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
青篦扇復原守藝人王雨&林瑾洪。
形取芭蕉、竹絲為骨的青篦扇,凝聚著竹編、大漆、制扇三項絕藝,窮工極巧,是宋代審美的高峰之作。設計師&守藝人王雨與林瑾洪夫婦歷經7年,從無到有復原出青篦扇制作技藝。清風徐來時,南宋的夏日仿佛穿越時空,在竹絲顫動的韻律里復活。
王雨(左) & 林瑾洪(右)
中國團扇的制作可追溯至西漢時期,晉唐時逐漸為士大夫所愛,宋代則是團扇的黃金時代,從引風納涼的實用之物,升華為承載詩書畫印的藝術載體。以羽毛、竹編、絹、錦等材質制成的團扇,各有章法與意趣。其中技藝登峰造極者,是宋代的青篦扇。南宋后,青篦扇的技藝失傳,我們僅能通過傳世書畫和文物一睹它的風采。
《聽琴圖》(局部)【宋】趙佶?
《招涼仕女圖》(局部)【宋】錢選?
2016年,王雨與林瑾洪夫婦在社交媒體上注意到一位攝影師拍攝的青篦扇,被它的氣質深深打動。直到2017年,在蘇州大學博物館“東吳雅集——宋風雅韻文物展”上,親眼看到一把來自南宋的青篦扇時,王雨感到內心深處的某個地方被擊中了。
之后他們耗費7年光陰,融匯所學的竹編與大漆技藝,遍訪博物館,自制工具,歷經無數次失敗,終令青篦扇在當代重生。這不僅是對一項失傳技藝的復原,更是對宋式線條美學與慢工出細活匠心的深情追溯。
守藝人王雨手持歷時7年復原成功的青篦扇,
該扇的制作工藝失傳已600余年?
蘇州東山太湖畔,坐落著王雨與林瑾洪夫婦所創立的澄懷格物工作室。工作室名取自南朝宗炳“澄懷觀道”與《大學》“格物致知”之意,寄托著他們對傳統工藝與器物所承載永恒美學的追尋。
2012年,當傳統手工藝尚處冷寂、少人問津之時,在上海設計公司從事設計師工作的二人在機緣巧合之下踏上了尋訪傳統技藝的漫漫長路。他們走過大半個中國,收集70余項工藝,探訪了200多位手藝人,也尋找著自己最想傳承的傳統技藝。在成都,王雨拜入竹編大師譚代明門下,一柄竹刀刮青、劈篾、抽絲,竹絲細至0.2毫米;隨后則追隨漆藝大師宋西平與付賢芳,承受著大漆過敏帶來的滿臉紅腫、手上滿是傷口,只為創造出那“如嬰孩黑眸般深邃潤透”的漆光。
在與青篦扇命運般的相遇后,2017年他們決心復原青篦扇。其時兩人已熟練掌握必要的竹編、大漆、制扇三脈絕學中的兩種工藝,但結合三項工藝進行制扇仍非易事。其難處不僅在于技藝失傳,要靠自己摸索,更在于力學的把控——僅憑400根左右的細竹絲支撐扇面,編織時稍有受力不均,成品便會扭曲變形。
素編爐扇,素筠?
“它模仿芭蕉葉,但比自然更精妙?!绷骤殛U釋著古代匠人的智慧,自然葉脈是直的,而青篦扇將竹絲排成微彎的弧度,使線條更生動。南唐顧閎中筆下的韓熙載執它于夜宴,南宋貴婦黃昇攜它入墓葬。但目前卻沒有任何可供參考的文字記載講述這樣的工藝流程是如何做到的。因此,復原青篦扇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王雨與林瑾洪為此走遍了所有展覽出土青篦扇的博物館,從蘇州到上海,從福建邵武到江蘇鎮江,“全國共出土了約10把青篦扇,但相對完整的還不到5把?!绷骤檎f道。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南唐】顧閎中?
回到澄懷格物工作室后,王雨嘗試了十幾種自制工具,也本著“觸類旁通”的觀念,“自動調取、拼合腦中積累的工藝‘數據庫’”,嘗試將常州梳篦的夾制工藝、蘇州緙絲的穿線工具納入其中,但皆未能復原。
日思夜想,一次午睡時,林瑾洪恍惚見到一位束淺藍頭巾的古人正俯身制扇,手上動作行云流水,韻律流淌,待他欲近觀細究時,卻倏然驚醒。雖未得秘技,他卻笑道:“醒來后感覺離制作青篦扇的古人更近了?!?/p>
東山的靜,如太湖的水波,滋養著手藝人的心神。工作室里,兩人的分工明確而默契。青篦扇是王雨審美理想的凝結,林瑾洪的心神則傾注于大漆的深邃世界。
王雨執竹,憑借對竹材與編織的深刻理解,專注于扇面。扇面竹絲須從選竹開始,她發現最合適的竹種是四川的慈竹,竹筒長而韌,隨后逐步進行工藝處理,歷經刮青、分片、煮制防霉、制成細絲等繁復工序。每根竹絲處理到極致的程度,為0.2~0.3毫米,在細如毫發的竹絲間構筑起穩定的美與力學的結構。
為了編織小小一方竹編扇面,
王雨需要凝神將毫米級粗細的竹絲經緯交錯平整排布,
稍有差池就要重來?
