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迪雅,屬牛,今年13歲,一名中德混血的女孩兒,出生在柏林。
我有個“虎媽”,她從小教我講中文讓我學孔融讓梨,給我報各種培訓班,讓我成為德國學校最忙的小朋友。
我在德國喜歡拍廣告、走T臺展示自我,但是不喜歡媽媽給我講中文,我認為中文是最難學的語言。
10歲時,全家來到中國定居,全中文的課堂卻成為了我的噩夢,好在有媽媽耐心體貼的陪伴!
3年的中國生活,讓我發生了徹底的改變,我喜歡中國文化,喜歡穿漢服,有了自己的閨蜜,有了自己的偶像,超級喜歡中國。
(2021年,我的德國爸爸、中國媽媽和中德甜心我!)
爸爸是德國人,媽媽是中國人,媽媽在德國留學期間認識了爸爸。他們在此之前都有過一段婚姻,相愛后又組成了新的家庭,就有了我。
我還有兩個德國姐姐,一個中國哥哥。他們比我大十幾歲,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出去獨立生活了,只有每年重要的節慶日,大家才會聚在一起。
(我和兩個德國姐姐一起做餅干)
我10歲以前一直生活在德國,講德語、學英語,和身邊的俄羅斯籍、土耳其籍家庭的小朋友沒有什么不同。偶爾,媽媽和我講漢語時,我會感到很苦惱,我聽不懂,也不想學,就很排斥。
(2022年4月,爸爸媽媽帶我去貴州梵凈山)
三歲時,別的孩子都會哇啦哇啦地大喊大叫,表達自己的喜好。我卻還沒學會說話。是的,你沒看錯,三四歲的孩子,竟然還不會說話。
很多親戚朋友,包括老師,都建議媽媽帶我去醫院,看看是不是語言障礙,或者是智力方面出了問題。但媽媽堅信她的女兒沒有問題,并耐心地陪著我,一遍又一遍輔助我練習語言表達。
幼小的我不知道,為什么同樣的東西,爸爸媽媽他們講得不一樣,怎么會有不同的發音。
媽媽每次帶我回中國探親,我都要費很大的力氣才能弄明白周圍的人在說什么。但是回到德國后,我又不知道這邊的人在說什么。
(三歲半在深圳上幼兒園)
三歲半的時候,媽媽帶我回中國,想讓我融入當地環境,專門找了個幼兒園。三個月后,我終于學會了基本的日常對話,開心地想要展示自己。
結果那天爸爸來接我,他用德語問了很多問題。我一下子愣在那里,想不起來該怎么說。
爸爸一看,著急了:“女兒啊!你怎么把德文給忘了?以后可讓我怎么跟你說話啊!”然后,我覺得自己好像犯了什么錯誤。就這樣,說話這個事兒,就把我難住了。
回到德國后,我無所適從,中文不會講,德文也忘得差不多了。剛進入幼兒園時,我很少講話,在園里也不和老師小朋友交流。
一回家就到房間里自己玩玩具,也不和爸爸媽媽講話。好在媽媽對我很有耐心,一直鼓勵我,肯定我。
(四歲,在德國戶外玩沙子)
在幼兒園,老師和小朋友都很和善。在游戲和玩耍中,我慢慢地開始和他們玩在一起。
進入五歲,不知道是不是語言系統被激活還是怎么回事,我變得特別愛說話,突然就變成了話癆。這也是讓身邊的人感到特別吃驚和迷惑的事情。
說起德國的幼兒園,和我在中國上的很不同。我們沒有課本,不學數數和認字。干得最多的就是,各種戶外探險,堆沙子、玩泥巴,觀察小動物,做各種手工。
每天早上我穿著媽媽給我準備的漂亮衣服出門,晚上渾身臟兮兮地回家,衣兜里往外一倒都是沙子,媽媽取笑我說,整天像個小泥豬。
媽媽的愛不僅僅體現在對常生活的細心照料上,更多地體現在對我教育上的耐心和執著。對于中國文化的灌輸真的是不放過任何機會。
我日
看我語言表達日漸流暢,她又開始見縫插針地語言教學,但是我的德文才剛說順溜,對超級難學的中文實在看見就害怕。我不愿意去學習。媽媽一看語言不愿意學,那就補文化。
(7歲的我,在德國和小朋友一起做圣誕賀卡)
有一次,天特別熱,我們全家圍在一起吃西瓜。媽媽剛切完,我伸手就把一塊大的攏在面前。然后,媽媽就給我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問我為什么孔融愿意把大塊的梨子讓給哥哥?
