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關鍵之年,中國南水北調集團不斷增強改革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突出重點抓改革、聚焦成效抓改革、貫通基層抓改革,以改革創新不斷增強企業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在集團黨組的堅強領導下,集團各部門、各單位以改革基層聯系點為契機,強力推動改革攻堅,著力構建安全韌性現代水網,取得積極成效。新聞宣傳中心會同企業改革與管理部選取部分改革案例,進行專題報道,敬請關注。
中線陶岔管理處
創新機制
推進管養一體化
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改革創新實踐系列報道之一
陶岔渠首樞紐
中國南水北調集團中線有限公司渠首分公司陶岔管理處(以下簡稱“陶岔管理處”)地處中線工程的“水龍頭”,轄區擁有混凝土重力壩、水力發電站、全線挖深最大的深挖方膨脹土渠段、監測指標最多的水質自動監測站等,工程特性復雜、運行管理涵蓋范圍廣。
陶岔管理處自2024年被遴選為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基層聯系點以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親切關懷和殷殷囑托,按照“立足三個安全底線、堅持人才引領驅動、激發創新發展活力、助力管養一體發展”的改革創新思路,全面提升工程管護能力水平,增強基層單元管理效能。
改革管養模式 逐步自主運維
陶岔水質監測站的運行維護工作過去由外委單位負責,工作內容包括巡檢、更換試劑、維修設備等,管理處工作人員負責站房日常管理工作。2024年10月起,陶岔管理處主動作為,實現該站的自主維護——由兩名管理處工作人員自主承擔日常巡檢、質量控制、備品配件更換等基礎運維工作。截至2024年底,節約運維成本約7.3萬元,顯著提升管理處自主運維能力。
陶岔水質自動監測站外景
為進一步筑牢中線工程水質安全的第一道防線,2025年6月底,陶岔管理處完成水質自動監測站升級改造工作,監測指標由原有的101項增至197項,實現了全方位、高精度、智能化監測,處于行業領先水平。“這次升級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是邁向智能化管理的重要一步。”管理處水質監測工作人員介紹說。
自有運維人員巡視水質自動監測站設備
優化管理模式 降本增效顯著
陶岔渠首樞紐工程不僅承擔著向北方供水的光榮使命,還肩負著發電的重任。2025年初,管理處綜合考慮上游來水及工程運行實際,提出采取調度措施加大上下游水位差,進而延長發電時間、增加發電效益。在上級調度部門的統一指揮下,管理處于1月14日至2月17日啟動刁河節制閘低水頭退出調度工作機制,在確保工程穩定運行的基礎上,延長電廠機組發電時長,增加發電量250.39萬千瓦時。
運維人員巡檢陶岔電廠設備
此外,陶岔管理處積極探索降本提質增效的路徑舉措,在深挖方處置項目、35千伏線路遷改項目實施過程中采用建新利舊、新舊結合等方式,節約項目投資36萬余元。同時,圍繞后勤服務提質增效和自主運維能力提升的雙重目標,全面摸排保潔、綠化、餐服等崗位職責,優化崗位職能、工程流程以及協作節點,精簡管理鏈條,由管理處工作人員承擔部分后勤服務管理工作。截至2025年6月底,同比節約成本約5.7萬元。
健全培養機制 打造拳頭隊伍
針對人員年輕化,工作經驗不足的現狀,陶岔管理處制定了一套貼合實際的人才培養方案。明確各個崗位的工作職責及任職條件,組織職工加強專業知識技能學習,提升履職能力。當前已有21人次考取執業類、操作類證書,專業技能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科學規劃職工職業發展,根據現有的持證情況,按照技能人才、工程師、科研人員三個層級方向,為職工量身定制成長目標和成長路徑,激勵員工成長。采取輪崗機制,將導師帶徒機制擴大至全體青年職工。在“導師”帶領下,年輕職工全流程參與管理處3個土建專項、5個信息機電施工項目前期籌備及現場施工,積累了大量現場管理及施工經驗,專業能力水平顯著提升。
巡視陶岔渠首設備
下一步,陶岔管理處將持續用好集團公司深化改革基層聯系點工作機制,創新管理模式,堅決筑牢南水北調“三個安全”底線,不斷提升運行管護能力和水平。
封面 | 陳思璐
撰稿 | 岳萌晨
責編 | 安亦揚
校核 | 陳思璐
審核 | 李東海
【猜你不想錯過的精彩內容】
不錯過更多精彩內容
為“信語南水北調”點亮星標!
點亮在看,關注南水北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