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條海峽,距離福建不到3公里,金門島再次成為全球安全輿論的焦點。2025年7月,美國國會研究服務部(CRS)最新報告披露,美軍特種部隊已深度介入臺灣離島防務,綠色貝雷帽現身金門。這不是演習,也不是傳聞,是當下臺海局勢的最新現實。臺灣“聯合報”調查顯示,超過68%的島內民眾對美軍介入持擔憂態度。美軍“常駐金門”究竟意味著什么?又會怎樣影響東亞安全格局?
美軍特種部隊“持久存在”
“美軍特種部隊支援基金會”2025年7月的公開聲明在島內外引發巨大反響。金門,這座長期處于兩岸軍事縫隙的前沿島嶼,如今成為美國綠色貝雷帽的訓練據點。臺灣軍方證實,駐扎金門的美軍教官主要隸屬于美國陸軍第一特種部隊群,外界熟知的“綠色貝雷帽”。他們的任務聚焦于提升臺軍兩棲偵察、快速反應和無人機作戰能力。
實際部署并非規模龐大,而是小分隊輪流進駐。美國軍方反復強調這是“輪換訓練”,但在敏感的地緣政治背景下,這樣的表述更像一種策略性的模糊。島內外輿論已將其視為“事實常駐”,而非簡單的訓練交流。
更值得關注的是,金門距離大陸僅2公里多,這是全球最短的軍事對峙前線之一。長期以來,金門被列為臺軍所謂的“外圍防線”,但在現代戰爭條件下,這種前沿據點的戰略意義正發生深刻變化。英國《每日電訊報》專欄指出,金門在新一輪軍事博弈中,正由“橋頭堡”轉變為“沖突觸發點”。
海龍蛙兵的美國“師父”
“海龍蛙兵”對臺軍來說是精英中的精英。美國教官的到來,無疑是對這支兩棲特種部隊的國際背書。臺軍101兩棲偵察營主力分布于金門、澎湖、馬祖等外島,訓練內容涵蓋高強度反登陸、滲透破襲等課目。綠色貝雷帽給他們帶來了美軍標準的特戰體系,包括使用“黑色大黃蜂”納米無人機、模擬實戰環境的協同作戰等前沿技術。
訓練強度與管理模式引發島內諸多討論。2024年6月,金門“海龍蛙兵”訓練期間曾發生士兵溺水事故,引發外界對美式訓練強度與臺軍體制兼容性的質疑。與此同時,臺灣媒體披露,部分美軍教官在休假期間卷入澎湖醉酒斗毆事件,暴露美臺軍事合作的管理短板。
美軍訓練的目標并非讓臺軍變成美軍的“復制品”,而是幫助其在短時間內掌握現代化小規模作戰的核心技能。美國國防部官員在最新智庫論壇中指出,綠色貝雷帽訓練臺灣特種部隊的最大價值,是將美國在烏克蘭、敘利亞等地積累的“非對稱戰爭”經驗帶到臺海。
美國的底線與臺灣的焦慮
美軍介入金門,直接踩在了中美臺三角關系的敏感神經上。美國長期堅持“戰略模糊”政策,對臺軍援、訓練、武器銷售一向謹慎。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案提出對臺軍援上限100億美元,推動臺灣參與環太平洋軍演。實際行動上,美軍并未大規模駐軍,而是通過小隊輪換、軍事顧問等方式持續介入。
《新聞周刊》2024年2月曾誤報美軍“永久駐臺”,后被美方澄清為“臨時輪換”,但金門和澎湖的實際操作早已超出以往慣例。臺灣防務部門多次強調“沒有美國基地”,但事實證明,美軍的存在已突破了傳統的“幕后軍師”角色。
島內民調普遍顯示,對美軍直接介入臺海沖突的可能性信心不足。2025年6月臺灣大學最新調查,超七成受訪者認為美國不會為臺灣流血作戰。美軍前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公開表示,美方主要是“后勤支援、武器供應”,不會派兵直接參戰。烏克蘭危機的經驗已說明,美國的介入往往止步于“代理人作戰”與“武裝培訓”。
實戰觀摩與輿論裂變
