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召開新聞發布會。該部政策研究司司長、新任新聞發言人崔鵬程介紹,截至6月底,全國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10.71億人、2.45億人、3億人,6月底累計結余9.83萬億元,基金運行總體平穩。人社部還同期發布17個新職業、42個新工種,包括無人機群飛行規劃員、旅拍定制師等。
崔鵬程指出,上半年,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穩步推進,調劑資金已經調撥到位,支持基金困難省份養老金發放。研究制定領取個人養老金有關問題的通知,豐富個人養老金領取條件,完善領取方式和程序。同時,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工作取得積極進展。截至6月,試點省份累計參保人數1234萬人,對職業傷害特別是重大傷亡事故的保障功能得到有效發揮。《擴大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通知》明確,用3年時間,從擴容省份、新增企業、拓寬行業3個維度分步驟、漸進式穩妥有序推進試點擴圍工作。7月1日起,新增天津、河北、遼寧等10個試點省份,滴滴出行、順豐同城、滿幫省省、滴滴貨運等規模較大的試點平臺企業。
此外,社會保障卡功能進一步拓展。截至6月底,全國持卡人數達13.9億人、覆蓋98.9%人口,其中領用電子社保卡10.97億人,覆蓋77.9%人口。
下一步,將穩步推進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等改革。協同相關部門推進落實個人養老金政策措施。做好養老金調整工作。及時足額發放社保待遇。
在發布會上,人社部還宣布,遴選確定了17個新職業、42個新工種信息,調整變更了9個職業(工種)信息。新職業包括無人機群飛行規劃員、裝修管家、工傷預防咨詢師、電子電路設計師、室內環境治理員、家政服務經理人等。
據人社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副司長王曉君介紹,此次發布的新職業和新工種,反映了新質生產力創造的就業新賽道,見證了高品質生活催生的就業新空間。主要特點體現為3個“新”:
一是新技術驅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深度應用,催生了大量數字新職業、新工種。如此次發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動畫制作員新工種,就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為動畫制作市場注入人力資源新動能;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測試員,以及之前發布的人工智能訓練師、數字孿生應用技術員、云網智能運維員等,都是在新技術浪潮中應運而生的。
二是新業態催化。新業態的發展正在深刻重塑就業市場,催生出一批兼具技術含量與時代特色的新職業、新工種。比如,無人機是低空經濟領域增長最為顯著的賽道之一。據有關方面數據,截至2024年底,全行業無人機擁有者注冊用戶161.9萬個,全行業注冊無人機共217.7萬架,均比上年底增加了一倍。隨著無人機規模快速擴大、應用場景不斷拓展,相關崗位需求持續增加。此次發布的無人機群飛行規劃員新職業,主要從事無人機群飛行路線規劃、飛行計劃與飛行任務制訂、飛行現場管理等。
三是新消費孕育。人們對生活品質、健康管理、精神文化、個性化服務需求日益增長,新消費催生新的職業。比如,此次發布的室內環境治理員、睡眠健康管理師、旅拍定制師等新職業新工種。這些新的職業和工種扎根不斷變化的消費市場,集中于現代服務領域,越來越多的從業者在其中挖掘新機遇,尋找新的就業創業機會。
新職業發布后,人社部還將會同相關部門制定職業標準和評價規范,加強新職業培訓和評價工作,引導人才培養和市場需求對接、與社會發展同步。
對登記求職的未就業畢業生提供“1131”服務
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是重中之重。2025年我國高校畢業生規模再創歷史新高,達1222萬人。7月畢業季,多數高校畢業生已進入就業市場,但還有部分離校畢業生仍未落實工作。
“我們組織各地人社部門開展就業服務攻堅行動,集中資源力量,對未就業畢業生、登記失業青年等進行全力幫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就業促進司副司長陳勇嘉表示,將重點做好集中亮出服務清單、集中開展精準幫扶、集中推送崗位信息、集中組織培訓見習、集中開展困難幫扶等工作。陳勇嘉進一步介紹,目前,各省普遍面向畢業生發出就業服務公開信,人社部在全國層面開放了求職登記小程序。各地人社部門將對登記求職的未就業畢業生,建立實名臺賬,主動聯系、了解求職意向和服務需求,提供“1131”服務,即至少1次政策宣介、1次職業指導、3次崗位推介、1次技能培訓或就業見習的機會。
本組文/本報記者解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