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下午,由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舉辦的《中國面孔:文物上中華民族的凝望與記憶》(以下簡稱《中國面孔》)新書分享會在北京中國國際出版交流中心隆重舉行。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茅院生出席分享會并致辭。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劉曙光,全國政協委員、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原總經理李巖,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教授臧峰宇,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戴向明,人民日報社政文部文化采訪室副主編、主任記者王玨,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董濤,韜奮基金會《閱讀與成才》編輯部總策劃、中國出版協會全民閱讀工委副秘書長吳問濤等嘉賓出席活動并分別進行了研討交流。本書作者翁淮南分享該書創作心得。東方出版中心黨委書記、執行董事陳義望出席分享會并致答謝詞。分享會由東方出版中心總經理助理、北京分社社長范斐主持。
作為“解讀中華文明標識”系列的開山之作,《中國面孔》通過“九州共貫”“六合同風”“四海一家”三大篇章,層層遞進展現中華文明的五大特性。全書精選50件代表性文物面孔,從20萬年前的“北京人”到“走出春秋時代、走進千秋萬代”的孔子,再到“清澈的愛,只為中國”的戍邊英雄陳祥榕,以獨特的面孔視角串聯起中華文明萬年發展演進和中華民族永恒的凝望和記憶。正如本書所揭示的,每一張中國面孔都是文明的印記,都是解讀“何以中國”的文化密碼。從博物館珍藏的國之重器,到廣袤大地上的文化遺產,再到典籍書畫中的藝術形象,這些“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面孔,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中華文明獨特標識的生動體現。
在活動中,茅院生認為《中國面孔》作為“解讀中華文明標識”系列的開山之作,通過文物上的一張張中國面孔,展現了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精神圖譜,讓文物照進現實,這是一部致敬文明根脈的匠心杰作,也是一部彰顯文化自信的時代力作,更是一部凝聚集體智慧的創新佳作。茅院生希望東方出版中心以本書的出版為契機,做好“解讀中華文明標識”系列出版工作,繼續發揮文博出版相對優勢,打造更多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品力作。
劉曙光從博物館學專業的角度,談及近年來博物館學的研究發生了諸多變化,其中比較突出的一點就是很多新博物館人開始以博物館的藏品為切入口,擺脫傳統博物館學專業的局限,面向大眾普及,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面孔》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劉曙光認為該書選題好,立意巧妙;架構好,視野開闊;文筆好,想象豐富。該書不僅聚焦于文物,更聚焦于文物上容易被人們忽略的“面孔”,而這些“面孔”恰恰代表了中華民族不同的個體或群體,展現了中華文明的豐富面貌。這樣的選題可以給博物館人一些新的啟示,打開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思路。
李巖從文化傳承的視角,剖析了本書中文字傳遞的力量。他表示,作者筆下的文字不僅優美,其背后還隱藏著情懷與激情,使人讀來頗受感染。這種文字的力量可以跨越時空,延伸數千年歷史長河的探索,構筑講述文明的宏大敘事,傳遞積極向上的精神能量,結合“中國面孔”這個立意,能讓更多人感受到中華文明的豐富內涵及其時代意蘊,認識中華文明的五大特性,了解中華文明的演進歷史。李巖希望東方出版中心與作者一道,精益求精,認真打磨,將包括《中國面孔》在內的“解讀中華文明標識”系列打造成為講好中國故事、文化走出去的精彩樣本。
戴向明從歷史專業分析,指出書中以50個面孔貫通中華文明萬年演進史,多從考古發掘獲得的真實文物上取材,投入了大量時間研究,具備較強的專業學術素養。他強調中國面相藝術的獨特性,認為“中國面孔”體現了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的精神面貌,不同時期出土文物上的面孔塑造證明了中華大地上文明交流交往交融的事實,這種開放包容的姿態構成了中華文明。無論是古代絲綢之路貿易帶來的文化影響,還是近代外來文化的傳入,中華文明始終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吸納外來文化,并將其融入本土文化中。
