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鄧軍 編輯/趙乾坤】
7月23日,印度駐華大使館通過官方微博宣布,自2025年7月24日起,中國公民可申請赴印旅游簽證。這是印度自2020年暫停此類簽證發放后,時隔五年首次恢復向中國公民發放此類簽證。同時,此前對中國公民赴印商務簽證的限制措施,近期也有望放寬。
微博截圖
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郭嘉昆回應路透社記者相關提問時表示,中方“注意到這一積極舉措”,并指出推動人員往來便利化符合各方共同利益。中方愿同印方保持溝通,提升兩國人員往來便利化水平。
7月23日下午,去哪兒指數數據顯示,去哪兒平臺上以印度德里為目的地的搜索量瞬時增長,最高時已達10倍以上。其中,香港至德里的機票搜索量最高,平均含稅價格在862元。
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秘書長金準向觀察者網分析稱,印度恢復向中國公民發放赴印旅游簽證,體現了兩國外交關系回暖、雙邊關系趨穩,同時也體現了印度的經濟考量。
疫情前,印度曾著力吸引中國游客。時任印度旅游部長阿方斯2018年8月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表示,目標是“在短期內(或許是幾年)吸引至少1%的中國出境游客;長遠看,期望吸引高達10%的中國出境游客”。
為此,印度自2015年7月起向中國公民發放電子旅游簽證,并于2019年10月進一步放寬政策,推出有效期五年的多次入境電子旅游簽證(e-TV)。
然而,2020年印度暫停了對中國公民的旅游簽證發放。此后的五年間,中印民間文化交流渠道嚴重受限,航班中斷,不僅普通游客難以成行,商務考察、學術交流等活動也近乎停滯。
路透社2024年6月曾報道,中方呼吁恢復直航遭印方拒絕。同年10月,兩名印度政府消息人士對路透社表示,印方將考慮重開中印直飛航線并啟動快速簽證審批程序。
2024年9月,印度新聞網站TimesNowNews曾報道稱,印度文化兼旅游部長在一次會議上宣布,印度將在未來五年內躋身全球十大旅游目的地之列,“我們的文化將幫助我們成為世界上最受尊敬的國家之一”。
此次簽證恢復正值兩國關系顯現積極信號。今年以來,印度公民赴中國西藏神山圣湖的朝圣活動已恢復。中國駐印度大使此前亦表示,雙方政府部門及主要航空公司已為恢復直航做了大量準備。
隨著直航的逐步恢復(印度外交部已于今年6月13日宣布與中方就此達成共識),加之此次旅游簽證重啟,有望為中印民間交流與雙邊旅游業發展提供新便利。
然而,印度旅游業要真正迎來中國游客的回歸,僅靠簽證開放可能并不足夠。
2013年以來,包括中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瑞士、韓國、西班牙、德國在內的多國均曾因安全問題對赴印旅行發出警告,特別提醒女性游客注意安全或避免單獨出行。印度國家犯罪記錄局數據顯示,2023年該國記錄強奸案31516起(平均每日超86起)。
據美國旅游網站Eturbonews援引印方報告稱,印度部分旅游景點曾發生性侵犯等暴力犯罪,且存在恐怖襲擊風險,目標可能涉及旅游地、交通樞紐、商場等場所。
比利時旅游媒體Travel Tomorrow及《印度時報》等外媒報道提及,美國國務院今年6月下旬對印度發布二級旅行警告,要求美國公民提高警惕,并特別強調女性“避免獨自旅行”。
此外,新德里國際機場T3航站樓至今缺乏中文服務,孟買賈特拉帕蒂火車站的電子屏僅顯示印地語和英語。有分析認為,若印度不能針對中國游客的消費習慣與安全關切進行系統性服務升級和環境優化,基礎設施短板、服務水平滯后及安全隱患,恐將成為影響中國游客決策的主要障礙。
事實證明,這些擔憂并非沒有道理。
在印度駐華大使館相關微博評論區,中國網友評論呈現“一邊倒”趨勢,如“印度,誰敢去啊”“給錢都不去”“請我都不去”等。
此前,有業內人士告訴觀察者網,不提高衛生條件和社會安全保障,印度想躋身全球十大旅游目的地不過是“異想天開”,此外,他還提醒中國游客,目前,印度不少歷史遺產都因長久失修而瀕臨崩塌,同時,印度諸多文化遺址和景點、景區的收費也存在“雙標”,比如向外國游客收取的費用是本地人的三倍。
有分析指出,印度恢復中國公民旅游簽證,是在地緣政治中尋求平衡的同時,探索經濟突破口的一種嘗試,此舉旨在緩解印度國內經濟壓力。但雙邊關系的實質性改善,仍有賴于長遠互信的持續積累。
金準認為,印度要更好地吸引中國游客,可從進一步優化以下幾個環節:一是提高中國游客對印度旅游的信任,尤其是安全感的營造;二是簽證便利化;三是航班及中轉通道優化;四是提升改善旅游目的地的交通標識、公共廁所、Wi-Fi覆蓋、現金與移動支付兼容性,尤其在熱門景區和城市中心,大力提高中文支持度。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