2025年7月,臺軍舉行漢光41號演習,動員2.2萬預備役、400名美軍觀察員首次全程進入實兵現場。演習課目涵蓋無人機協同、島嶼反登陸、城市巷戰等新式作戰內容。美軍特種部隊參與實兵推演,強化了臺軍對現代戰爭的適應能力。
演習現場并未脫離爭議。島內官兵普遍反映士氣不足,部分基層軍官私下承認,假如兩岸真爆發大規模沖突,金門等前線島嶼的自保能力極為有限。受訪金門居民普遍認為,軍事演習帶來的實際安全感不大,反而加劇了對戰爭風險的焦慮。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現代戰爭條件下,金門面積小、縱深有限,難以抵御高精度火力打擊。一旦局勢失控,臺軍高層也更傾向于“保存實力”,而不是固守前線。臺灣學者普遍擔憂,金門已從傳統的“戰略屏障”變成“高風險暴露點”。
美臺軍事合作的多面鏡像
美軍綠色貝雷帽對臺灣“海龍蛙兵”的訓練,是美臺軍事合作的新臺階。美國在臺海問題上始終采取“灰色操作”策略:既不公開建立基地,也不完全退出前線。2024年3月,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諾、臺灣防務高層、金門縣地方官員均反復申明“沒有永久駐軍”,但輪換制的小分隊實際上形成了事實常駐。
臺灣“海龍蛙兵”部隊歷史可追溯至金門戰役后,最初由胡璉將軍創建,彼時就有美軍協助訓練。如今美國特種部隊的深度介入,意味著臺軍在兩棲偵察、滲透打擊等領域加速向北約標準靠攏。美國防部智庫近期研究顯示,美方目標是將臺軍核心精英轉型為“現代化小分隊作戰”模式,提升不對稱抗衡能力。
但現實并不樂觀。2024年溺水事故、2024年12月澎湖醉酒斗毆風波,暴露出臺軍管理松散、適應美軍訓練的難度。島內網絡對“草莓兵”形象的諷刺,側面反映了社會對軍隊戰斗力的不信任。臺軍高層雖極力推行“防衛改革”,但島內民意并未隨之提升抗戰意志。
大陸反應與區域安全震蕩
美國軍事力量現身金門,直接觸碰大陸“紅線”。中國外交部2025年7月再次表態,堅決反對外部勢力以任何形式介入臺灣問題。解放軍東部戰區多次組織環臺軍演,強化對臺軍事威懾。近期官方媒體頻繁點名美軍輪換進駐金門、澎湖,稱其為“嚴重挑釁”。
大陸智庫分析認為,美國此舉意在牽制中國戰略部署,增加臺海危機爆發的不可控性。但在高強度軍事對峙中,金門等前線島嶼極易成為高價值目標。美軍“常駐”雖能提升臺軍心理信心,卻難以改變解放軍壓倒性優勢。大陸軍事專家公開評估,“只要美軍不直接參戰,臺軍再多訓練也難以實質改變臺海力量對比?!?/p>
國際社會同樣高度關注臺海局勢。日本、澳大利亞等亞太盟友密切跟進美臺軍事合作動態。2025年7月日經新聞報道,東京方面正評估美軍在臺離島活動對區域安全的溢出效應。美國智庫蘭德公司最新報告警告,臺海局勢一旦失控,可能引發亞太安全多米諾骨牌效應。
代理人戰爭的現實借鑒
綠色貝雷帽對臺軍的訓練,背后是美國“代理人戰爭”思路的延伸。烏克蘭危機爆發后,美國特種部隊在利沃夫等地建立訓練基地,協助烏軍實現戰術轉型。2022年初,利沃夫基地遭俄軍導彈打擊,雖造成重大人員傷亡,但美方教官早已提前撤離。美國對烏克蘭的援助模式成為臺海局勢的參照。
美國國防政策專家認為,臺海問題與烏克蘭有重大差異:臺灣地理狹小、戰略縱深不足,島內民意反戰情緒高漲。2025年6月臺灣智庫民調,78%受訪者反對為獨立而戰。美方將臺軍打造為“第二支烏軍”的戰略目標,面臨嚴重的社會基礎不足問題。
參考資料:距離福建2公里,為訓練臺灣海龍蛙兵,綠色貝雷帽部隊已常駐金門
2025-07-22 20:15·軍武次位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