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底落幕的第30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綻放”頒獎典禮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化節目《簡牘探中華》從眾多精品節目中脫穎而出,榮獲“最佳綜藝節目”獎項。7月6日,《簡牘探中華》第二季圓滿收官,從片片簡牘溯源中華,古老的簡牘在新時代綻放耀眼光芒。
《簡牘探中華》以“‘簡’述歷史 ‘牘’懂中華”為定位,以“思想+藝術+技術”融合創新,借助現代影像技術和藝術化敘事講述簡牘故事,創新解讀里耶秦簡、天回醫簡、銀雀山漢簡、清華簡、云夢睡虎地漢簡、馬王堆漢墓竹簡、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等代表性簡牘發現的歷史價值與深邃內涵。節目在CCTV-1綜合頻道播出后,觀眾規模迅速擴大,第二季觀眾人數2.66億,單期收視率最高0.88%,收視份額最高4.54%。
三挑戰 展現珍貴簡牘
簡牘作為紙張普及之前中華先民最普遍的書寫載體,記錄著無數動人心弦的故事與人物,涵蓋各類文書、數術、醫方、食譜、書信等,信息量豐富,文化內涵深厚。懷著對片片竹木獨特魅力的由衷驚嘆,秉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切熱愛,以及新聞工作者應有的敏銳洞察力,2022年,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黨組書記、臺長慎海雄提出建議:能否率先垂范、開創新局,制作一檔以“簡牘”為呈現對象的文化節目?
接到這項挑戰性創作任務,無比興奮的《簡牘探中華》總導演馬洪濤,深感責任重大。從殷商到魏晉,在紙張普及之前,簡牘為中華文明的繁榮興盛提供豐富的文字實物佐證,但由于內容晦澀、學術門檻高、研究受眾范圍小,簡牘學也一度被稱為“冷門絕學”。因此,讓冷門的絕學“熱起來”,讓沉默的簡牘“會說話”,成為這檔節目策劃的起點。在整個過程中,創作團隊主要面臨三重挑戰:第一是專業性壁壘。簡牘數量雖多,但內容多為古代行政文書,如何遴選有傳播價值的內容?第二是敘事主體碎片化。簡牘材質脆弱、極難保存,出土后多是碎片,難以成卷,更無圖像,如何構建完整的主體故事?第三是價值轉化。如何讓這些2000多年前的“基層檔案”與當代人生活相關,讓觀眾“同屏共振”?
節目組在頻道指導下,緊扣“‘簡’述歷史 ‘牘’懂中華”這一節目定位,經過沉浸式學習、調研,和專家學者反復論證,逐漸明確節目架構思路和創作重點——以“專家講解+戲劇表演”的形式深入挖掘簡牘文化價值,講清楚何為簡牘、何以中華。團隊還創新推出“光簡門”的表現形式,通過它連接實地探訪、訪談和戲劇演繹空間,為觀眾打開一扇扇洞察歷史的“窗口”。
《簡牘探中華》總導演、總編劇左興認為,要想做好這檔節目,關鍵要把簡牘最珍貴之處清晰傳達給觀眾,節目創作也應圍繞簡牘的珍貴性展開。“簡牘雖屬冷門,卻極為珍貴。我們得先厘清它珍貴在何處,無論節目包含哪些元素,都要緊扣簡牘的珍貴性。只有充分展示簡牘的珍貴性和核心價值,才能喚起觀眾的關注。”
五維度 深挖簡牘價值
簡牘作為我國璀璨的文化遺產,此前之所以未能廣泛走進大眾視野,主要在于其發掘、解碼、證實過程繁難復雜。團隊從接到任務到節目完整呈現,創作耗時近三年。
研發伊始,節目組便深入各地開展實地調研,與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展開全方位合作;在單期節目創作中,又積極與簡牘相關的地方級文物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簡牘研究中心和博物館聯動協作。每個選題均由各單位專家共同把關,專家從策劃階段便參與創意構思,深度介入創作流程,提供堅實的學術支持。此外,節目組邀請不同領域專家作為出鏡嘉賓,全方位提升節目的學術性與權威性,確保對簡牘及傳統文化準確解讀、深度闡釋。
節目組介紹,在選題遴選方面,《簡牘探中華》兼顧簡牘的考古價值與研究影響,注重其在地理位置與時代上的豐富性、多樣性,以及在中華文明長河中的代表性。節目從五個維度講述簡牘:其一,聚焦簡牘內容,通過實地探訪、劇中對話、專家解讀、文物展示等方式,以原文加翻譯的形式,在節目中反復凸顯簡牘核心價值觀的金句,實現“摘讀”“精讀”;其二,講述簡牘考古故事,實地探訪簡牘出土地、保藏地,生動講述珍貴簡牘的前世今生,將古代人與考古人的故事巧妙交融,凸顯中華文明傳承的動人之處;其三,挖掘簡牘書寫人或藏簡人故事,節目精心遴選核心人物,以小人物展現大主題,用小人物承載歷史大信息;其四,借助演員表演、采訪和戲劇演繹等環節串聯故事,助力簡牘故事的還原與講述;其五,呈現最新研究成果,每期節目都致力于展示簡牘的最新研究成果,為學術界提供新的研究視角與探索動力,促進公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與認知。
創新融合 講好故事
在溯源與傳承中,《簡牘探中華》開創用文化節目“續寫”文明史的新方式。節目播出后引發的“簡牘熱”從線上熱到線下,越來越多青年人看完節目后,主動走進博物館“打卡”學習,探尋簡牘的藝術與文化魅力。
馬洪濤表示,通過更具現實回應的表達,《簡牘探中華》向公眾展示了中國簡牘學研究百年歷程的歷史價值,以及數量龐大、品類豐富、內容重要、涉及廣泛的簡牘如何燭照當下,推動考古研究成果傳諸后世。
談及獲得白玉蘭“最佳綜藝節目”殊榮,左興表示,這是節目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創新表達的結果。文化節目創作要將節目形態、戲劇形態、以及影視技術和形態有機融合,形成綜合性的講故事形態。“整個創作過程中最為關鍵的點,就是要講好故事。”在他看來,適度的科普是必要的,但這只是講好故事的一部分。“我們做節目就是要講好故事,找準故事的核心點,并自然流暢地呈現。但講好故事并非只為呈現傳奇故事,而是要展現故事的精神內核與價值觀,目的是潛移默化地讓觀眾有所領悟、有所感受。”
《簡牘探中華》力求讓觀眾在欣賞精彩故事的同時,了解簡牘背后的歷史文化知識,領悟其中蘊含的價值觀。“這就是我們追求的效果——以綜合形態完成故事講述,讓觀眾理解故事背后的歷史意義,實現‘以簡述史’的目標,讓歷史文化在節目中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左興如是說。
圖片:豆瓣等
投稿請發送至郵箱:
zongyiweekly@163.com
如需轉載請在文章開頭注明來源,并附上原文鏈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