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們,晚上好。
最近,音樂節“整活”又出新高度——隨著婚姻登記“全國通辦”政策落地,烏魯木齊、寧波等地民政部門直接把結婚登記處搬到了音樂節現場,為新人們打造沉浸式領證體驗。左手熒光棒,右手結婚證,在萬人合唱中許下愛的誓言。當然,再嗨的節奏也蓋不住婚姻的莊重,該做的考慮、該走的流程一個都不能少,畢竟婚姻大事,浪漫和理性必須兩手抓。
不過,這些嘗試也讓我們看到,對年輕人來說,音樂節早已不是“拼盤演唱會PLUS”,而是情緒解壓艙、快樂充電站和幸福儀式地。那么,音樂節到底有何魔力,能讓人如此“上頭”?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首先在于那份“失控的掌控感”——打破演唱會“距離感強、自由度低”的傳統模式,觀眾更能全情參與,體驗“身體比大腦先動”的自由感。搖滾嘶吼、說唱律動,平日里再社恐的打工人,也能夠在全場一起恣意搖擺、率性吶喊中脫離日常的煩惱,甩開KPI、忘掉OKR,在被鼓點擊中的瞬間享受最恣意的灑脫。這種沉浸式體驗所帶來的“非置身而不可得”的震撼與愉悅,正是吸引力所在。
更妙的是那份“不期而遇”的驚喜。就像開盲盒,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遇到什么,或許就是一份“隱藏款”的經歷。坐在輪椅上的樂迷被高高托舉,愛與善意隨音樂傳遞;合唱時碰到陌生同好,散場后變成約飯搭子;嗩吶大神亂入電音舞臺,古老又現代的“新聲”點燃全場……文化“出圈”、社交“擴列”,音樂節宛如一架通往“意外之喜”的橋梁,年輕人借此打破社交藩籬、建立臨時社群,在構建新聯結中體味歸屬感。
音樂節里,還藏著人文經濟的“年輕敘事”。如今,“音樂節+”的帶動效應贏得不少目光,很多城市都在積極建設特色文旅品牌,以此拓寬發展空間。比如,常州以太湖灣音樂節為媒介,串起湖畔周邊景區和民宿,打造撬動城市發展的“超級IP”。據統計,第十屆常州太湖灣音樂節4天接待觀眾13.6萬人次,其中近70%的觀眾專程從外省趕來,帶動周邊消費超6.5億元。多地還持續發力“票根經濟”,憑音樂節門票可以免費游景區、享受餐飲折扣,吸引不少人前來。
同樣是辦音樂節,如何辦進年輕人心中?卷明星、卷“大牌”或許有效,但并非長久發展之道;比創意、比玩法形成亮點,或許會以“人無我有”構成吸引。引入非遺美食市集,與熱門IP聯動,上演無人機表演……當音樂節融合非遺、動漫、科技等于一體,多樣元素撐起新奇空間,多種互動帶來新鮮體驗,使其從單維度的演出升級為綜合性的文化嘉年華,文化“萬花筒”會吸引更多人主動參與。種種探索,皆有一個共同的指向:以“融合”破壁,方能獨具魅力。
熱潮之下,也需警醒。音樂節熱度持續升高,不少亂象隨之出現。虛高的票價、拉胯的設備、縮水的演出、混亂的現場管理……這些無不在透支觀眾們的熱情與信任。音樂節,本應是音樂人與樂迷靈魂共鳴的場域,是熱愛與狂歡的盛宴,不該淪為流量堆砌、無序逐利的“快消品”。守護這份“上頭”的純粹,需要規則兜底和誠意澆灌。主辦方與相關部門高效協同、優化服務、豐容內容,才能更好保障體驗感,營造氛圍感、充實幸福感,實現人與城、人與音樂的多方共贏。
“愿為一場節,奔赴一座城”,演出體驗只是一方面,好的城市體驗則是魅力常在的關鍵。提供免費接駁大巴服務、優化停車位配置緩解擁堵……相關部門高效協同,完善后勤服務,更好保障體驗感,持續營造氛圍感,不斷充實幸福感。一系列用心用情的精細化服務,才能點燃一場場有質量、有溫度的音樂盛會。這便是將“流量”轉化為“留量”的秘訣。
當然,音樂節僅是當代年輕人消費全景中的一隅。電影節、漫展、讀書會……為愛好買單,為快樂投入,年輕人正用“敢想敢追的熱愛”和“說走就走的旅行”,激活經濟發展新的可能性。交織的足跡,正轉化為經濟的新浪潮。當一個個元素以融合姿態充分激蕩,當一座座城市以年輕語態鋪展青春敘事,澎湃的發展勢能將加速匯聚,釋放出活力中國的獨特魅力。
這正是:
電音轟,熒光亮,
甩掉壓力大合唱。
要說為啥有魅力?
別問,你來你也跟著晃。
祝大家晚安!
(文| 韓春瑤)
音樂節上,一名輪椅男孩被高高舉起。圖片來源:高平市人民政府微信公眾號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