臧峰宇從“中和之道”“堅韌精神”“血脈融合”“古今相通”“文明互鑒”五個維度剖析《中國面孔》的文化內涵。他認為“中國面孔”的和諧映射了宇宙秩序,呼應中國哲學,體現了中華文明內在的堅韌精神。“中國面孔”中的溝壑不僅是生理的皺紋,更是堅韌民族精神的彰顯,是“天行健”的象形表達,是時代的表征。這本書提供了一種理解古今文化相通和文明交流理念的路徑,破解了“古今中西”之爭,使中華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古代文化走到今天,用古今文化相通破解了古今之爭,用文明交流互鑒破解了中西之爭,更好地講述了中華文化故事、中國典籍中的故事、中國文物中的故事,書中每張面孔都是“活的哲學”,讓讀者在文物中觸摸到中國文化的精神密碼。
王玨結合媒體傳播的敏銳視角,分享了自己的三重深刻感受。一是實現了從“物”到“人”的創造性轉化:不再是冰冷的文物陳列,而是通過故事賦予文物“人格”,讓讀者看見文物背后鮮活的古人智慧與生活溫度;二是完成了從“記憶”到“認同”的情感遞進;當讀者在文物中找到與自身文化基因的連接,民族認同感便會自然生長;三是引發了從“民族”到“世界”的文明回響:這些文物不僅是中國的,更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為世界理解中國提供了具象化的入口。王玨最后講道:“真正的文化自信,是讓每一張中國面孔成為世界理解人類的共同語法。”
董濤盛贊該書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典范之作”,其成功源于三大核心特質:一是以文物形式傳承了中華文明的基因,直擊中華文明的內核;二是用大量史實和細節,讓文物說話,讓國內和世界了解中國面孔;三是以文物為載體,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上既扎根傳統,又應和時代對文化自信的呼喚。他指出,該書背后所承載的意義,是對文化傳承代際傳遞的深刻考量,青少年是文化傳承的核心力量,通過書籍與影像的雙重浸潤,能讓他們在成長中自然接納中華文明的基因,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比任何說教都更具生命力。
吳問濤指出,這本書最精妙之處,在于用大眾熟悉的“生活感”消解了考古的嚴肅感,每張面孔都帶著故事,文物在書中更是如此。它的編排既有歷史的厚重,又有現實的溫度,讓普通人能輕松“讀懂”文明,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他強調,這種“可讀性”的背后是對文化傳播規律的精準把握,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普及,當文物故事能被孩子聽懂、被大眾接納,中華文明的傳承便有了最廣泛的群眾基礎,這正是文化自信落地生根的關鍵。
本書作者、中國國家博物館圖書資料部主任翁淮南在分享會上介紹了《中國面孔》一書的創作心得。據介紹,這本書的籌備歷時多年,在籌備過程中,他走訪了眾多博物館、研究院,拍攝了逾10萬張文物上的面孔,通過多學科交叉研究,為每件文物撰寫了兼具學術性與可讀性的解讀文字。他用書中的實例生動形象地在現場講解了眾多面孔背后的故事,也提及了后續的創作計劃。在談及面孔的選材標準時,翁淮南表示,一是時間上,涉及中華民族的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二是內容上,呈現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三是形象上,文物上呈現的面孔表情有平淡、歡喜、幽默、憤怒、悲傷,也有自信、勤勞、勇敢、智慧、堅韌,既可信、可愛、可敬,又真實、立體、全面;四是物證上,這些文物來源于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涉及陶器、瓷器、玉器、青銅器、壁畫、石刻、雕塑、書畫等珍貴文物;五是形式上,努力營造原境,用圖片和文字等形式進行解讀;六是目標上,通過中國面孔這一媒介,努力打開一個讓世界讀懂中國的窗口。
分享會最后,陳義望代表主辦方致答謝詞,他指出,《中國面孔》的命名意在讓文物成為中華文明可見、可感、可愛的“具象代言人”。“解讀中華文明標識”系列秉持專業嚴謹、貼近大眾的雙重標準,重視國際傳播布局。一方面向國內大眾讀者普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通過可見、可感、可愛的中華文明標識形象講好中國故事,更好地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韓世容
編輯/胡克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