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那個讓日本政壇徹夜難眠的夜晚,注定要被刻進歷史的記憶里。
執政聯盟的史無前例大潰敗,不僅把石破茂推到了懸崖邊上,更讓一個危險人物開始磨刀霍霍。
這個人究竟是誰?一旦她掌權,中日關系會滑向怎樣的深淵?
作者-鹽
70年來頭一遭:執政黨的"政治車禍現場"
說起日本這次參議院選舉,那真是一場史無前例的政治大地震。
自民黨只搶到39個座位,公明黨可憐巴巴地拿了8席,加起來總共47席,離保名的50席還差一大截。
更要命的是,就算把那些不用改選的75席都算上,執政聯盟在參議院也只有122席,離半數的124席還是差了那么關鍵的2席。
這可是自1955年自民黨成立以來,頭一回在參眾兩院都沒占到多數。
說是政治車禍現場,一點都不夸張。
從投票情況就能看出老百姓有多窩火。這次投票率飆到了58.51%,比2022年高了整整6個百分點。
這么多人跑出來投票,明擺著是對現狀極度不滿,想用手里的選票給執政黨來個狠的。
石破茂內閣的支持率已經跌到了20.8%的冰點,不支持的人反倒有55%。
這是他上臺以來最慘的成績單,簡直就是民意的全面背叛。
老百姓對物價一個勁往上躥、工資原地踏步早就忍無可忍了。
連續5個月實際工資下降,核心CPI連續3個月超過3%,這組數字就像兩記重拳,把民眾的生活打得七零八落。
最讓人心疼的是大米價格,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5公斤普通大米要200多塊人民幣。
這可是日本人的主食啊,連大米都吃不起了,老百姓能不炸鍋嗎?
這次選舉就像一場民怨的總爆發,積壓已久的不滿情緒找到了宣泄口。
三重暴擊:石破茂被自己人、美國人、老百姓聯手"群毆"
說實話,石破茂這次是真的四面楚歌了。
從黨內的窩里斗開始說起,麻生太郎這個老狐貍已經公開表態"不能讓石破茂再干下去"。
這話說得可夠直白的,明擺著就是要逼宮下臺的節奏。
自民黨內部的派系斗爭從來都不是什么新鮮事,但這次顯得格外殘酷。
石破茂好不容易第五次參選才當上黨總裁,結果還沒坐熱乎,就被自己人捅了刀子。
美國人那邊也不給面子,日美關稅談判搞了7輪都沒談成。
特朗普那個商人總統,張口就要日本進口美國便宜大米,還要求把國防開支提高到GDP的3.5%。
這對本來就不景氣的日本經濟來說,簡直就是再狠狠補上一刀。
如果真的按美國要求做,石破茂的支持率別說20.8%,估計連10.8%都保不住。
更過分的是,美國還要求日本開放汽車市場,讓美國車自由進入。
汽車產業可是日本經濟的頂梁柱,這不是讓人砸自己飯碗嗎?
石破茂夾在中間左右為難,不答應美國就要揮舞25%關稅大棒,答應了國內汽車業就要哭天搶地。
這種被美國牽著鼻子走的外交,讓日本越來越像個沒有主見的小弟。
老百姓這邊就更不用說了,錢包癟了,生活苦了,自然要找政府算賬。
從觀察來看,這次民眾的憤怒不是一般的大,而是積怨已久的總清算。
連號稱"永遠的候選人"的石破茂都扛不住這三股力量的聯合絞殺。
"日本特朗普"強勢崛起:民粹主義的東亞試驗
在這場政治地震中,最讓人意外的是一匹政治黑馬的強勢崛起。
參政黨從2022年的可憐1席,這次直接飆到了14席,成了參議院第四大黨。
這種爆發式增長讓所有政治觀察家都看呆了眼,誰也沒想到變化來得這么猛烈。
參政黨的黨魁神谷宗幣被人稱作"日本版特朗普",這可不是隨便說說的。
他主張"日本優先",要限制移民,強調保守觀念,這套路跟特朗普簡直如出一轍。
說起來,這種民粹主義浪潮在全球都有苗頭。
美國有特朗普,英國有脫歐派,法國有勒龐,現在日本也有了神谷宗幣。
這些政治人物都有個共同特點:善于把民眾的不滿情緒包裝成政治主張。
經濟不好?那就怪外國人搶了工作。生活困難?那就怪傳統政客尸位素餐。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看,經濟焦慮很容易轉化為政治激進化。
當傳統政黨解決不了實際問題時,民眾就會把希望寄托在極端勢力身上。
參政黨的崛起,本質上是日本民眾對傳統政治精英的徹底失望。
這種現象在東亞文化背景下格外值得關注,因為它可能預示著更大的政治變革。
更讓人擔心的是,這種極右思潮一旦得勢,很可能在外交政策上更加激進。
歷史告訴我們,經濟困難時期往往伴隨著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
當內政搞不定的時候,政客們就喜歡在外交上刷存在感,轉移民眾注意力。
這對中日關系來說,絕對不是什么好兆頭。
高市早苗的"臺海牌":中日關系的不定時炸彈
在石破茂岌岌可危的時候,一個危險的身影開始浮出水面。
前經濟安保大臣高市早苗已經公開表態,準備再次參加自民黨總裁競選。
說不擔心是假的,這個女人在臺灣問題上的激進立場讓人不寒而栗。
今年4月,她就公然竄訪臺灣,還大放厥詞要搞什么"國防合作"。
這種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的行為,簡直就是在玩火。
從觀察來看,高市早苗這種人一旦掌權,中日關系可能真的要涼涼了。
她不僅在臺海問題上態度強硬,還叫嚷著要參拜靖國神社。
這種錯誤的歷史觀和危險的政治立場,會讓中日關系雪上加霜。
畢竟中日關系好不容易有了今天的局面,經不起這樣的折騰。
更要命的是,如果極右勢力真的上臺,很可能推動修改和平憲法。
參政黨已經明確表態要強化自衛隊,還計劃給菲律賓出口驅逐艦。
這些動作都在推動地區軍事化,讓本來就緊張的東亞局勢更加復雜。
每次看到這些右翼政客在臺灣問題上放炮,心里都捏一把汗。
中日兩國的經濟聯系可是實打實的,雙邊貿易依存度還有23.9%。
80%的日本制造業都離不開中國市場,要是因為政治動蕩搞經濟脫鉤,兩邊都得大出血。
但政客們為了選票,往往不會考慮這些實際利益。
這就是最讓人頭疼的地方,理性的經濟考量敵不過非理性的政治操作。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日本政治越是右傾,對華政策就越是強硬。
而中國在釣魚島、臺灣這些核心利益問題上,是一寸都不能讓的。
這種結構性矛盾一旦激化,后果真的不堪設想。
結語
日本政壇這場"大地震",折射出的是制度疲勞和民心思變的深層危機。
中日關系正在經歷考驗,下任日本領導人的選擇將決定兩國命運走向。
面對這樣的變局,你覺得中日兩國應該如何破局?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