林瑾洪負責解決后期至關重要的扇柄大漆工藝。第一次接觸大漆時,王雨因為過敏而手臉奇癢卻不能抓,皮膚不停地起疹,靠意志力硬扛,她笑著說林瑾洪是大漆“圣體”,在學做漆刷時,他甚至曾經被要求徒手抓漆,那時師父告訴他們——這關過了,才算真正開始學漆。
一把大漆扇柄需要5個月的制作周期,最多同時做5把,其中還包含可能失敗的次品,可以雕漆的扇柄則需要8個月的制作周期。從裱布到推光,反復打磨,最后以手掌蘸植物油與細灰,在漆面推光出“須眉可鑒”的澄澈瑩潤。
這個需要靜候的過程,急不得,也省不得。他們感受到自己所傾注的時間與心力,亦會化作器物的神與魄——王雨拿出一件結合了竹藝與大漆的明代酒托展示著,這是她的父親在2011年時收藏的古器。其竹絲細密堪比織物,歷經數百年仍筋骨挺立,全仰仗大漆工藝封存了時間。它如一面古鏡,照見了這對夫婦心中的執念:器物當可傳世。
林瑾洪在裱布上為扇面上漆。
一把漆扇需要在數月里經歷反復多次上漆的過程?
為了抵達這種美,延續這種美,許多年里,他們埋頭學藝,幾乎不問世事。
經過7年摸索,無數次竹絲排布失衡、扇面起皺的失敗后,2024年年初,青篦扇終在澄懷格物工作室重生。一把青篦扇的扇重僅30克,扇柄黝黑溫潤,輕搖間清風徐來,南宋的夏日風尚穿越塵埃,徐徐拂過今人的面頰。
青篦扇竹絲的微彎藏力,素漆器輪廓的圓融含蓄,皆是以精妙的工藝傳遞溫潤與力量,絢爛至極,又能歸于平淡。
但王雨與林瑾洪不僅想復原古意,也在以設計師的思維進行創新。
一次編織竹扇時,放射狀竹絲末端間距漸寬,王雨靈光一現,在竹絲扇緣加入一圈水波紋編織,頓時如漣漪蕩開,鏤空之間多了幾分呼吸感,亦是對自然雅意的提純,“水紋扇”便誕生了。
又或者以產自廣東順德的純手工染色織物香云紗裝飾扇面,配上竹子曬后原本的金黃色,別有風雅趣味?!八睾跔t扇”“大漆竹絲爐扇” “福祿扇”等亦各有趣味,或小若掌心,輕如葉片,或是竹絲經過大漆的工藝處理變得更加結實耐用,朱漆灑金后,一面沉穩深邃,一面熱烈絢麗;或是如古典畫中的爐扇般雅致,在白雪皚皚的時節起炭煮茶,在微微搖動中暖意漸生。
水紋扇,素筠?
“我們不會為了創新而創新,”王雨強調,“設計需要的是耐看的、雋永的,能夠歷久彌新?!边@份審美源于骨子里的文人氣質。“決定作品高度的終非工藝,而是人的涵養與學識?!绷骤檎f道。
東山小小一院中,草木扶疏,器物無聲,卻自有生命流轉。這里亦是蘇作明式家具之鄉、緙絲重鎮,白玉枇杷的清甜滋養著慢生活。扇的竹絲在風中輕顫,漆的幽光在歲月里沉淀。澄懷格物者,以器物為舟,在時間的長河中回溯千年,又向無盡的未來擺渡。
工作室里,兩人日常節奏緩慢:做活、喝茶、研究古物。他們手中誕生的,不只是扇、漆器、竹藝,更是對一種永恒生活美學的虔誠叩問——讓心慢下來,讓美傳下去。
原文刊載于《時尚COSMO》7月刊
編輯:若菲
文:王蘿
攝影:梅食間
開篇圖模特:松苓
視覺:卞玉清
新媒體編輯:Yuri
排版:Julia
設計: Lidianer
圖源: 時尚COSMO、受訪者、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