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至21日,第一屆世界語言教育國際會議在云南民族大學舉行,本次會議以“國際創新語言教育新視界”為主題,吸引了來自中國、美國、孟加拉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的200余名專家學者參會,共同探討數字時代語言教育的新路徑與全球使命。
云南民族大學校長王啟梁表示,語言教育不應局限于傳統技能傳授,更應成為文明傳承與創新的核心載體。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指引下,語言教育肩負著連接古今、溝通世界的時代使命——既要守護文明多樣性的根脈,也要激發文明互鑒的創新活力,讓每種語言都成為照亮人類精神家園的星火。要通過構建多層次國際合作機制,推動形成尊重語言多樣性、促進文明平等對話的全球語言教育共同體。
北美文教學會創始人、執行長黃麗娟(Lisa Huang Healy)認為,語言是文明互鑒的紐帶。本次會議設置7場平行論壇、4個專題工作坊,涵蓋沉浸式教學、語言政策、AI技術應用等前沿議題,旨在打造跨文化教育合作的“思想引擎”。
麻省理工學院全球語言中心主任佩爾·烏拉爾在視頻致辭中提到,語言是跨文化理解的鑰匙、探索新文化的橋梁、相互學習的工具以及參與全球對話的媒介,語言教育需回應技術變革與全球治理的雙重挑戰。
澳門城市大學校長劉駿展望了國際中文教學的前景。他表示,人工智能在當前及未來的語言教學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挑戰也隨之而來。亟需構建一套語言教育領域的人工智能倫理框架,涵蓋技術透明度、公平性與包容性、隱私與數據保護、責任歸屬、教育誠信、跨學科協作、可持續專業發展等關鍵要素,包括多元化的評估體系。
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天津師范大學國際中文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鐘英華介紹,目前86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海外基礎教育階段學習者達1200萬,中文已成為促進國際多邊合作的重要媒介。
云南民族大學副校長邵維慶介紹,該校開設有14個南亞、東南亞國家的15種官方語種專業,培養了6000多名非通用語人才,在泰國、緬甸、老撾設立語言文化中心,首創“云端漢語橋”虛擬仿真項目,推動數字技術深度賦能語言教育。
會議期間,美國凱尼恩學院白建華教授等專家學者發來賀信,與會者聚焦虛擬現實、自適應學習系統在多語種教學中的應用等話題深入研討。耶魯大學費爾南多·格倫瓦爾德教授和瑪麗·喬盧布拉諾教授分享了開放教育資源在語言教育中的應用及能力量表的創新評估模式;麻省理工學院埃里克·格倫瓦爾德教授闡述了面向ESL教師的創新策略;馬里蘭大學蔣楠教授分享了從心理語言學實驗室到外語課堂教學的經驗;中田納西州立大學笪駿教授介紹了人工智能幻覺在中文二語寫作批改中的表現與優化策略;北京語言大學吳應輝教授講解了國際中文教育研究方法體系構建及應用;華僑大學王華珍副教授團隊展示了全球首款華文教育機器人,彰顯“人工智能+語言教育”的融合潛力。此外,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百余所國內外高校及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圍繞各自研究成果展開交流,為國際語言教育事業創新發展注入新活力。
本次會議由云南民族大學與北美文教學會聯合主辦,美國耶魯大學語言研究中心、麻省理工學院全球語言中心及錫耶納大學文理學院協辦。
(中國日報云南記者站 記者 李映青/云南民族大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