我想了想說,他不喜歡吃梨?看了看媽媽的臉色,又試著說,大的那塊有個蟲蟲?媽媽很無奈地說,小孩子要懂得謙讓,把最好的東西留給長輩和年幼的人,自己吃小塊的。
我一聽不讓我吃大西瓜,一下子哇哇哭了起來!
后來爸爸回家之后,看我哭得可憐兮兮就問媽媽怎么回事,當他聽完事情的經過反而笑了。
他說,我很喜歡中國的文化,也尊重中國的傳統美德,但是,現在孩子還小,還是先鼓勵她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等大一點,明白禮儀的內涵,咱們再教規矩。
(左一是8歲的我參加中國駐德使館交流活動)
類似于這樣的文化分歧,在我成長的過程中還是很多的。好在爸爸媽媽感情很好,他們總能尊重彼此,最后達成一致。
關于是否給我報課外班的分歧上,最后還是媽媽取得了勝利。在上小學前媽媽就給我報了繪畫、形體、手工之類的課程。
進入小學后,因為沒有家庭作業,時間比較富余。媽媽又給我報了鋼琴、舞蹈、聲樂、輪滑、游泳,每天放學帶著我不是在上培訓班就是奔波在上興趣班的路上。
(愛游泳的我喜歡像美人魚一樣潛水)
每當這個時候,爸爸就會說:為什么要讓孩子這么辛苦呢?她喜歡的話玩一玩,不喜歡就算了。媽媽認為,孩子都沒入門怎么知道喜不喜歡,適不適合?
只有認真學上兩三年,入了門如果覺得不喜歡,才可以放棄。爸爸聽了覺得也有道理,于是,我就成了我們德國同學中的極少數,課余學習生活異常忙碌的孩子。
(7歲在德國,爸爸媽媽帶我滑雪)
媽媽對我的中國式教育讓我少了很多玩樂時間,但還是讓我獲得很大的成就感。七歲的時候,我的輪滑技術就獲得了柏林市少兒組二等獎的好成績。
后來,我選擇放棄這個特長,媽媽也支持我的選擇。因為我又喜歡上了另外一項活動,T臺走秀和表演。
可能是因為混血兒的原因,從小身邊很多人都夸我長得好看,走到路上也會有類似于星探的人主動找我媽媽搭訕。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簽約了一家兒童經紀公司,開始接觸廣告拍攝、T臺走秀這樣的活動。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參加德國選秀節目參與了品牌贊助商的廣告拍攝,不僅可以登臺與著名主持人互動,活動結束竟然還有一筆屬于我自己的勞動所得,我開心的飛起!
(8歲的我獲得柏林少兒輪滑比賽第二名)
之后,類似的活動也慢慢多起來。比如德國大型電器商場某品牌的廣告拍攝,為知名快餐連鎖店拍攝宣傳廣告,飾演一些小演員角色等等。
我不僅獲得了很多免費的試穿時裝機會,還學到一些化妝技巧(雖然有時候我覺得化妝師把我化得好丑),還有就是懂得很多與人交流溝通的方法,變得更加陽光、自信!
