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貿促職能優勢
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
任鴻斌
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是推動世界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立足全球視野、把握時代特征、洞察發展大勢,圍繞加強產業鏈供應鏈開放合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分別對“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優化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布局”作出部署。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國貿促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定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公共產品屬性,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中發揮獨特作用,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力量。
一、深刻把握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的世界意義和時代價值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大國競爭和博弈日益加劇,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深度調整,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國際社會攜手構建更加富有活力、韌性和效率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對于暢通世界經濟運行脈絡、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必然。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形成和發展,是生產要素在全球市場配置效率最大化的結果,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國長期努力和選擇的結果,是在互利共贏基礎上形成的動態均衡。中國貿促會發布的《全球供應鏈促進報告2024》、全球供應鏈連接指數和全球供應鏈促進指數表明,全球物流、通信與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等朝著兼顧效率與安全的方向發展,全球供應鏈連接總體較為穩健,促進因素一直處于主流地位。國際經貿發展史深刻驗證了“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的規律。當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合作保持穩定、持續深化時,世界各國就普遍受益;當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受到阻礙、停滯不前時,世界各國就普遍受損。各國只有構建廣泛參與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才能在互惠互利中實現合作共贏。
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是應對逆全球化風險挑戰的務實之舉。2025年5月22日,由中國貿促會主辦的2025年全球貿易投資促進峰會在北京舉行,來自約50個國家和地區的800余名中外嘉賓通過對話交流,共謀合作、共話發展。圖為峰會開幕式現場。中國貿促會供圖
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是各國利益所系和現實需要。當前,世界各國已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都是全球合作鏈條中的一環。在開放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各國因資源稟賦和產業結構不同,通過國際貿易和產業分工互通有無,用自身優勢賦能其他國家,利用他國優勢發展自己,就可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增強各國產業效能和持續發展動能。產業鏈供應鏈是經濟發展的“血管系統”,許多國家通過融入全球產業鏈獲得更大發展空間和更多合作機遇。東南亞國家憑借成本優勢加速承接全球加工貿易轉移,2024年越南出口額比上年增長14.3%,其中工業加工制成品出口額占總出口比重超過80%。非洲多國將人口紅利與資源稟賦轉化為經濟動能,紡織加工、礦產開發等產業投資不斷增加。世界銀行研究表明,全球供應鏈參與程度每提高1%,將使全球人均收入水平提高1%以上。推動優化供應鏈國際合作機制,確保各國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權利平等、規則平等、機會平等,必將讓全球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國人民。
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是適應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客觀要求。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數字化、智能化日益成為產業鏈供應鏈轉型升級大方向。科學研究向極宏觀拓展、向極微觀深入、向極端條件邁進、向極綜合交叉發力,國際合作正在成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必選項”。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生物技術等前沿技術多點突破、相互融合,引發全球產業鏈式變革,深刻改變傳統生產函數,顯著提升供給體系的質量效率,引領和創造出新的巨大需求,為各方合作創造了更大空間。比如,一架大飛機的制造就是全球化分工協作的鮮明體現,其數百萬個獨立部件需要全球上百家供應商共同協作,蘊藏著復雜的產業鏈和供應鏈網絡。創新國際合作打破了地域與國界的限制,促進人才、資本、技術和數據等各種要素在全球加速流動和配置,推動產業鏈向高端化方向轉型升級。而創新鏈條難以分割,唯有形成全球范圍內的協同效應,才能提高對技術升級的響應速度和應對能力,增強科技突破的可能性。
