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1952年之時,主席與許世友一眾人前往山東濟南巡查,許世友提議前往參觀孔廟。
見到之后許世友卻忍不住吐槽道:“主席,這孔家真是全國一號地主啊!”
究竟看見了什么,竟會讓許世友有此言論呢?面對許世友的吐槽主席又是怎么說的呢?
一、孔子不姓孔
1952年之際,主席好不容易有了休假的時間。于是主席決定利用這個時間對黃河進行實地考察。
前往的第一站就是山東,當時時任山東軍區司令員的許世友十分熱情的接待了主席。
在主席將走之時,許世友提議讓主席前往曲阜孔廟進行參觀,許世友打趣道:“主席,您都來到山東了,不去孔廟豈不白來?”
聽到許世友此言,主席不禁回想到當年自己到處奔波籌款之時,曾經參觀過孔廟。現在已經過去幾十年。
想到這主席立刻依照許世友的話,決定再次前往孔廟一趟,拜訪一下孔夫子。
主席對于孔夫子的尊重也是人盡皆知的。從主席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
在主席的所有詩作中,只把一個人的言論放進了詩句之中。那個人就是孔子,這足以見得主席心中孔子的地位。
孔子作為中華文化的源頭、作為儒家思想的奠基者,對于后世的影響巨大。
主席知識淵博,從濟南到孔廟的一路上都在給隨行的許世友等人講述著有關于孔子的故事,以及當年的歷史。
到達孔廟進行參觀的時候,主席突然出言詢問:“孔子姓什么啊?”
面對主席這一提問,許世友率先搶答,他想也沒有想的說道:“孔子,孔子,當然姓孔了!”
聽到許世友的回答,主席笑著搖了搖頭道:“不對,孔子可不姓孔!”
看到眾人都一臉不解,主席耐心的給他們解釋道:“孔子其實姓“子”。孔子是殷商貴族的后代,和商紂王一樣都是姓“子”,他們擁有血緣關系。”
這一切都要從我國古代的姓氏文化說起,在中國古代,姓與氏是分開的。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就是說在之前姓是世代相傳的,一般不會更改,但是氏會跟隨著一些外在因素而改變。
就拿孔子來說,他是姓子,而孔是他的氏。就我國古代的發展可知,最早的中國是母系社會隨后才是父系社會。
所以在當時姓代表母親的一方,而氏自然就是代表父親的一方。
其實當時的孔家祖先還是有著較為出眾的人物的,如“孔父嘉”當年的他位居宋國的大司馬,是一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
其有勇有謀但是因為當時的時局原因,再加上朝堂內部的斗爭,最后淪為朝堂斗爭的犧牲品。隨后才逃到了魯國。
孔子的家族在魯國擁有地位與成就之時,為了讓家族姓氏得到更好的延續,便從孔子起就改為姓孔。
隨后孔子的后人都稱之為“孔氏家族”。古代對于家族的延續極其看重,從這里也可以看出。
二、代代有加封
在曲阜的縣委書記的帶領之下,主席一行人前往孔府進行參觀。可能大家對于孔廟都不甚了解,其實孔廟十分之大,可以與避暑山莊相媲美。
整個建筑擁有五個大殿、一個閣、兩院、兩堂……
看到這些許世友不禁感嘆道:“主席,這孔家真氣派、真豪華,不愧是全國一號地主、一號貴族啊!”
不僅如此,整個孔廟共有歷代帝王所立的石碑五十余處,由此可見歷代王朝對于“儒家思想”的推崇,以及孔子的地位。
隨后一眾人又來到了“杏壇”據縣委書記孔子玉所言,這是孔子周游列國后,曾經在杏樹之下授學,所以就設立了此壇。
主席向大家解釋道:“由于孔子的思想對于之前封建王朝的統治十分有幫助,也導致孔子的地位不斷升高,所以歷朝歷代對于孔子都有加封。”
主席幽默的沖大家說道:“孔夫子真是年年有進步,代代有加封啊!”
走進大成殿,這里可謂是孔廟最輝煌的地帶,大成殿的中心供奉著孔子、孟子等人的配像。
大殿的每根柱子上都有精美的雕刻,精致無比。整個殿內都彌漫著一種莊嚴、森重的感覺,給人以一種神圣不可侵犯。
孔林就是孔子本人以及他的許多后代埋葬的地方,周邊有很多百年古樹圍繞。
其中的孔林根據相關數據記載已經有大約10萬多顆,其中有年代的古樹就有2萬多。
環望四周無一不在訴說著孔廟的氣勢宏偉、金碧輝煌。
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主席感嘆道:“想當初,我小的時候學習都是一些孔孟之道,把這些拿到現在就有一些不適應當下的社會了!”
“但是要是沒有孔夫子,我可能連大字都不識一個,更別提今天了!”
正如主席所言,就今天的社會來看,一些“孔孟之道”確實不適合當下的新中國、新社會。
但是對于孔子的歷史地位以及對于中國古代的教育貢獻是毋庸置疑的,誰都不能否認。
主席也說孔子所言都是從當時的實踐中得到的,對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席是給予高度評價的。
就連主席都極其看重的孔子的一些思想文化,為什么許世友卻不屑一顧呢?
對于許世友的出身想必大家也都有所了解。年少的許世友因為家境貧寒所以去給武術師傅當雜役。
就他的出身而言,所以導致對于一些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很是了解。當時的貧民就只能依靠著種田那微弱的收入維持生活。
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孔子是不種地的。
不僅如此,孔子對于種地這件事也是極其不理解乃至不屑的。孔子的思想一直認為人就應該以“治學”為主。
成為一個有出息、有學識,從而受人尊重的一個人。而不是每日“三更而起,五更眠”的去從事農作。
對于一個一直從社會最底層打拼的農民家的孩子,許世友對于孔子的這個思想也是嗤之以鼻。
但是就當時的封建社會來說,當時的帝王為什么推崇孔子,并將他的思想作為國家的治國之道。
因為孔子的一些思考乃至主張就是為當時的封建王朝的皇室所服務的。他是為了能夠讓統治者可以更好的統治人民,予以方便帝王的統治。
所以這也是一些近代的學者為什么對“儒家思想”進行批判,就是因為他們覺得“儒家思想”在控制人民的思想!
咱們可以設想一下,就當今社會“以人為本,人人平等”的社會,對于儒家思想真的適用嗎?
結語
對于孔子在中國文化上做出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任何人都不能抹滅。但是對于一切文化我們都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符合當今社會。
就如同主席所言,無論什么時候都要辯證的看待所有的思想,選擇最正確、最適合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正確思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