(2021年,在深圳舞臺走秀的照片)
媽媽每次回中國都會帶上我。但上小學后,她回國的次數明顯減少了很多,一方面是我姥爺姥姥相繼過世,另一方面可能也是為了我的學習。
2015年6月,媽媽又帶我回去了一次,這次是受國務院華僑辦的邀請。
我跟著媽媽和旅德華僑華人愛心協會一行15人,到云南麻栗坡縣和金平縣考察,實地了解當地人的生活,向山區學校捐贈了圖書和文體用品。
(2015年,參與云南山區小學捐助,6歲的我第一次帶上紅領巾好開心)
那次的云南之旅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國不僅有深圳這樣的繁華城市,也有山村里條件很艱苦的地方,我睜著大眼睛好奇地打量著這個與我生長環境完全不同的地方。
對媽媽和同行的叔叔阿姨們的行動,好像懂了一些,又好像沒太明白。
但對于這個世界的認識,從此變得立體,也逐漸開始關注自己的身份,我是德國人嗎?還是像媽媽說的,我也是中國人?這是我以前從未考慮過的問題。
2019年,爸爸因公司業務發展需要常駐中國,媽媽覺得這正是一個帶我感受中國的好機會。
于是決定離開德國,搬家,轉學,為我在深圳申請了一所國際學校。從德國到中國,全家定居深圳,我正式成為一名中國的小學生。
(2021年10月,媽媽帶我去看中國的“母親河”)
剛剛到深圳時,我特別開心。
這里的氣候要比柏林舒適多了,一年四季鮮花盛開,還有吃不完的水果,荔枝、芒果、西瓜、山竹、楊桃......讓愛吃水果的我,像熊大熊二鉆進了蜂蜜罐子里,從嘴巴甜到心里。
可惜,好景不長,一進學校,我的麻煩就來了。
之前在德國時,我不喜歡和媽媽用中文交流,以至于我的中文水平很差。到了國際學校,只有個別科目是英文教學,其他全中文教學,特別是數學,像在聽天書,一節課下來,我是一臉懵!
放學回家還要寫家庭作業,別的孩子寫作業是在思考這道題怎么做?我寫作業是在思考,這是個什么東西?
那段時間,每晚寫作業都是我的噩夢,翻一頁不認識,再翻一頁,還是不認識,一邊哭一邊寫,眼淚合著墨水洇濕課本。
(2021年7月在深圳,我小學畢業啦!)
媽媽心疼我,就一道題一道題幫我翻譯成德文,然后我再做題。晚飯后,我們家就開始了母女倆一起做作業的場景,就這樣堅持到了小學畢業。
在深圳上小學的這兩年,一開始完全聽不懂同學們下課在一起嘰嘰喳喳說的什么,那時候的我好無助,就像無意中流浪到另一個星球的孤獨小王子。
到現在,我已經完全可以和她們打成一片啦!也有了自己的“閨蜜”,我們一起用中文說悄悄話兒。放學后,相約一起去逛街,去游樂場,或者一起相約在家里玩兒。我好喜歡我的中國小伙伴。
我還從她們那里學會了很多老師和媽媽,從來不教我的新詞。比如“表白”、“閨蜜”,我經常是在學校里聽得一知半解,然后再跑回家問媽媽。然后找時機炫一下我的“地道”中文。
(2021網劇拍攝中,不好意思我又吃上了西瓜)
有一次,去社區衛生院打針,護士姐姐看我非常勇敢,就夸我說,你真棒!我突然想起剛從同學那里學來的新詞,覺得是時候展示一下了,就說對她說:“你看,我很牛逼吧?”
她驚訝地抬頭看看我,和媽媽對視一眼,兩個人哈哈大笑起來。我不知道為什么她們那樣的表情,同學告訴我說牛逼就是超級棒的意思啊!
還有我每次和媽媽分享我喜歡的偶像,給她說:“我們女孩子就喜歡“羊羊”、“小站”......他們好帥啊!”她都瞪著眼睛好像不知道我在說什么。
就是那兩個大帥哥啊,然后我一著急找到圖片指給她看。她才恍然大悟,“噢噢,原來你說的是這個羊羊,小站啊”然后又是一陣狂笑。
(2022,深圳家里我自己做的小餅干,要不要嘗嘗?)
我現在好像懂了,是我的中文水平還不夠厲害。但是,沒關系,我一直學習,以后會讓他們刮目相看的。
上初一時,語文老師告訴我說,“迪雅,恭喜你,你的中文水平現在至少已經達到了小學三年級水平!”