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是應對逆全球化風險挑戰的務實之舉。近年來國際形勢變亂交織,地緣政治和陣營對抗暗流涌動,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出現泛政治化、泛安全化傾向,對全球經濟和企業經營造成嚴重干擾。個別國家推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挑起“關稅戰”“貿易戰”“科技戰”,粗暴破壞多邊貿易體制,嚴重沖擊全球供應鏈產業鏈。《福布斯》雜志預測,2025年供應鏈中斷或將給全球企業帶來超過1萬億美元的損失。歷史和現實都證明,“脫鉤斷鏈”沒有出路,貿易戰沒有贏家。面對“小院高墻”、濫征關稅等帶來的產業鏈供應鏈風險,來自五大洲約50個國家和地區的工商界人士出席中國貿促會2025年5月22日在北京舉辦的全球貿易投資促進峰會,一致呼吁各國共同堅持開放的區域主義和真正的多邊主義,表示愿通過深化合作“強鏈固鏈”,團結應對叢林法則,為動蕩的世界注入更多正能量。
二、我國以實際行動堅定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是世界經濟穩定增長的主要貢獻者和穩定錨,經濟總量占全球比重由2012年的11.3%提升到2024年的16.9%,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保持在30%。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早已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為世界經濟注入更多確定性和穩定性。
產業體系日益完善,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提供重要支撐。我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的生產制造體系和獨一無二的供應鏈生態,連續15年穩居第一制造業大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制造業增加值比重近30%,主要工業產品中有四成以上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在全球產業分工和供應鏈體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我國對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風電和光伏產品,供應了全球50%的風電和80%的光伏設備。全球80%的空調、70%的液晶屏、近60%的電視機都在我國生產,全球醫療行業巨頭GE醫療在我國生產的超聲產品占全球超聲產品總銷售量的40%,中信戴卡公司的鋁車輪產銷量連續16年位居全球第一。我國持續為世界提供優質穩定的中國供給,成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一環”。
科技創新多點突破,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注入強勁動能。科技創新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的關鍵。近年來,我國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在全球創新指數中的排名升至第11位,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有效發明專利數量均居世界首位,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穩居世界第二,實現從“世界工廠”供應全球,到“世界市場”匯聚全球,再到“創新實驗室”賦能全球的歷史性轉變。一批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量子信息、類腦芯片等前沿方向取得重大原創成果,深海潛水器、航天飛行器等大國重器接連問世。同時,我國堅持“創新共同體”思維,堅定走以創新成果共享促全球共同發展之路,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賦能。嫦娥六號搭載國際載荷,為國際科技合作提供廣闊舞臺;雅萬高鐵、中老鐵路穿山越嶺,為沿線地區發展注入新動能;火遍全球的DeepSeek免費開源,讓世界各國共享科技開放合作紅利。
開放大門越開越大,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拓展廣闊空間。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也是我國和世界共同發展進步的偉大歷程。面對嚴峻復雜的外部環境,我國始終堅持“握手”而非“揮拳”、“拆墻”而非“筑壘”、“聯通”而非“脫鉤”,在開放發展中推動市場相通、產業相融、創新相促,不斷以更高水平的開放鏈接世界。我國已成為1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貿易伙伴,貨物貿易總額連續8年居全球第一,與30個國家和地區簽署23個自貿協定;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實現全面“清零”,服務業開放不斷破冰試水,外商在華累計設立企業124萬家,投資額近3萬億美元;同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基本形成“六廊六路多國多港”互聯互通架構,打造一批“小而美”民生項目,助力共建國家產業結構升級、產業鏈優化布局。我國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與各國企業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需求同頻共振,為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帶來新的機遇。
中國貿促會自2023年起連續舉辦三屆鏈博會,著力促進各方加強溝通、深化合作、共謀發展。圖為第三屆鏈博會會場——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順義館外景。中國貿促會供圖
秉持“同球共濟”理念,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合作貢獻中國方案。當前,經濟全球化和多邊主義遭遇逆風,改革和創新全球經濟治理機制的呼聲空前高漲。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得到國際社會廣泛支持和響應。我國聚焦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多次在亞太經合組織、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上合組織等多邊場合鮮明提出相關倡議和聲明,同印度尼西亞等國共同發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穩定國際合作倡議》。2025年4月,習近平主席對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三國進行國事訪問,與三國領導人就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達成重要共識。期間,我國與馬來西亞發布聯合聲明提出共同打造安全、穩定的產業鏈供應鏈,與越南、柬埔寨分別簽署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備忘錄,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區域合作再上新臺階。2025年5月在馬來西亞舉辦的東盟-中國-海合會峰會助推三方加強經濟一體化,期間發布的《東盟-中國-海合會峰會聯合聲明》提出加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發展地區價值鏈。我國持續完善產業鏈供應鏈務實合作機制,深化與各國在產業協同、技術交流、標準對接等方面的合作,有力推動各方構建更緊密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三、以高質量貿易投資促進工作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
