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作為西夏王朝留存至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歷史物質文化遺產,直接反映了西夏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情況,是11—13世紀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過程的產物,展示了中原與邊疆多種民族文化以及中西文化尤其是絲路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集中體現了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是集人類文明多樣性與獨特性于一體的珍貴物質遺存,在世界文明史、墓葬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也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
西夏陵 作者/供圖
西夏陵研究成果豐碩
西夏陵考古始于1972年,共發掘7次,曾入選“中國20世紀100項重大考古發現”“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截至2024年,出版西夏陵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專著18部,發表論文140余篇,基本摸清了西夏陵分區、帝陵陵園布局、陪葬墓類型、墓葬形制、出土文物等情況。1972—1978年,寧夏博物館首次對西夏陵區進行大規模考古調查,主要對8號、101號、108號陵墓進行了發掘,發表了8號、101號、108號墓發掘報告和《西夏陵墓出土殘碑粹編》。1986—1987年,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陵區北部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發掘。《銀川西夏陵區三號陵園東碑亭遺址發掘簡報》《西夏陵園北端建筑遺址發掘簡報》指出,三號陵東碑亭平面形制為方形,由夯土臺基、圓形基址與踏道組成;北端建筑遺址是由外部夯土墻體圍合而成的三進式院落。1990年、1991年,分別對陵區進行了調查與測繪,將西夏陵由南向北分為4區,重點對三號陵東、西碑亭,北端建筑遺址進行了發掘。《寧夏銀川西夏陵區調查簡報》公布了西夏陵及陪葬墓的分布、陵園性質與布局、陪葬墓性質、建筑遺址與遺物等。許成、杜玉冰《西夏陵——中國田野考古報告》和韓小忙《西夏王陵》披露了當時西夏陵考古的基本情況與認識。2000—2001年,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對3號陵地面建筑遺址進行了清理和發掘。《寧夏銀川市西夏3號陵園遺址發掘簡報》記錄了當年對3號陵的三次考古發掘概況。《西夏三號陵——地面遺跡發掘報告》系統地總結了對三號陵地面遺跡進行的四次發掘情況,認為三號陵闕臺、角闕、門闕、陵塔為圓形,在唐宋帝陵中首次出現。2007—2008年對6號陵地面建筑遺址進行了清理發掘。《西夏陵六號陵地面遺跡有重要發現》認為六號陵臺為八角七層塔式建筑,陵主可能是夏崇宗乾順。另外,《西夏三號陵——地面遺跡發掘報告》第一次指出六號陵獻殿采用了減柱移柱技術。2013—2016年,調查陵區陪葬墓與防洪工程遺址,新發現防洪工程遺址32處。2024年,發掘2號陵西側、Ⅱ區28號陪葬墓、Ⅲ區93號陪葬墓防洪墻。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與西夏陵區管理處編《西夏六號陵》和《西夏文物·寧夏編》較全面地介紹了歷次西夏陵考古與發掘的情況。《西夏陵陪葬墓的地球物理考古勘探研究》介紹了采用磁法、電磁法(GEM-2)、探地雷達等探尋西夏陵地下陪葬墓的空間分布信息。
西夏陵是中國陵寢規劃在中古時期的開創變革,首創了在中軸線上設置建筑、陵園多進院落及無排水系統的有組織排水模式的先例。其陵寢制度、建筑布局、出土文物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重要歷史見證,以實物展示了歷史上中華民族在西北地區的交流、融合與發展。西夏陵本身形態體現了中國陵寢布局演變的中間狀態,在中國陵園建筑中別具一格,如密檐式多層實心陵臺等,在繼承了中國傳統陵寢制度與文化的基礎上,吸收了周邊民族與佛教文化、吐蕃文化、回鶻文化的因子,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多元文化特征,是中華帝陵體系不可缺少的一環,是世界墓葬史上較為罕見的大型夯土帝陵,對闡釋中國西北邊疆地區的歷史文化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具有重要價值。
西夏文化體現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西夏陵是西夏物質文明的集中體現,是西夏文化的物化展示。西夏文化是以唐宋文化為主體,吸收、融合了周邊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種中國邊疆文化,是中華文化在邊疆地區的特殊反映,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它孕育、滋養、融入中華文化沃土之內的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既體現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過程中的歷史必然,又貢獻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過程中的西夏樣本。
西夏與西夏文化在邊疆地區實現了經濟、政治與文化上的局部統一,客觀上結束了唐五代以來“河西走廊”群雄割據的戰亂局面,把“絲綢之路”、賀蘭山一帶連成一體,完成了地方局部統一,為元代大一統奠定了基礎。夏元之交,西夏成為青藏高原與草原文化、中原文化交流的紐帶,最終為元代漢、藏、羌、回鶻、契丹、蒙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筑中華民族共同體作出了突出貢獻。
西夏文化是敦煌文化的組成部分,敦煌西夏石窟豐富了敦煌文化的內涵。同時,西夏文化既是絲綢之路上多民族與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產物,又進一步促進了當時絲路各族的民族與文化交流。西夏陵突出的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特征恰恰是這一歷史進程的見證。西夏語作為僅有的4種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漢藏語系和13種體現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內容之一的少數民族語言,是研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稀缺資源,具有不可替代的語言學價值。另外,通過對西夏文本的譯釋,可以復原已經佚失的漢文本文獻面貌,傳承文脈,彌補部分珍貴歷史文獻佚失的缺憾。
加強西夏陵保護與研究
目前世界文化遺產中,墓葬類的只有兩個:秦始皇陵(公元前1世紀)和明清皇家陵寢(14—19世紀)。西夏陵恰好處于中間(11—13世紀),是已經消失了的西夏文明的特殊見證,也是中國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農牧交錯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證。它既是以寧夏平原為中心的中國西北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也以其獨特性為人類文化的多樣性提供了絕佳的例證。因此,做好西夏陵的保護、研究、宣傳工作是我們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
我們建議在繼續完善西夏陵保護法規、規劃與加大財力物力支持下,一是在加強地面遺跡保護的基礎上,運用紅外線、多頻脈沖技術對地上、地下建筑進行立體掃描,建成全部建筑與文物的數字化檔案,建立西夏陵立體全息數字模型與文物數字模型,博物館引入多種數字設備,增強參觀者與文物的交互性。建構西夏陵建筑的數字復原模型,使用MR設備,使游客在遺址現場能夠感受到虛擬的歷史原狀。二是加強西夏陵的研究與宣傳,使西夏陵“活起來”。西夏陵是人類文化遺產,西夏學是寧夏的文化名片,寧夏要借助申遺,讓寧夏的文化名片“亮”起來。西夏陵作為可與敦煌石窟相媲美的歷史文化遺跡,有深遠的研究價值,但現在對西夏陵的研究、闡釋及宣傳還遠遠不足。迄今為止,9座帝陵、271座陪葬陵中僅7號陵墓主可以確定為仁宗仁孝外,其他墓主身份都尚未確定。因此,在保護第一的前提下,以申遺成功為契機,統籌當前保護與長遠利用,深入挖掘西夏陵遺址文化價值,持續深入做好系統保護和研究闡釋工作,充分發揮西夏陵在實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作用,讓西夏陵成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載體。
作者系寧夏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寧夏社會科學院圖書資料中心編審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郭飛
新媒體編輯:崔岑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