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科創板迎來開市6周年。
制圖:佘詩婕
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主席在首屆進博會宣布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標志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的重大制度創新啟動,為注冊制改革提供“試驗田”。
2019年1月23日,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科創板及注冊制總體實施方案,確立改革框架,加速制度落地。
2019年7月22日,科創板正式開市,首批25家企業上市,注冊制試點落地,開啟“硬科技”企業資本化新征程。
圖片來源:證券時報網
夯實資本市場可持續發展基礎
6年來,科創板以注冊制改革為抓手,支持優質科技企業上市,IPO與再融資募集資金合計超1.1萬億元。
據統計,截至7月22日,科創板累計支持589家公司上市,IPO募集資金9257億元,再融資募集資金1867億元,總市值超過7萬億元。
其中誕生8家千億市值企業,包括中芯國際(4352億元)、海光信息、百濟神州等,另有192家市值超百億企業。
同時,科創板投資者回報機制不斷完善,夯實資本市場可持續發展基礎。
2024年,超六成公司推出現金分紅方案,總額達388億元,290家分紅比例超30%,111家實施中期分紅創歷史新高。
470家次推出回購、增持方案,金額上限近380億元,91家次利用專項貸款實施回購,彰顯企業對長期價值的信心。
509家公司披露“提質增效重回報”行動方案,占比近九成,科創50、科創100指數成分股全覆蓋,讓投資者共享科技成長紅利。
堅守“硬科技”定位
開市6年來,科創板成為國內“硬科技”企業上市的首選地。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六大戰略新興產業,相關企業占比超80%。其中電子行業(146家)、生物醫藥(109家)為前兩大領域。
以集成電路為例,科創板產業鏈上的公司已達120家,覆蓋設計、制造、封測全鏈條,形成以中芯國際(募資532億元)為“鏈主”的協同生態,35家企業細分產品全球第一。
在生物醫藥領域,創新藥企加速商業化。其中,艾力斯、神州細胞從上市前零收入成長為年營收超35億、25億的企業,16家公司年營收超1億元。
高研發投入是科創板企業的鮮明特征。2024年板塊研發總額1680億元,占營收比例中位數12.6%(為A股主板3—4倍),107家企業連續3年研發強度超20%。
由此催生了豐碩成果,板塊累計發明專利超12萬項(平均每家216項),124家企業技術全國第一,35家全球第一。
人才儲備方面,研發人員占比近30%,其中超六成公司創始團隊為科學家或工程師。
包容性進一步提升
6年來,科創板構建了一套適配科技企業發展規律的制度體系,多元包容的上市標準打破了傳統盈利門檻。
數據統計,科創板已有54家未盈利企業、8家特殊股權架構企業、7家紅籌企業、20家第五套標準上市企業,1家轉板上市企業。
2024年,微電生理、百利天恒等首次實現扣非前后凈利潤均為正值,科創板目前累計22家公司實現“摘U”。
為進一步打通支持優質科技型企業發展的堵點難點,今年6月,證監會推出進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
具體來看,“1”即在科創板設置科創成長層,并且重啟未盈利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
“6”即在科創板創新推出6項改革措施,包括對于適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的企業,試點引入資深專業機構投資者制度;面向優質科技企業試點IPO預先審閱機制;擴大第五套標準適用范圍,支持人工智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更多前沿科技領域企業適用;支持在審未盈利科技企業面向老股東開展增資擴股等活動;完善科創板公司再融資制度和戰略投資者認定標準;增加科創板投資產品和風險管理工具等。
由此,包容性進一步提升,有效促進了國內科技企業沖擊上市的信心與熱情,吸引國產DRAM內存芯片大廠長鑫存儲、具身智能企業宇樹科技等知名科技企業紛紛啟動上市輔導。
記者 李昕
文字編輯 褚念穎
版面編輯 佘詩婕
責任編輯 光云
1
2
3
4
如果您有IPO、并購重組等上市公司相關的【獨家線索】需要分享,歡迎發送郵件至郵箱: ipowgw@ifnews.com
IPO日報是《國際金融報》旗下新媒體,對平臺刊載內容享有著作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