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新網
中新網貴陽7月23日電 (朱顚云 張偉)2023年7月,中央統戰部辦公廳印發《關于統一戰線“地域+領域”組團式幫扶畢節的工作方案》,開啟了統一戰線“地域+領域”組團式幫扶畢節的全新篇章。兩年來,統一戰線各顯其能、各盡其力,畢節完善機制、奮發有為。如今,同心同向、同心同行,統一戰線助力“試驗區”邁向“示范區”舉措更實、成效更顯。
資料圖: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協作醫院。 林民 攝
助推組團式幫扶打造“新格局”
推動畢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不僅需要“扶一把、站起來”,還要“推一把、跑起來”。2023年7月以來,統一戰線在畢節實施“地域+領域”組團式幫扶項目1383個、投入資金4.67億元,為走出一條具有畢節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中央統戰部協調各民主黨派中央和全國工商聯在赫章縣探索打造“同心家園”示范點,成為“地域”組團式幫扶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的新典型。
民革中央在畢節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地打造“地域﹢領域”組團式幫扶工作實訓基地,以授人以漁之舉,幫助解決人才培養領域中的難點、堵點、痛點問題,推動畢節將人力資源優勢轉化為人才優勢、發展優勢。
民盟中央各省級組織協調當地知名學校與畢節138所中小學、7所職業院校建立結對幫扶關系。通過送教指導、跟崗培訓、網絡課堂等,線上線下培訓師生56.82萬人次,完善“燭光圖書室”43個。
民建中央與全國工商聯、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一起研究謀劃,積極探索產業領域組團式幫扶新模式,落實統一戰線“地域﹢領域”組團式幫扶畢節任務,組織專家學者就推動畢節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出建議,引導會員企業在畢節投資興業。
民進中央以助推畢節基礎教育為重點,圍繞“五育并舉”,梳理教育幫扶項目,在金沙縣落地實施。在畢節舉辦民進中央基礎教育改革座談會,專題研討畢節及西部地區基礎教育問題,聯引北師大教師教育研究中心與畢節市人民政府簽訂合作協議。
農工黨中央聯引醫療幫扶項目覆蓋畢節各縣(自治縣、市、區),通過聯引知名醫院領航、協調優質力量賦能、整合多方資源增效等措施,加強大方縣醫療體系建設。
致公黨中央依托致公教育研究院、醫療健康研究院,鞏固拓展七星關區“數字小院﹢本地高職院校﹢東部實體企業”人才共育模式,重點培養科技領域、實用技能、本土化信息技術人才。
九三學社中央堅持科技特色,助力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建設,強化技術支持,努力推動縣域富民產業發展,凝聚社員力量,助力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
臺盟中央積極動員各級組織和廣大盟員及所聯系社會力量,持續加大對赫章縣的幫扶工作力度,融合各方資源,服務產業振興突破;做好“筑夢”培訓,夯實人才振興基礎;多方籌措資源,助力山區學校改善辦學條件;開展義診活動,便利山區民眾就醫問診。
全國工商聯將織金縣明確為全國“萬企興萬村”典型縣進行幫扶打造;組織開展“百縣百品助農行動”打造助農品牌;鼎力支持指導畢節籌辦好“中國光彩事業畢節行”活動,助力畢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助推產業發展跑出“加速度”
資料圖:上海師范大學七星關區致公教育研究院。 七星關區委統戰部供圖
光彩橋、光彩路、光彩車間、光彩小學……對于畢節民眾來說,“光彩”二字帶來的是看得見的變化和摸得著的幸福。
2023年7月以來,畢節積極爭取承辦“中國光彩事業畢節行”活動,促成簽約產業項目113個、投資額558.66億元。如今,113個項目中履約項目109個、履約率達96.46%。
畢節高新區雅戈爾集團年產6000噸亞麻紡織生產線,作為“中國光彩事業畢節行”引進的成果之一,旗下貴州新昊亞麻紡織有限公司4條亞麻生產線正高速運轉。
赫章縣平山鎮光彩小學的師生最大的喜悅是校園環境越來越好。“光彩小學建成后,服務鄰近4個社區,通過集中辦學,使鎮域內學校的布局更加合理,進一步優化師資力量,保證了教育資源的有效配置,更好地體現出教育發展的均衡、公平。”赫章縣平山鎮光彩小學負責人如是說。
竹蓀作為織金縣的主導產業之一,2024年以來,中國光彩基金會捐贈資金300萬元,助力織金縣發展竹蓀種植。目前,織金竹蓀種植面積達1.6萬畝,從事竹蓀種植的農戶約7萬人,年干品產量預計達1600噸,全產業鏈總產值18億元以上。
伴隨“中國光彩事業畢節行”一批重點項目順利落地,一批富民產業建成投產,一批民生工程加快推進,不僅推動了畢節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更培育了一批特色鮮明、富有競爭力的支柱產業。
助推領域幫扶實現“新提升”
健康是民眾對美好生活的重要期盼。過去,大方縣由于醫療服務能力有限,民眾看病就醫的需求難以滿足。如何引進幫扶主體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幫扶大方縣醫療交出了一份優異答卷:農工黨中央積極推動醫療資源整合與共享,促進大方縣健康事業發展,推動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與大方縣人民醫院共建協作醫院,助力大方縣人民醫院成功升級為三級綜合醫院,并首次入選全國縣級醫院500強。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派駐大方縣的幫扶專家郭軍說:“通過‘引進來,送出去,傳幫帶’逐步解決人才缺口問題,為大方縣打造一支帶不走的華西醫療團隊。”2024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協作醫院門診人次59.18萬人次,同比增長11.82%。
浙江省人民醫院畢節醫院,已成為畢節市乃至周邊區域患者的首選醫院。一項項新技術在畢節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第一”、填補了一項又一項“空白”,畢節民眾患病不再“往外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
教育也是民眾最關心、感受最直接的民生工作之一。得益于各級民盟組織的幫扶,畢節六中建成了考試指揮中心、同心會議室、錄播教室、民盟燭光圖書室等重要教學設施,收到圖書捐贈500冊。畢節六中校長劉平說,學校的變化,是畢節教育事業發展插上騰飛“翅膀”的生動體現之一。
人才是發展的第一驅動力。在納雍經開區“東遷西歸”產業孵化園里,機器轟鳴,人聲鼎沸,一批批“東遷”的學生,學到技能本領后,紛紛“西歸”返鄉,積極投身納雍縣經濟發展建設實踐……這是民革貴州省委聯引“東遷西歸”項目的生動寫照,如今,“東遷西歸”已成為畢節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發展的一大亮點。
資料圖:貴州聯尚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線。 王純亮 攝
科技是發展的第一生產力。走進位于七星關區的“致福光谷”產業園,機器轟鳴,生產線忙碌,自動機械臂精準作業……在“致福光谷”產業園生產車間,貴州聯尚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團隊仔細討論工藝。十年間,公司從名不見經傳的普通LED燈絲廠,跨越成行業“領頭雁”:專利超過120項,產品銷售到全球幾十個國家。
產業、醫療、教育、人才、科技,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實事,讓畢節民眾切實享受到了“地域+領域”組團式幫扶帶來的福祉。
一件件民生實事落地生根,一個個惠民項目拔地而起,統一戰線正以“地域深耕+領域協同”雙輪驅動,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參與畢節試驗區建設上邁出新步伐,再上新臺階。(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