與建筑的關系里,一幀幀的紀實畫面引申出對傳統村落興衰的探討、傳統民居保護與發展的矛盾思辨,以及關于“根”的思考。
江門尋根
香港唐樓
廣東省廣播電視局為《中國民居——江門華裔尋根》項目提供了堅實的支持,作為出品方的優創合影,近年以“精品內容守護文化根脈”為出品理念,在“數字中國”戰略背景下深耕傳統文化節目,講好“中國故事”。2024年,《中國民居》首次走進臺灣地區,第三季也將于2026年在臺灣地區上線,以影像之力,促進兩岸文化記憶共享,讓傳統文化故事帶著真實溫度,觸達每個觀眾的內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