我好激動啊!回去告訴媽媽。媽媽說,中國的小學三年級都會寫作文兒了,你會寫了嗎?哎!真的是哪壺不開提哪壺,我會說,可是寫,還不會啊。
媽媽為了提高我的中文水平也是煞費苦心。有一天她對我說,“迪雅,中國的四大名著很不錯,要不要買來給你看看?”。可我不想看,也看不懂。
她又接著說:“孫悟空是個大英雄,降妖除魔,很好玩兒,要不先看本西游記?”其實,她不知道,關于孫悟空,我已經了解了很多。
我也不喜歡孫悟空,覺得這只猴子有點暴力傾向,而且還愛扯謊,欺騙老實的豬八戒。我們同學之間都會有自己的愛好小組,也會私下討論,并不愿意跟著家長安排的節奏走。
(2022年,馬背上的女漢子)
在中國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上初中后,我融入學校生活后,不僅積極參加一些演藝活動、T臺走秀,繼續展示我的特長,還熱衷于游泳、馬術。只要是我感興趣的活動,媽媽都會鼓勵我去嘗試。
有一次,我說要自己裁衣服,做設計。媽媽二話沒說,第二天就買了一臺縫紉機,雖然最終也沒有做出一件成品。
我最大愛好就是喜歡養小動物,現在我們家里有一條狗、一只貓、三只母雞、三只鴨,我每天看到它們就會特別開心!
(2021年,我很認真在縫制自己剪掉的衣服)
回到中國后,只要我不上課的節假日,爸爸媽媽都帶我出去旅游。一開始他們興致特別濃,天南地北地跑,說是為了讓我開拓眼界。
可我只覺得好累,只有在遇到小動物時,才會激發我的興趣,精神抖擻玩一會兒。我們游桂林泛舟陽朔,去西雙版納探訪野象谷,登長城憑欄嘉峪關,去貴州在梵凈山許愿。
在旅游過程中,媽媽給我講了很多中國的文化故事和當地的風俗人情,有的我聽得懂,有的聽不懂。但是慢慢地,我發現我對這塊土地越來越熟悉了。
不再像剛來中國時,覺得自己像孤獨地來到了另外一個星球,而是生了幾多熟悉和親切感。
(2020年冬天,爸爸媽媽帶我去拜訪中國的“國寶”,超可愛)
在來自陌生人的殷切地關懷中,我有時候會想起過世的姥姥,她是一個利索的東北老太太,記憶里她總是說:你不要亂跑、再披件衣服,再吃一口......幼年的我聽不懂,總覺得她在約束我,很不喜歡。
但在中國生活三年后,我似乎明白了,原來這也是一種中國長輩的深“愛”,只是幼時的我不懂。
就像有時候我不懂媽媽,明明覺得她為我付出很多,但又覺得她對我各種管束,不像爸爸那么開明,縱容我。我很慶幸有機會在中國生活、學習,她為我打開了另一個神奇世界的大門。
在這里,我覺得自己找回了曾經被丟失的那部分東西,變得更加完整,豐富。
( 2021橫店的劇照,其實這個報紙我看不懂...)
在我成長過程中,媽媽一直在潛移默化地向我傳輸中國文化,希望有一天我能精通中文,了解中國文化,愛上中國。她的心愿,終于在我來到中國兩年后,像一顆種子一樣,在我的心里開始扎根,發芽。
現在的我,會主動去學習中文、去了解身邊的家人、朋友、以及生活環境。有時候,有人問我:迪雅,你是哪里人呀?我會自豪的告訴她,我是德國人,也是中國人。
如果,我一直生活在德國,從沒有回到這片土地,沒有學習使用漢語這門語言,可能,我會一直認為我是德國人。最近我迷上了穿漢服,身著漢服的我秒變小淑女,可漂亮啦!
(2022年,我的古風照片,好看嗎?)
我長大后的理想是當一名心理咨詢師,我愿意傾聽別人的故事,從中找到問題所在,然后幫助別人解決問題。這個已經被納入我的職業規劃。
媽媽說,我有一顆八卦之心。哎!為什么大人老是不相信小孩子呢!
我是迪雅,13歲的初一小女孩,現居深圳。喜歡吃水果、養小動物,如果你也喜歡,幫我點個贊哦!
【口述 | 迪雅】
【編輯 | 蘇予】
真實人物采訪:我們無法體驗不同的人生,卻能在這里感受不一樣的生命軌跡,這里的每一張照片都是生命的點滴,每一個故事都是真實的人生,感謝您的喜歡!
(本文章根據當事人口述整理,真實性由口述人負責。“真實人物采訪”友情提醒:請自行辨別相關風險,不要盲目跟風做出沖動決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