中國貿促會1952年成立以來,堅持立足中國、面向世界,以經促政、以民促官,為拉緊中外企業利益紐帶、推動國際經貿往來、促進國家關系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新時代新征程,中國貿促會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充分發揮“亦官亦民”身份優勢,繼續織密服務企業網,擴大國際朋友圈,凝心聚力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為世界經濟復蘇和全球發展繁榮貢獻力量。
搭建高質量產業促進平臺。中國貿促會自2023年起連續舉辦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以下稱鏈博會)。作為全球首個以供應鏈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鏈博會生動展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最新成果,有力推動中外企業科技共創、產業共融、生態共贏。2025年7月16日至20日舉辦的第三屆鏈博會上,75個國家和地區651家企業和機構參展,超過65%的參展商是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境外參展商占比達到35%。加上參展商帶來的500多家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實際參展商超過1200家。面向未來,中國貿促會將把貿易投資促進與產業促進更好融會起來,在搭建平臺、場景培育、成果轉化、國際合作等方面謀劃更多務實舉措,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推動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繼續辦好鏈博會,邀請更多世界知名企業和機構參展參會,拉緊中外利益紐帶,以合作對沖脫鉤,攜手各國工商界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建設得更加富有活力、韌性和效率。
統籌推動企業出海拓市場和全球產業布局。中國貿促會把推動外貿穩定發展作為主攻方向,全力幫助企業開拓多元化市場、加強海外產能布局。在2024年調動全國貿促系統力量組織2200多個團組赴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考察洽談基礎上,2025年前5個月加力組織經貿團組訪問6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揮出國經貿展覽審批牽引作用,2025年第一季度引導組織40家組展單位、6200多家參展企業赴31個國家開展220多個經貿展覽項目。面向未來,中國貿促會將提升“千團出海”行動質效,加強自貿協定宣傳解讀培訓,推動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助力企業優化貿易路徑,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完善“一帶一路”經貿促進機制,在中國-東盟、中國-阿拉伯國家、中國-中亞、中國-中東歐、中國-拉共體等機制下舉辦高質量貿易投資促進活動。加強服務企業境外投資工作力度,推動完善海外利益保護和風險預警防范體系,為中資企業境外經營爭取更加公平、公開、非歧視的營商環境。完善全鏈條、一站式、國際化商事法律服務體系,加強商事調解、國際仲裁、合規輔導等工作,指導企業應對國外不合理貿易限制措施,助力企業防范風險、定分止爭、維護權益。
國際化程度高是鏈博會的一大特色。第三屆鏈博會上,境外參展商占比進一步提升,鏈博會作為國際公共產品的強大吸引力愈發彰顯。圖為第三屆鏈博會清潔能源鏈展區埃克森美孚展臺。中國貿促會供圖
加大外資服務和促進力度。跨國公司是推動各國經貿和產業合作的重要力量,同大量上下游企業形成共生共贏的產業生態。中國貿促會充分發揮聯通政企、業務鏈條長、與外資企業黏性強等優勢,多措并舉做好穩外資工作。近年來,每年接待100多位跨國公司負責人訪華,加強政策宣介,增強各國經貿界對華合作信心。根據黨中央、國務院部署,2022年5月在全國貿促系統組建服務外資企業工作專班,收集并推動解決一大批外資企業合理訴求,組織外國商協會和外資企業代表走進地方并促成一批投資意向。面向未來,中國貿促會將拓展服務外資企業工作專班功能,完善與在華外國商協會和跨國公司的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搭建高質量政企對話平臺,強化外資企業精準對接服務,支持外資企業參與產業鏈上下游配套協作,幫助外資企業更好立足中國、鏈接世界。
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推動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有助于經濟全球化更多釋放正面效應,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進入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的新階段。近年來,中國貿促會積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全球經濟治理觀,組織我國工商界深度參與亞太經合組織、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上合組織等多邊機制工商界活動,加強與聯合國貿發會議、工發組織、國際商會等重要國際組織交流合作,圍繞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提出中國倡議、中國方案。面向未來,中國貿促會將進一步樹立世界眼光、提高戰略思維,更好發揮在多邊機制工商界活動登臺發聲的引領作用,加強在有關國際組織工作,提升我國工商界在國際經貿規則和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推動營造開放、包容、非歧視的國際經濟合作環境,攜手各方構建更具平等性、包容性和建設性的產業鏈供應鏈伙伴關系。
▌來源:《新型工業化》2025年第7期
編輯/童思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