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一堂別開生面的思政實踐課在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拉開帷幕。人民日報數字傳播(貴州)有限公司聯合貴州廣播電視臺交通音樂事業部、畢節日報社等單位,聯動貴州省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及多所大中小學,聚焦“踏尋烏蒙印記·共鑄青春信仰”主題,組織近百名師生代表,將思政課堂搬進歷史現場、融入振興熱土,用腳步丈量信仰,用實踐淬煉擔當,探索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新路徑。
讓歷史說話:紅色資源活起來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黔西北紅色文化傳承成果展示中心,成為這堂“行走的思政課”的起點。它不僅是貴州省教育系統首批理想信念教育基地、貴州省“重走長征路 奮進新時代”黨性教育現場教學點,更珍藏著烏蒙山最滾燙的記憶。一進入這里,歷史的厚重感便撲面而來。
這里有“烏蒙星火”中林青烈士“愿將滿腔熱血,換來幸福人間”的生死誓言;有“雞鳴三省”里中央紅軍轉戰川滇黔邊的戰略智慧;有“磅礴烏蒙”間紅二、六軍團的壯闊回旋;更有“絕壁天渠”當代愚公戰天斗地的精神豐碑。
這里匯聚了“烏蒙星火”“雞鳴三省”“磅礴烏蒙”等八大主題展廳,陳列著《林青——遠方的故事》連環畫、《轉戰烏蒙山》大型水墨山水畫、《紅軍長征在畢節》剪紙作品等珍貴展品。
參觀時,畢節一中學生徐紫緣在《黔西北英烈譜》前久久駐足,凝視著懸掛在墻上的26幅烈士的畫像,感觸地說道:“烈士們的一生,丈量的何止是生命的厚度,更是信仰的高度!”
當數字技術讓斑駁的史料煥發新生,當革命先輩的吶喊穿透時空抵達心靈,抽象的革命精神瞬間變得可感可觸。這也正是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的生動實踐。
這場沉浸式教學,詮釋了“行走的思政課”的核心目的:創新推進思政教育“四個融合”,整合紅色基因與民族文化傳承,鑄牢共同體意識;促進高校智庫與基礎教育聯動,賦能課程質量提升;融合歷史場景與數字技術,強化情境教學實效;延伸思政教育于社會服務實踐,淬煉青年責任擔當。旨在構建層次貫通、特色鮮明、成效顯著的山地特色思政實踐模式,為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提供可復制的經驗。
讓實踐育人:青春力量沉下去
當思政課延伸到田間地頭,暑期“三下鄉”的實踐成果便成了最鮮活的教材。下午的“講學融合課”上,青年學子成為主角。
“我們發揮專業所長,不僅為合作社拍攝宣傳片、設計包裝,提升品牌形象。還參與直播帶貨培訓,幫助農戶掌握電商技能,讓威寧蘋果走向全國。”
畢節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學生王詩瑤,在大屏上展示著團隊為威寧自治縣牛棚鎮糖心蘋果設計的包裝盒和宣傳片。
通過她的講述,聆聽了蘋果基地負責人曹杰放棄城市工作返鄉創業,成立優先聘用困難群眾的合作社,吸納120多名臨時工的故事。了解了牛棚鎮龍山組450畝蘋果基地年產值約300萬元,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帶動了許多像袁仁聰老兩口一樣的村民穩定增收。夫妻倆在果園務工6年,年收入達6萬元,真正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跟著黨支部的合作社干,日子甜著呢!”袁仁聰的笑容,是黨建引領下“小蘋果”變“大產業”的生動注腳。
貴州師范學院“黔行海雀·筑夢新程”實踐宣講團成員黎昕然回憶在赫章縣河鎮鄉海雀村文朝榮先進事跡陳列館里,自己看到老照片里村民們啃著洋芋開荒的模樣,再看到如今窗明幾凈的海雀小學,忽然明白:鄉村振興不是掛在墻上的標語,而是老支書立志拔窮根的韌勁,到海雀,不是去體驗苦,是接下這股子勁。
大方縣牛場鄉樂公村的實踐則揭示了文化傳承的力量。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化工與制藥類專業學生陳芳分享了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周家大院學習炒茶、蠟染的經歷,她為自己能夠參與到其中而感到無比自豪和榮幸。她說,現在周家大院每年接待游客上萬人次,周邊十幾戶村民跟著做起了農家樂,老手藝變成了新產業。
讓信仰扎根:思政種子撒心田
“思政教育不是空中樓閣,它應該像蒲公英的種子,撒進生活的土壤才能生根發芽。”
貴州大學物理學院高欣教授,這位用VR、AI技術賦能思政課的“跨界者”,深情分享自己的思政啟蒙故事:從露天抗戰電影、路旁烈士墓,到今天的VR“重走長征路”、AI紅色短片。
形式在變,本質相同。行走的思政課,就是要激發青年從“參與者”成長為“踐行者”和“傳播者”。高欣如是說。
貴州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團委負責人李佩桓則從海雀現場教育基地老師的堅守談起。
“‘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海雀那些扎根鄉土、無私奉獻的老師就是最鮮活的例子。他們排演的話劇《一個共產黨人的信仰》,讓我熱淚盈眶。”李佩桓認為思政課教師要做到“六要”,即: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要以心育心,用情懷溫暖學生,用學識啟迪學生,用實踐引領學生,方能鑄魂育人。
正如貴州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表演的節目,歌曲《新的天地》中唱的那樣:“我們一起奮進接力,讓我們一起播種希望耕耘土地!我們自信,我們前行,看中華兒女走向新的天地!”歌聲如誓言,在會場久久回蕩。
這堂“行走的思政課”,是畢節市推進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的一次重要探索與實踐。它將歷史場景的沉浸體驗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使高校的智力支撐精準對接基礎教育的現實需求,讓紅色基因的傳承弘揚與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同頻共振,把課堂理論的思辨學習與社會實踐的淬煉擔當緊密結合。
當青春的腳步在紅色熱土與振興一線丈量責任,當書本知識在火熱實踐中得到驗證與升華,思政教育便獲得了磅礴的生命力,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奠定了更為堅實的根基。
來源:畢節日報社融媒體中心 陳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